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以的用法

 我来答
黑科技1718
2022-10-06 · TA获得超过587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33
采纳率:97%
帮助的人:82万
展开全部

1.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是什么

在文言文里,“以”起初是个实词,多属动词;后来演化成虚词,多属介词。由此可见,文言文“以”既可充当实词,也可充当虚词,其主要用法如下:

一、当“以”是实词时

1、可以充当动词

1)本义:用。例如:《说文》:以,用也。又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再如:《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使,令。例如:《战国策》: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又如: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3)凭借;仗恃。例如:《韩非子》: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4)认为,以为。例如:《列子·汤问》:我以日始出。又如:《战国策》: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再如:《战国策》:皆以美于徐公。

2、可以充当名词

1) 原因,缘故。例如:《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又如: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2) 无固定职业的人。例如:《拾雅》:以闲民。又如:《诗·周颂》:候疆候以。

二、当“以”是虚词时

1、可以充当介词

1)把,拿。主要用来表示对事物的处置。例如:《世说新语·自新》:俱以情告。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再如:《聊斋志异·狼三则》:以刀劈狼。

2)依,按,凭。主要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依据。犹言凭、根据。例如:《论语》:何以谓之文。又如:《列子·汤问》:以残年余力。再如:《史记·屈原列传》: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在,于。主要用来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例如: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从,自,由。主要用来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例如:《潜夫论》: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又如:《史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5)因为,由于。主要用来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例如:《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又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以贪勤民。再如:《史记·陈涉世家》:以数谏故。

2、可以充当连词

1)为。例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又如: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常用在复句的前分句,表示因果关系,或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史记·信陵君列传》: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又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再如: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和,而。主要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例如: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夷以近。又如:《聊斋志异·促织》: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4)则,那么。主要用来表示表示条件关系。例如:《战国策》: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

5)才。主要用来表示紧承关系。例如:宋·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又如:《后汉书·列女传》: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

6)用、用来、以使。主要用来表示目的或结果等。例如:《列子·汤问》:智叟无以应。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再如:宋 苏洵《六国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可以充当助词

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例如:清·姚鼐《登泰山记》:日观以西峰。

2)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例如:《诗·邶风》: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3)加在句尾,表示不肯定语气。例如:《战国策》: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4)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例如:可以;得以;能以。

2.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以 yǐ〈动〉(1)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

本义:用)(2)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以,用也。

——《说文》以,用也。——《小尔雅》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纯以形式。

——蔡元培《图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

比喻达不到目的)(4) 使,令 [take]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5)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6) 凭借;仗恃 [depend on]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韩非子》(7) 认为,以为 [consider as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8)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9) 做,从事 [do]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叶绍钧《倪焕之》词性变化--------------------------------------------------------------------------------◎ 以 yǐ〈名〉(1) 原因,缘故 [reason]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2) 无固定职业的人 [unoccupied person]以闲民。

——《拾雅》候疆候以。——《诗·周颂》(3) 以色列的简称 [Israel]。

如:阿以战争◎ 以 yǐ〈介〉(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以刀劈狼。

——《聊斋志异·狼三则》(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3) 依,按,凭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何以谓之文。

——《论语》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以我酌油知之。

——宋· 欧阳修《归田录》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乡人子谒余。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4)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5) 在,于 [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柳宗元《断刑论》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余以乾隆。

—— 清· 姚鼐《登泰山记》(6) 从,自,由 [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史记》(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

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以 yǐ(1) 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2) 因为,由于 [because 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以贪勤民。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成以其小,劣之。

——《聊斋志异·促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以数谏故。

——《史记·陈涉世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3)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

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夷以近。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聊斋志异·促织》(5) 则,那么 [then]——表示条件关系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6) 才 [only]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宋· 苏洵《六国论》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

——《后汉书·列女传》(7) 表目的或结果等 [aim;target]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以 yǐ〈助〉(1)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日观以西峰。

——清· 姚鼐《登泰山记》(2)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3)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战国策》(4)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3. 在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4.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以”字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以”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5.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以 ==========有3种用法。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6.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各类用法和意思各举一个例子】

1、介词。

因为(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2、介词。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3、介词。

用(孟子《天时不如地利》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介词。把,拿(彭端淑《为学》中“以告富者”)5、介词。

凭借、按照(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太医以王命聚之”)6、介词。在……的时候(姚鼐《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7、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姚鼐《登泰山记》中“回视日观以西峰”)8、通“已”,已经(司马迁《陈涉世家》中“固以怪之矣”)9、动词。

认为(柳宗元《黔之驴》中“以为且噬己也”)。

7.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8. 文言文中 以 的用法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落落贤人 “以”的用法一.动词。

认为。1、认为。

皆以美于徐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2、率领、带领。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二.介词1.因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连词,因为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介词,介词,因为2.根据语境可译为“把、用、拿、凭借、按照”等,一般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

以乱易整封之以膏腴之地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然秦以区区之地为国以礼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斧斤以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常以身翼蔽沛公。介词,用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介词,用3.引进动作行为发 的时间、处所,译为“在” 。

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祭十二郎文》)4.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见,“何以”常用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介词“ 以 ” 的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5.是以:即“以是”,因为这,因此。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是以后世无传焉。

(《齐桓晋文之事》)是以君子远疱厨也。因此6.以故:因为这个缘,因此,所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介词,因为三.连词,相当于“而”,表示目的、修饰、承接(顺承)等关系。1.表目的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