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经验
导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要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一、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语文真是美感学科,一个字,一句话,一段叙述都会折射出人性的光芒。尤其是中国的汉字,似乎每个字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学多了,知识复杂了,我们的学生突然变得不扎实起来。
良好的文化底蕴需要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于是在工作中我时时处处关注着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我课前充分备课,积极翻阅相关资料,进行合理预设,哪些知识是全班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哪些部分是优生掌握,差生理解就行的。什么样的习题可以涵盖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果往一方面拓展,应设计什么样的习题等。课堂上围绕预设,通过提问、提名板演、巡视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都是在我上课前就要想的。
当堂发现问题,当堂解决。当堂解决不了的,课后一定抽出时间专门解决。课后细心批阅学生的作业,并针对作业反馈出的情况,或单独交流或集体订正或进行练习课的设计,绝不留知识死角。
讲读课文时我们常常为文章里的一个字不断推敲,反复琢磨,交流中学生们不亦乐乎;生字教学中我采取复讲、普探、简放的原则授课,即复杂的字重点讲解,普通平常的字学生们探讨完成,简单的字则由学生自己独立学习;
在作业设计上,我采取每课一练策略,即形近字比较,形声字组词,引导学生们比较学习,学会举一反三。在这三方面的基础上,我还会和学生们根据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如针对某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易混淆的生字生词比较多,就开展“汉字诊所”语文交流活动,针对某段时间词汇量较多的情况,组织开展“我行我秀”语文实践活动等。一步一个脚印地带着孩子们学习,他们乐此不疲,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养成,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夯实。
二、突出学生的吟咏与感悟
语文是母语课程,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培养和积累语感的过程。语文学习的基本特色在于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尤其是通过多形式多用途的吟读,让学生感知、体悟言语现象,获得知识、体验情感、明晓道理,这是语文教学之“本”,是语文课堂本色化之“本”。这一课,最有特色的设计是以“读”为主线,领起并贯通全课。
先是教师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鸡”放声自读,将重点句“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呀”“原来世界这么美丽呀”反复品读,安排学生一个接一个顺着自然段连着读,选择一段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读,用合适的表情与动作表演读……到了课尾,课文好像烂熟于心,全班学生几乎全能出口成诵――全课书声琅琅,童声悦耳,一派生动鲜活之气。
读,让学生感知了词汇,领略了情境,品悟了生活;读,使课文散发魅力,课堂灵动,学生愉悦,“细雨润无声”,这样的教学安排突出了语文味,回到了语文课堂的根本上。
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教师是赞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建设文化的一部分。我一直秉持教孩子终身学习的信念和孩子们一路走来。课堂上我们是共同的学习者,只是我起着引领的作用,课文的学习不是我们的目的`,好的文章只是一个平台,我们会把课文延伸、拓展,有时把自己的文章和文本PK。
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随笔短小随意,有利于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写作手法也自由灵活,比较容易掌握;写作时有时要引经据典,还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充分利用周末小练笔的机会,鼓励学生经常写随笔。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与指导,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提高了写作兴趣,学习语文的热情也大为高涨。
我的具体方法是:加强课外阅读,读写结合;配合教材,边学边练;观察社会,贴近生活;自由发挥,丰富联想;注重评讲,及时鼓励。
如学习了《快乐的足球赛》,引导学生们发现生活中的快乐,仿文习作,出现了《愉悦的绿茵场》《笑意连连小天地》等佳作;再走近冰心的单元主题中,学生们打破了课堂常规的学习模式,和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读冰心、写冰心、学冰心,一篇篇《冰心奶奶,您的心思我已经懂了……》跃然纸上,令人回味,心旷神怡。走出课堂,我们又是学习的探讨者。
教室里我爱随处放几本喜欢的书,随时随地翻阅,学生们也会不经意间欣赏阅读,自然他们的书包里也会多出几本课外书,晨读、午读,甚至在放学站队时常会有学生抱着课外书拜读,可爱的孩子们不仅喜欢读书,而且还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看着赏心悦目的读书笔记真是一种享受。我们班文化素养的提升还表现在书法的锤炼上,后半学期我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了书法练习,每天相约十分钟的字帖练习,那不是训练,而是一种心灵的静浴。
四、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发展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深有感触地承认:“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没有哪一位老师不这样认为。”学困生是每一个教师心中抹不去的病,好学生谁都会教,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不单纯会教优秀的学生,更要有能力挑战学困生。校长提出了崇尚真本的校训,我的感触很深,在这学期我结合班主任工作进行了《转化学困生个案探究》课题研究,并把此课题研究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课堂上我会特意地去关注学困生,在二次备课时
会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留给学困生回答,每堂课也会刻意地引导学困生至少回答一个问题,走过一学期,发现这些学生自信了许多,进步了许多。课下我充分调动小组结对子的优势,一帮一带动学习,效果较好。
根据学校的校本作业设计,结合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在作业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学困生方面,从兴趣出发,从简单开始,科学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训练。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我还发现了教育的另一群体――家长,要理解家长是很支持我们工作的,只是他们不是教育的研究者而已。利用好这个平台,学困生转化工作一定会卓有成效。
如家校通告知家长学习情况,弥补措施,QQ群交流学习策略育子方法,班级博客传授教育经验,成功案例等。教师、同伴、家长三方面的力量怎能不促使学困生进步呢!就像长征路上不让每一个战士掉队一样,我和学生们、家长们会携手拉住走在后面的每一个学生,加油、努力。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我和孩子们探索着;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我和学生们进步着……沿途没有绚丽的风光,没有赞誉的掌声,唯有串串脚印在延伸,其实那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