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东吴国力远超蜀汉,陆逊也不输诸葛亮,为什么不进行北伐?
展开全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三国时期的吴国多次北伐,但全部失败。
一般认为,吴军善于水战,但陆地作战战斗力不强,远远不如曹魏军队。
首先,208年赤壁之战以后1个月,吴军就开始北伐,试图一举杀入曹魏腹地。
当时周瑜率兵攻打江陵的曹仁,孙权则亲自攻打重镇合肥。
合肥是遏制吴军北上的重要据点。
如果吴军不能占领合肥,也就无法北上。
结果,周瑜攻破南郡,打败曹仁。但合肥城非常坚固,蒋济依靠数千守军,对抗孙权三四万大军毫不占下风。
孙权攻打合肥近半年不克,军队疲惫不堪,只能撤退。
由此,吴军第一次北伐失败。
第二次北伐是214年,当时曹操出动重兵去攻打汉中张鲁。
孙权认为是好机会,再次出动主力攻打合肥。
出兵前,刘备也希望孙权出兵,以减轻自己的压力,并且同意将骗走的荆州分一半给孙权。
这边孙权再次出动三四万大军,围攻合肥。
合肥主力有张辽、乐进、李典等七千多人。
有了第一次防御成功的经验,守军不但很有防御经验,还多次主动出击。
张辽曾带着800敢死队,夜袭孙权大营,斩杀武将陈武,杀得吴军大乱。
这次对于合肥的围攻也是久攻不克,吴军出现大面积的传染病。
孙权有了第一次经验,只得撤军,亲自率领1000多人断后。
谁知道,张辽很有经验,立即出动数千兵力去追击,在逍遥津和吴军遭遇。
当时孙权主力已经撤退,1000多人被曹魏数千人包围,孙权自己也很危险,冒险骑马渡河,在其他部队接应下逃走。
第二次北伐也就这样惨败了。
孙权在世的时候,还在230年、234年两次北伐攻打合肥,尤其是234年第四次合肥之战差点就打赢。
当时,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原,也即他人生的最后一次进攻曹魏。
东吴也知道此次如果不能胜利,恐怕两国就再不可能胜利。
孙权再次出动主力围攻合肥,差点就攻破合肥新城,曹军守将满宠吓得差点投降。
然而,曹叡驾御龙舟亲率中央大军前往救援,孙权无奈只能撤退。
孙权死后,东吴权臣诸葛恪曾第5次北伐合肥。
这次诸葛恪出兵更多,攻打合肥军队高达10万人,还有西线姜维的配合。
然而,此时吴军多年不做战,战斗力下降严重,还是久攻不克。
诸葛恪又缺乏孙权、周瑜的才干,一味强攻,搞得军队疲惫不堪。
几个月后,曹魏援军赶到,将士气低落的吴军杀败,造成吴军数万人的伤亡。
这就是东吴的5次北伐。
事实证明,曹魏军队在陆战上的优势很大,东吴军队依靠水军防御有余,进攻不足。
陆逊其实也北伐了,而且也不止一次,只是吴国和蜀国情况不同,蜀国诸葛亮大权在握,可以全权控制北伐,而东吴大权在孙权手里,虽然孙权后来破例设置“上大将军”,地位更在大将军之上,而且让陆逊担任,但是控制全局的权利仍然在孙权手里,陆逊要北伐,都是得听孙权的。
陆逊第一次北伐 ,就是有名的石亭之战,先是周舫诈降,骗曹休进入包围圈,然后孙权让陆逊担任大都督,总督各路人马在石亭给曹休大战,其实这次本是有机会直接覆灭曹休的,曹魏这边贾逵及时设置疑兵,并有朱灵断后才救出曹休,但是惭愧的曹休没多久就病死了。诸葛亮还认为这是个机会发动了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
第二次 ,这时已经是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诸葛亮和孙权联络,希望一起伐魏,两国当时是同盟,所以孙权自帅大军到巢湖,准备攻合肥,而派陆逊和诸葛瑾攻襄阳,而魏国皇帝亲征合肥,孙权撤退,陆逊这边本来也没有什么收获,听说孙权撤退,而且跟陆逊的亲信韩扁还被俘虏,然后陆逊和诸葛瑾合谋,打了一小仗反而俘虏了千把人。
第三次 ,或许是第一诈降的效果太好,所以这次陆逊再次派人诈降,不过这次的对象是王凌,然后陆逊进攻庐江,这次陆逊应该是围点打援,但是被满宠识破,所以想派人截了陆逊的退路,陆逊发现后马上撤退,也没有损失。
其实还有一次,只是没有什么像样的战斗,但是陆逊是胜了的。而且专门新筑了一座城,作为军事重镇,常驻兵3万。
通过上面就可以发现,陆逊并非没有北伐,但是陆逊并没有绝对的的权利,所有的北伐都是经过孙权允许或者命令的,而且,说诸葛亮谨慎,陆逊更谨慎,没有100%把握基本都不打,有一点危险就是立马撤退,也不至有损失。相比于诸葛亮大权在握,就算败一次、两次也没人能把诸葛亮怎么地,而陆逊头上一直有皇帝压着,所以一点不敢怠慢,能打就打,不能就退,就是不能败,一旦败了就要等着接祸了。而且陆逊北伐的规模除了第一次,其余都不大,所以也没有大书特书。
陆逊多次进行北伐。
228年,以东吴鄱阳太守周鲂诈降诱敌为契机,陆逊、朱桓、全琮各率兵3万,迎击魏国大将曹休的部队于石亭(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境内),三路吴军斩俘魏军1万余人,缴获牛马军资无数,大败的曹休不久因背上毒疮发作去世。
232年,陆逊移兵庐江,曹魏老将满宠安排了口袋阵想歼灭东吴军队,陆逊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撤军了。
234年,陆逊与诸葛瑾率万余人进至江夏(今湖北省鄂州市)、沔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准备进攻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在陆逊派往孙权这里的使者被魏军俘获,军事机密泄露的情况下,陆逊镇静处置,派士兵种植农作物,自己与诸将弈棋、射戏,然后与诸葛瑾继续按原计划进军,暗中派遣将军周峻、张梁等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等地,魏军不敢撄其锋芒,东吴军队又大有斩获而平安撤军。
241年,陆逊遣重兵30000屯守邾城(今湖北省黄冈市禹王街道办事处境内),并修缮加固城池,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如此写道:
上面只提到了涉及陆逊的北伐,事实上,根据《三国志》站在曹魏立场上的记载:
也就是孙权时代,东吴每年都北伐。 但是,东吴的北伐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就是水军较强陆军较弱,一旦深入魏境,就会出现满宠所说的『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县』——弃船而进入魏国国境二百里,后面的地方都没有派兵驻守(因而十分空虚)——的状态,因而经常会遭遇不利。
然而, 曹魏南线的主要兵力(三分之二)是防备和对付东吴的,而且拒不完全统计东吴北伐14次,曹魏伐吴6次,显然曹魏也是把东吴当成了主要对手,可能只是因为《三国演义》等的重点描写是蜀汉北伐,东吴北伐的存在感才显得弱一点。
东吴国力远超蜀汉,陆逊也不输诸葛亮,为什么不进行北伐?
在我的记忆里,东吴的北伐,好像不少吧;孙权一直有一颗carry的心,之前的合肥之战,不正是北伐吗?夺取荆州,斩杀关羽,累死刘备后;诸葛亮再度与东吴结成“孙刘联盟”,期间诸葛亮北伐的同时,东吴都有积极的响应;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
另外还有石亭之战,虽算不上东吴主动出击,但此战由陆逊指挥,大败曹休大军;迅速形成追击之势,也可算作北伐战役!
还有一些小的战役,这里就不提了;总之,孙权还有称霸天下的野心,所以才有这么多北伐;早期确实没办法,荆州这边有关羽大军驻防,东吴也要时刻提防,很难腾出多余的人马北伐;况且,单单发动合肥之战,并不是长久之计,必定要拿到荆州,才有机会真正意义跨出国门;陆逊在世的时候,前期基本上都在争夺荆州控制权,后来孙权登基,陆逊不久后又领了丞相一职,之后就很少统兵了;
所以!在把荆州问题弄明白之后,陆逊就很少统兵了;总共就打了那么几场战役;石亭之战,襄阳之战;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诸葛亮与孙权同期的各次北伐,乃至于季汉、东吴后期配合的几次北伐,都难以克服双方北伐途中不同的水文条件所带来的行军时令之差异,这种客观条件的不允许,使得两国无法达到理想中的两路呼应。
诸葛亮与姜维的北伐,都是从汉中出发,以陇西为主要战场,途径秦岭山区。在山区行军,最怕雨季的山洪,所以 诸葛亮与姜维的北伐就必须选择在雨量少的一、二月出兵 ;而孙权、陆逊与诸葛恪的北伐,主战兵种是水军、运输主力是水路,相当依赖水量大的季节,河水流量越大,越能装载更多的军械与粮草,所以 东吴方面就必须选择在雨量大的七、八月出兵,方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战力 。
一边必须躲开雨季山洪,一方必须利用雨季河道,这就硬生生地把两军的出兵最佳时节,间隔整整半年,有了这么个时间差,自然是有利于曹魏的从容应对咯,两路呼应的战略价值便大打折扣。
而且,从季汉军事中枢 汉中 、政治中枢 成都 ,到东吴的军政中枢 建康 ,相距千里,来回一趟起码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路程,在古代那种没有现代交通、通讯方式的条件下,很难做到军事行动的步调统一。
综上,东吴与季汉之间的几次呼应式两路北伐,均无法做到同步行动,往往存在一方已然收兵了,另一方才刚刚出兵的情况,这 并不完全是汉吴两国有一定隔阂所致,还是客观条件不允许所致。
这个问题让吴大帝孙权情何以堪啊,当年张辽的阴影可是挥之不去啊!
说多了都是泪,东吴不是没有北伐过,虽然没有像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但也是一直在努力啊,单单陆逊就北伐了四次,只是都成不了事。
没错,不管是军队的整体力量,还是所占据的土地面积,东吴跟蜀汉相比之下,后者完全是处于弱势的。可是,如此强大之下的东吴,在北伐的这件事情上面,并没有成得了事。有些人会片面地认为,那是因为东吴胆子小,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情绪化的,如果能够理智地看待这件事情,自然就能够明白东吴的北伐之痛了。
首先东吴固然比蜀国国力强,但破事儿也多,江东那群土豪从来都不安分,家族势力错综复杂。而且江东军队擅水战儿不擅长陆战,这一点周瑜在南郡,孙权在合肥都向我们证明过。最终要的东吴和蜀汉的国策不一样,东吴是先保证江东,再图中原,所以和曹魏没太大仇怨,孙权称帝前,还接受了曹丕的册封。而蜀汉是铁了心的要兴复汉室,和曹魏势不两立。
至于东吴的统帅陆逊,的确非常地有才,出将入相,和儿子陆抗一同扛起了东吴的江山。
可是自己一心很难二用,他那么勇猛的一个人,在面对强大的北魏的时候,是相当害怕的,因为自己如果稍微地松懈,肯定会被北魏袭击,那样子的话,好不容易占据的荆州,就会在自己的手中断送掉。这就叫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陆逊的这种担忧跟害怕,东吴的领导者肯定也是如此。所以,东吴才不敢在北伐这件事情上面做得太冒进。还有一点是更为现实的,就是陆逊跟诸葛亮完全不同,后者在蜀汉的地位,是属于那种自己想要北伐的话,主子也不敢吭一声说不要北伐的。陆逊在东吴的发言权肯定不如诸葛亮。
因此,就算陆逊心里面非常地想要在北代这件事情上面做些什么成绩出来,也必须要考虑到孙权怎么想,毕竟孙权这哥们到了晚年可是出了名的昏庸。正是有着前面所说到的那些情况,所以东吴虽说非常地强势,但是在讲到北代这件事情的时候,本身是使不上什么劲的。
这一点跟诸葛亮时期的蜀汉相比,真的是说多了都是泪。
不过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陆逊还是象征性的搞了几次北伐的,而且或多或少都有点收获。比如石亭之战重创曹休,第四次北伐,陆逊又攻占邾城。
夷陵之战后,魏蜀吴三个国家中曹魏最强,东吴次之,蜀汉最弱的局面已然形成。刘备死后,诸葛亮便派遣邓芝出使东吴以求加固盟友关系。 那么令人不解的是,既然孙刘联盟已经恢复,诸葛亮五次北伐之际,盟国东吴究竟有没有进行配合作战呢?
诸葛亮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春,当时他命赵云和邓芝率一支疑兵在箕谷拖住曹真的大军,自己则亲率各部兵马攻取祁山,一时间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均归降了,整个关中地区都震惊了。魏明帝曹睿亲自前往长安坐镇,并命张郃带大军前去抵御,张郃不负众望,在街亭大败马谡,蜀军不得不退回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告终。
这时候东吴在干什么呢?同年,鄱阳太守周鲂诈降诱使曹魏大司马曹休带兵来攻,石亭之战爆发。八月份,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又任命朱桓为左督、全琮为右督,各带兵三万迎战魏军。此役吴军大胜,据《资治通鉴》记载: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 不过吴军并没有乘胜追击以扩大战果。
然后就在公元228年冬,诸葛亮进行了第二次北伐,出兵散关,包围了陈仓,曹魏将领郝昭英勇守城,蜀军粮尽而退。
陆逊
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命陈式将军攻取武都、阴平,郭淮带军撤退,蜀汉成功得到二郡。同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建国号为吴。这一年秋,孙权迁都建业,命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总理荆州军政。 由此可见,这一年东吴完全没有配合作战,孙权忙着称帝呢。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次出兵祁山,怎奈粮草不济,又只能无功而返。 同年,孙权命潘濬领兵数万去讨平五溪蛮夷 (他们莫非是去报沙摩柯之仇?)。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蜀军占据五丈原,和魏军对峙于渭水。同年,孙权亲征前线,准备进攻合肥新城,并派遣陆逊和诸葛瑾率万余人进军江夏,准备攻击襄阳。 然而曹睿听说后迅速做出应对,亲自带兵到前线督战,孙权军攻城不利后就撤退了。陆逊听闻主公失利,便也撤军了。
曹睿
因此,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仅有第一次和第五次勉强可以算是配合作战,但双方出战有明显的时间差,均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诸葛亮全力发动北伐战争,为什么东吴没有尽全力配合作战呢? 其根本原因还是司马懿当初说的四个字:外亲内疏。即孙刘双方表面上亲密无间,实则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孙刘联盟是否真的牢靠呢?陈述三件事: 其一 ,益州豪强雍闿造反的时候,曾暗通过孙权,还把蜀汉朝廷任命的新太守张裔流放到了东吴; 其二 ,据《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死后,东吴曾在吴蜀边境增派兵马; 其三 ,后主刘禅投降之后,东吴曾派大军进攻永安,目的当然是去抢占领地了。
司马懿
所以,双方进攻曹魏,实际上都在保存实力,诸葛亮死后把大军平安带回,孙权出兵稍有失利就撤退了。孙权盼着魏国和蜀国大战,诸葛亮其实也盼着东吴和曹魏大战,可以牵制魏军。如此,吴蜀之间又怎么会有真正的友谊呢?
东吴实行的霸业,武装割据政权。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孙坚和曹操都很尽力。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因见不到汉献带而不给盟主袁绍,曹操对这心里头是满意的。孙坚与曹操心有共识的是袁绍无能,袁术人品极坏。孙坚与蓸操的战友之情基础很不错。
皇族刘表追讨传国玉玺致使孙坚伤亡。
曹操和刘备共灭袁术及吕布,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曹操为丞相因此功劳更有说服力,间接为孙策洗却耻辱,令孙权心里不无感激。
赤壁战败,曹操不恨江东,还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曹丞相胸怀颇有大爱!……
曹操喜欢孙家,基于孟德文台的战友挚情,父子相传,心各自知。
至陆逊在东吴当大都督掌兵时,三分鼎立的时局已经明朗。因孙曹合谋袭取荆州还擒杀了关羽,双方预防西蜀刘备来报仇争夺地盘。东吴实得利益,形势与战略适宜于防守。
将帅由主,孙权明智,吴魏互通信使,
双方息战修和。陆逊儒将风度,并非好战者,又何苦去北伐战魏!……
曹魏的力量比东吴的强得多,陆逊的能力远比诸葛亮低。
东吴北伐4次,取得一点小的成就,主要是魏国太强了,打不过
三国时期的吴国多次北伐,但全部失败。
一般认为,吴军善于水战,但陆地作战战斗力不强,远远不如曹魏军队。
首先,208年赤壁之战以后1个月,吴军就开始北伐,试图一举杀入曹魏腹地。
当时周瑜率兵攻打江陵的曹仁,孙权则亲自攻打重镇合肥。
合肥是遏制吴军北上的重要据点。
如果吴军不能占领合肥,也就无法北上。
结果,周瑜攻破南郡,打败曹仁。但合肥城非常坚固,蒋济依靠数千守军,对抗孙权三四万大军毫不占下风。
孙权攻打合肥近半年不克,军队疲惫不堪,只能撤退。
由此,吴军第一次北伐失败。
第二次北伐是214年,当时曹操出动重兵去攻打汉中张鲁。
孙权认为是好机会,再次出动主力攻打合肥。
出兵前,刘备也希望孙权出兵,以减轻自己的压力,并且同意将骗走的荆州分一半给孙权。
这边孙权再次出动三四万大军,围攻合肥。
合肥主力有张辽、乐进、李典等七千多人。
有了第一次防御成功的经验,守军不但很有防御经验,还多次主动出击。
张辽曾带着800敢死队,夜袭孙权大营,斩杀武将陈武,杀得吴军大乱。
这次对于合肥的围攻也是久攻不克,吴军出现大面积的传染病。
孙权有了第一次经验,只得撤军,亲自率领1000多人断后。
谁知道,张辽很有经验,立即出动数千兵力去追击,在逍遥津和吴军遭遇。
当时孙权主力已经撤退,1000多人被曹魏数千人包围,孙权自己也很危险,冒险骑马渡河,在其他部队接应下逃走。
第二次北伐也就这样惨败了。
孙权在世的时候,还在230年、234年两次北伐攻打合肥,尤其是234年第四次合肥之战差点就打赢。
当时,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原,也即他人生的最后一次进攻曹魏。
东吴也知道此次如果不能胜利,恐怕两国就再不可能胜利。
孙权再次出动主力围攻合肥,差点就攻破合肥新城,曹军守将满宠吓得差点投降。
然而,曹叡驾御龙舟亲率中央大军前往救援,孙权无奈只能撤退。
孙权死后,东吴权臣诸葛恪曾第5次北伐合肥。
这次诸葛恪出兵更多,攻打合肥军队高达10万人,还有西线姜维的配合。
然而,此时吴军多年不做战,战斗力下降严重,还是久攻不克。
诸葛恪又缺乏孙权、周瑜的才干,一味强攻,搞得军队疲惫不堪。
几个月后,曹魏援军赶到,将士气低落的吴军杀败,造成吴军数万人的伤亡。
这就是东吴的5次北伐。
事实证明,曹魏军队在陆战上的优势很大,东吴军队依靠水军防御有余,进攻不足。
陆逊其实也北伐了,而且也不止一次,只是吴国和蜀国情况不同,蜀国诸葛亮大权在握,可以全权控制北伐,而东吴大权在孙权手里,虽然孙权后来破例设置“上大将军”,地位更在大将军之上,而且让陆逊担任,但是控制全局的权利仍然在孙权手里,陆逊要北伐,都是得听孙权的。
陆逊第一次北伐 ,就是有名的石亭之战,先是周舫诈降,骗曹休进入包围圈,然后孙权让陆逊担任大都督,总督各路人马在石亭给曹休大战,其实这次本是有机会直接覆灭曹休的,曹魏这边贾逵及时设置疑兵,并有朱灵断后才救出曹休,但是惭愧的曹休没多久就病死了。诸葛亮还认为这是个机会发动了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
第二次 ,这时已经是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诸葛亮和孙权联络,希望一起伐魏,两国当时是同盟,所以孙权自帅大军到巢湖,准备攻合肥,而派陆逊和诸葛瑾攻襄阳,而魏国皇帝亲征合肥,孙权撤退,陆逊这边本来也没有什么收获,听说孙权撤退,而且跟陆逊的亲信韩扁还被俘虏,然后陆逊和诸葛瑾合谋,打了一小仗反而俘虏了千把人。
第三次 ,或许是第一诈降的效果太好,所以这次陆逊再次派人诈降,不过这次的对象是王凌,然后陆逊进攻庐江,这次陆逊应该是围点打援,但是被满宠识破,所以想派人截了陆逊的退路,陆逊发现后马上撤退,也没有损失。
其实还有一次,只是没有什么像样的战斗,但是陆逊是胜了的。而且专门新筑了一座城,作为军事重镇,常驻兵3万。
通过上面就可以发现,陆逊并非没有北伐,但是陆逊并没有绝对的的权利,所有的北伐都是经过孙权允许或者命令的,而且,说诸葛亮谨慎,陆逊更谨慎,没有100%把握基本都不打,有一点危险就是立马撤退,也不至有损失。相比于诸葛亮大权在握,就算败一次、两次也没人能把诸葛亮怎么地,而陆逊头上一直有皇帝压着,所以一点不敢怠慢,能打就打,不能就退,就是不能败,一旦败了就要等着接祸了。而且陆逊北伐的规模除了第一次,其余都不大,所以也没有大书特书。
陆逊多次进行北伐。
228年,以东吴鄱阳太守周鲂诈降诱敌为契机,陆逊、朱桓、全琮各率兵3万,迎击魏国大将曹休的部队于石亭(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境内),三路吴军斩俘魏军1万余人,缴获牛马军资无数,大败的曹休不久因背上毒疮发作去世。
232年,陆逊移兵庐江,曹魏老将满宠安排了口袋阵想歼灭东吴军队,陆逊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撤军了。
234年,陆逊与诸葛瑾率万余人进至江夏(今湖北省鄂州市)、沔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准备进攻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在陆逊派往孙权这里的使者被魏军俘获,军事机密泄露的情况下,陆逊镇静处置,派士兵种植农作物,自己与诸将弈棋、射戏,然后与诸葛瑾继续按原计划进军,暗中派遣将军周峻、张梁等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等地,魏军不敢撄其锋芒,东吴军队又大有斩获而平安撤军。
241年,陆逊遣重兵30000屯守邾城(今湖北省黄冈市禹王街道办事处境内),并修缮加固城池,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如此写道:
上面只提到了涉及陆逊的北伐,事实上,根据《三国志》站在曹魏立场上的记载:
也就是孙权时代,东吴每年都北伐。 但是,东吴的北伐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就是水军较强陆军较弱,一旦深入魏境,就会出现满宠所说的『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县』——弃船而进入魏国国境二百里,后面的地方都没有派兵驻守(因而十分空虚)——的状态,因而经常会遭遇不利。
然而, 曹魏南线的主要兵力(三分之二)是防备和对付东吴的,而且拒不完全统计东吴北伐14次,曹魏伐吴6次,显然曹魏也是把东吴当成了主要对手,可能只是因为《三国演义》等的重点描写是蜀汉北伐,东吴北伐的存在感才显得弱一点。
东吴国力远超蜀汉,陆逊也不输诸葛亮,为什么不进行北伐?
在我的记忆里,东吴的北伐,好像不少吧;孙权一直有一颗carry的心,之前的合肥之战,不正是北伐吗?夺取荆州,斩杀关羽,累死刘备后;诸葛亮再度与东吴结成“孙刘联盟”,期间诸葛亮北伐的同时,东吴都有积极的响应;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
另外还有石亭之战,虽算不上东吴主动出击,但此战由陆逊指挥,大败曹休大军;迅速形成追击之势,也可算作北伐战役!
还有一些小的战役,这里就不提了;总之,孙权还有称霸天下的野心,所以才有这么多北伐;早期确实没办法,荆州这边有关羽大军驻防,东吴也要时刻提防,很难腾出多余的人马北伐;况且,单单发动合肥之战,并不是长久之计,必定要拿到荆州,才有机会真正意义跨出国门;陆逊在世的时候,前期基本上都在争夺荆州控制权,后来孙权登基,陆逊不久后又领了丞相一职,之后就很少统兵了;
所以!在把荆州问题弄明白之后,陆逊就很少统兵了;总共就打了那么几场战役;石亭之战,襄阳之战;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诸葛亮与孙权同期的各次北伐,乃至于季汉、东吴后期配合的几次北伐,都难以克服双方北伐途中不同的水文条件所带来的行军时令之差异,这种客观条件的不允许,使得两国无法达到理想中的两路呼应。
诸葛亮与姜维的北伐,都是从汉中出发,以陇西为主要战场,途径秦岭山区。在山区行军,最怕雨季的山洪,所以 诸葛亮与姜维的北伐就必须选择在雨量少的一、二月出兵 ;而孙权、陆逊与诸葛恪的北伐,主战兵种是水军、运输主力是水路,相当依赖水量大的季节,河水流量越大,越能装载更多的军械与粮草,所以 东吴方面就必须选择在雨量大的七、八月出兵,方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战力 。
一边必须躲开雨季山洪,一方必须利用雨季河道,这就硬生生地把两军的出兵最佳时节,间隔整整半年,有了这么个时间差,自然是有利于曹魏的从容应对咯,两路呼应的战略价值便大打折扣。
而且,从季汉军事中枢 汉中 、政治中枢 成都 ,到东吴的军政中枢 建康 ,相距千里,来回一趟起码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路程,在古代那种没有现代交通、通讯方式的条件下,很难做到军事行动的步调统一。
综上,东吴与季汉之间的几次呼应式两路北伐,均无法做到同步行动,往往存在一方已然收兵了,另一方才刚刚出兵的情况,这 并不完全是汉吴两国有一定隔阂所致,还是客观条件不允许所致。
这个问题让吴大帝孙权情何以堪啊,当年张辽的阴影可是挥之不去啊!
说多了都是泪,东吴不是没有北伐过,虽然没有像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但也是一直在努力啊,单单陆逊就北伐了四次,只是都成不了事。
没错,不管是军队的整体力量,还是所占据的土地面积,东吴跟蜀汉相比之下,后者完全是处于弱势的。可是,如此强大之下的东吴,在北伐的这件事情上面,并没有成得了事。有些人会片面地认为,那是因为东吴胆子小,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情绪化的,如果能够理智地看待这件事情,自然就能够明白东吴的北伐之痛了。
首先东吴固然比蜀国国力强,但破事儿也多,江东那群土豪从来都不安分,家族势力错综复杂。而且江东军队擅水战儿不擅长陆战,这一点周瑜在南郡,孙权在合肥都向我们证明过。最终要的东吴和蜀汉的国策不一样,东吴是先保证江东,再图中原,所以和曹魏没太大仇怨,孙权称帝前,还接受了曹丕的册封。而蜀汉是铁了心的要兴复汉室,和曹魏势不两立。
至于东吴的统帅陆逊,的确非常地有才,出将入相,和儿子陆抗一同扛起了东吴的江山。
可是自己一心很难二用,他那么勇猛的一个人,在面对强大的北魏的时候,是相当害怕的,因为自己如果稍微地松懈,肯定会被北魏袭击,那样子的话,好不容易占据的荆州,就会在自己的手中断送掉。这就叫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陆逊的这种担忧跟害怕,东吴的领导者肯定也是如此。所以,东吴才不敢在北伐这件事情上面做得太冒进。还有一点是更为现实的,就是陆逊跟诸葛亮完全不同,后者在蜀汉的地位,是属于那种自己想要北伐的话,主子也不敢吭一声说不要北伐的。陆逊在东吴的发言权肯定不如诸葛亮。
因此,就算陆逊心里面非常地想要在北代这件事情上面做些什么成绩出来,也必须要考虑到孙权怎么想,毕竟孙权这哥们到了晚年可是出了名的昏庸。正是有着前面所说到的那些情况,所以东吴虽说非常地强势,但是在讲到北代这件事情的时候,本身是使不上什么劲的。
这一点跟诸葛亮时期的蜀汉相比,真的是说多了都是泪。
不过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陆逊还是象征性的搞了几次北伐的,而且或多或少都有点收获。比如石亭之战重创曹休,第四次北伐,陆逊又攻占邾城。
夷陵之战后,魏蜀吴三个国家中曹魏最强,东吴次之,蜀汉最弱的局面已然形成。刘备死后,诸葛亮便派遣邓芝出使东吴以求加固盟友关系。 那么令人不解的是,既然孙刘联盟已经恢复,诸葛亮五次北伐之际,盟国东吴究竟有没有进行配合作战呢?
诸葛亮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春,当时他命赵云和邓芝率一支疑兵在箕谷拖住曹真的大军,自己则亲率各部兵马攻取祁山,一时间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均归降了,整个关中地区都震惊了。魏明帝曹睿亲自前往长安坐镇,并命张郃带大军前去抵御,张郃不负众望,在街亭大败马谡,蜀军不得不退回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告终。
这时候东吴在干什么呢?同年,鄱阳太守周鲂诈降诱使曹魏大司马曹休带兵来攻,石亭之战爆发。八月份,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又任命朱桓为左督、全琮为右督,各带兵三万迎战魏军。此役吴军大胜,据《资治通鉴》记载: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 不过吴军并没有乘胜追击以扩大战果。
然后就在公元228年冬,诸葛亮进行了第二次北伐,出兵散关,包围了陈仓,曹魏将领郝昭英勇守城,蜀军粮尽而退。
陆逊
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命陈式将军攻取武都、阴平,郭淮带军撤退,蜀汉成功得到二郡。同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建国号为吴。这一年秋,孙权迁都建业,命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总理荆州军政。 由此可见,这一年东吴完全没有配合作战,孙权忙着称帝呢。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次出兵祁山,怎奈粮草不济,又只能无功而返。 同年,孙权命潘濬领兵数万去讨平五溪蛮夷 (他们莫非是去报沙摩柯之仇?)。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蜀军占据五丈原,和魏军对峙于渭水。同年,孙权亲征前线,准备进攻合肥新城,并派遣陆逊和诸葛瑾率万余人进军江夏,准备攻击襄阳。 然而曹睿听说后迅速做出应对,亲自带兵到前线督战,孙权军攻城不利后就撤退了。陆逊听闻主公失利,便也撤军了。
曹睿
因此,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仅有第一次和第五次勉强可以算是配合作战,但双方出战有明显的时间差,均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诸葛亮全力发动北伐战争,为什么东吴没有尽全力配合作战呢? 其根本原因还是司马懿当初说的四个字:外亲内疏。即孙刘双方表面上亲密无间,实则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孙刘联盟是否真的牢靠呢?陈述三件事: 其一 ,益州豪强雍闿造反的时候,曾暗通过孙权,还把蜀汉朝廷任命的新太守张裔流放到了东吴; 其二 ,据《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死后,东吴曾在吴蜀边境增派兵马; 其三 ,后主刘禅投降之后,东吴曾派大军进攻永安,目的当然是去抢占领地了。
司马懿
所以,双方进攻曹魏,实际上都在保存实力,诸葛亮死后把大军平安带回,孙权出兵稍有失利就撤退了。孙权盼着魏国和蜀国大战,诸葛亮其实也盼着东吴和曹魏大战,可以牵制魏军。如此,吴蜀之间又怎么会有真正的友谊呢?
东吴实行的霸业,武装割据政权。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孙坚和曹操都很尽力。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因见不到汉献带而不给盟主袁绍,曹操对这心里头是满意的。孙坚与曹操心有共识的是袁绍无能,袁术人品极坏。孙坚与蓸操的战友之情基础很不错。
皇族刘表追讨传国玉玺致使孙坚伤亡。
曹操和刘备共灭袁术及吕布,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曹操为丞相因此功劳更有说服力,间接为孙策洗却耻辱,令孙权心里不无感激。
赤壁战败,曹操不恨江东,还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曹丞相胸怀颇有大爱!……
曹操喜欢孙家,基于孟德文台的战友挚情,父子相传,心各自知。
至陆逊在东吴当大都督掌兵时,三分鼎立的时局已经明朗。因孙曹合谋袭取荆州还擒杀了关羽,双方预防西蜀刘备来报仇争夺地盘。东吴实得利益,形势与战略适宜于防守。
将帅由主,孙权明智,吴魏互通信使,
双方息战修和。陆逊儒将风度,并非好战者,又何苦去北伐战魏!……
曹魏的力量比东吴的强得多,陆逊的能力远比诸葛亮低。
东吴北伐4次,取得一点小的成就,主要是魏国太强了,打不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