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些现实的
观沧海这首诗写了三层意思:
1、写了观沧海的地点。
2、运用动静结合,写了山岛,海水两个景物描写。
3、借助奇特想象,表现出大海的气概。
写现实的诗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出自:《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
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赏析:
从诗的对仗来讲,“东临碣石”的“碣石”实指山,“以观沧海”的“沧海”,在此处不是泛指大海,而是指登上“渤碣”看到的“水皆苍色的渤海湾”。
首二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次六句,描写登山观海时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在浩淼的海面上,映入眼帘的是突兀耸立的山岛,曹操在碣石山上看到的是被海水包围的贝壳堤岛。
历史资料记载,西汉晚期,渤海湾沿岸发生了海侵事件,海面上升,岸线后退,海水将碣石山外的贝壳堤冲刷、分割成零散、孤立的海中小岛,“苞沦于洪波”之中。
现在,碣石山外的一些村庄还以李家山子、邢家山子、马山子命名。曹操面对萧瑟秋风、汹涌大海,耸立山岛、繁茂草木,没有丝毫感伤情调。
反而抓住大海平静时和起风时的状态、海边山岛巍巍耸峙的雄姿及草木繁茂的景象,大笔勾勒了一幅色调苍茫、气象雄伟的图画,展示了诗人热爱壮阔河山的情怀。
“日月之行”四句,通过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壮阔气势,寄寓了诗人的胸襟、抱负和豪情。
作者介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先声夺人的优势,而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制",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曹操坚持"荐贤任能,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多方延揽人才。
在军事上曹操"自作兵书十余万言",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深得兵法之要。他的一生主要是在征战中度过的,指挥作战"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若神"。
从39岁至53岁的14年间,他经历50余战,先后消灭了杨奉、韩暹、袁绍、袁术、陶谦、吕布,收降了张绣,征服了乌桓,统一了北方。
赤壁兵败之后,曹操仍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战合肥,逐马超,据关中,平定河西、陇右诸地,巩固了北方统一。
在文学上,曹操倡导文学新风,创作了许多优秀诗歌和散文,对建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
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
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操
一、写了三层意思:
1.写了观沧海的地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领全篇。
2.运用动静结合,写了山岛,海水两个景物描写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3.借助奇特想象,表现出大海的气概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的气概。
写实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想象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二、附原文如下: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三、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曹操在中国的影视剧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现,但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王,毛泽东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这首古体诗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1.写了观沧海的地点
2.运用动静结合,写了山岛,海水两个景物描写
3.借助奇特想象,表现出大海的气概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领全篇。
2“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3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的气概。
写实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想象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