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
孟子的生平简介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孟子还效仿孔子游历各国,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得到推行,但最后并没有成功。
孟子的生平遭遇与孔子比较相似,一生都在求学、教学和周游列国中度过,最后都没能得到君主认可,大展宏图。
孟子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如《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被收入了初中的语文教科书中,而《寡人之于国也》也被收到高中的语文教科书中。
相传孟子小时候父亲早逝,母亲没有改嫁,为了孟子能成才,孟母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最初,母子二人住在墓地边上,孟子就跟邻居的孩子一起学办丧事,跪拜、大哭。孟母很是不满,于是将家搬到了市集,孟子学起了商人做生意吆喝。孟母只好带着孟子换了一个地方,那里边上有人杀猪宰羊,孟子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于是孟母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这次搬到了学堂附近,从此孟子学习礼仪知识,孟母这才满意地留下,这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人性论
众所周知,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他相信人性本善,对人性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孟子把性善论当做他的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四端的出发点,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如果看到别人有为难、有人受苦就会想要帮助他,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品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禽兽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自发形成的,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美德。比如,一个人孝敬父母、尊敬老人,不是因为他们是长辈,比自己的年纪大,而是自己心中对他们有崇敬之心,自然而然地就想去那么做。人天生就具有向善的本能的。
不过孟子也承认人性的弱点就是食色性也,他并不主张人要时时刻刻压抑自己的本性,那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孟子特别强调要克服人性的弱点,特别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要战胜自己的弱点,比如为了等到仁义,就可以放弃自己最宝贵的生命。生命是很宝贵的,人人都要爱惜它,但是如果舍弃了仁义道德而苟且偷生也是没有用的,这不是一个君子的所作所为。所以孟子才说君子是少见的,就是因为他们能战胜人性的弱点,用人性本来带有的善良的本性来克服心中的恐惧。
孟子虽然认为人性本善,但是他也认为人性也是会变的,比如受到后天的环境驱使,人也会做出不善的事情来,所以孟子特别强调环境对一个人的塑造作用,跟贤德的人在一起即便是庸俗的人也会变成君子,相反与小人在一起,那人也很有可能会变成小人。
孟子的哲学思想
孟子在古代一直并不视为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这是儒家学派共同的弱点,就是注重思想学说,但是不善于探讨人自身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的成就比不上道家学派,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都是著名的哲学家,与西方同时期的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孟子只是在他的言论中,偶然谈到他的哲学观点。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是非之心和辞让之心,这是他的四端学说的理论基础,但是孟子的这一观点不是要讨论人为什么天生就是善良的,而是为他的政治观点——仁政,做理论准备,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孟子的思想的哲学性就弱了很多。
孟子也是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家,他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是很伟大的思想,但是却不是很严谨的逻辑观点,孟子往往直接提出他的观点是什么,但是却不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那样的,而哲学是最讲究逻辑的。
孟子善于辩论,往往很轻易地就驳倒了对方的观点,他很快就能找到对方的思维漏洞,从而进行辩论。但是仔细读《孟子》,里面经常是通过寓言故事,或是很强烈的修辞手段来达到目标的,很少有很严谨的论证,即便是像名家惠施那样的诡辩也是很少见的。这好像是被孟子刻意忽略的,或者说是他的弱点,所以故意避开的一点。所以说道家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基础,但是儒家在教育和思想方面就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