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为什么自刎,虞姬为何自刎
虞姬为何自刎
汉代以前江东的人都是非常重义轻死的,被刘邦俘虏是天大的耻辱,是不能接受的。比起当俘虏,自杀死得体面。
霸王别姬,虞姬为什么最后要自刎而死?
虞姬自刎主要是因为看到项羽败局已定,不想让他为自己担心,所以拔剑自刎。
历史上面记载曾说过,楚汉相争的后期,项羽趋于败局,在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的大将韩信在垓下展开了激战,这就是历史上面著名的“垓下之战”,历时四年多的“楚汉之争”来到了最后的时刻。
项羽被汉军围困在垓下,兵少粮尽、更要命的是将士们夜夜都能听到四面传来的楚歌,以为汉军已经占领了楚地,结果士气全无,纷纷逃走。看着自己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唱出了那首流芳千古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可谓是苍凉悲壮啊!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了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哀叹。
看到自己的丈夫如此悲伤,虞姬起身拔剑起舞,泪流满面地对唱《复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可谓是历史上少见的绝命悲歌,也是爱情的悲歌,虞姬为了让项羽不再有牵挂,唱完《和垓下歌》,拔剑自刎。面对虞姬的吟唱,项羽“泣数行下”。
项羽悲恸万分,在仓促间只好在垓下草草掩埋了虞姬,随即带着六百骑兵连夜突围而出,被汉军追至乌江边,此时的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还是霸王的地方,汉军没有船,让霸王渡江东山再起。”
项王说:“自己当年与江东8000子弟出征,已全部战死,自己不愿苟且偷生,并无颜面再见江东父老”,谢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将乌骓马送给乌江亭长引渡,然后自己率领28个子弟兵执短兵器和杀来的汉军再次拼杀,最后项王见到自己的旧部下吕马童,说:不是我项羽不能打,今天天要亡我,我又奈何,既然老朋友都来了,那就让老朋友得万户侯,于是慷慨地自刎在乌江边,将头送给了吕马童年仅31岁。
扩展资料:
垓下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梁地的彭越对楚兵发起骚扰断其粮道,项羽率领军队狙击了彭越后返回。这时候钟离昧正被汉军围困,汉军因为害怕项羽都开始逃窜。这时齐王韩信开始率领军队对楚军发起攻击,项羽开始感到害怕。
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 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 *** 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由于韩信及彭越未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
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霸王别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垓下之战
霸王别姬,虞姬为什么最后要自刎而死?
1、虞姬自刎是因为在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被刘邦包围,虞姬看到项羽要失败自己不想死在项羽的后面,于是拔剑自刎。
2、霸王和虞姬的故事:
楚汉相争,项羽兵败被围,四面楚歌起。夜晚,虞姬夜巡,才听见这些扰乱军心的楚歌,忙进帐唤醒大王,一同出帐细听。
大王听到了楚歌,不由惊道:“敌军中多是楚人,定是刘邦已得楚地,孤无退路,大势去矣!唉!前者我项羽如何能取胜,因为各路英雄各自为战,孤家可以消灭一处,再占一处。”
“如今各路人马聚集一齐合力来攻我,你我困在垓下,兵少粮尽,万不能守。此番胜败难定,妃子啊,看此情形,今天就是你我分别之日了。”
虞姬听此言,早已泣不成声。帐外乌骓哀鸣,项羽出帐,爱抚着伴随自,己出生人死的座骑,乌骓眼睛含泪,静静地看着主人。
虞姬强做欢颜劝慰丈夫;“垓下之地高岗绝岩,易守难攻,只要我们按兵不动,候得机会,再图谋也还不迟。”
虞姬又把项羽劝进帐中,喝酒解闷,几杯酒下肚,项羽慷慨悲歌:“咳!想俺项羽呼!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跟随项羽多年,从没见过丈夫如此深切悲凉的歌声,自知与他团聚的时日无多,穿戴起华贵漂亮的衣饰,手持宝剑,边舞边歌:“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解君忧闷舞婆娑,嬴秦无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自古常言不欺我,成败兴亡一刹那,宽心饮酒宝帐坐!”
项羽饮酒消愁,忽然探马飞报:“大军压境,汉军分四路围攻。”项羽立即披挂出帐,探马又报:“四面楚歌,八千子弟兵俱已散尽。”
项羽情知大势去矣!他催促爱妃穿戴战袍,快快随他杀出重围,这时候虞子期也来保护大王突围,虞姬不愿拖累项羽,镇静地叮嘱丈夫:“此番出兵,倘有不利,且退往江东,再图后举,望大王自己多多保重。”
猛不防,虞姬抽出项羽腰上佩剑,自刎身死。
扩展资料
1、项羽,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领军灭亡秦国。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
汉元年(前207年)十二月项羽率众诸侯兵破函谷关,到鸿门时,已比刘邦入关迟了一个多月。他虽然没有听从范增的计谋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但对楚怀王坚持“先入关中者王之”十分不满。
项羽凭藉手中掌握的四十万军队,于次年一方面阳尊怀王为义帝于郴县,而暗中密令英布、吴芮、共敖将其杀死于南迁途中;另一方面,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将全国分成十八个王国,分封给诸侯、部将和降将为王。
这十八个王是: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邛、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项羽这样分封的目的,首先是建立自己的权威,以便号令天下;其次是把他的劲敌刘邦封在秦朝流放罪人的巴蜀,以降将章邯、司马欣给予钳制。
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彭越不断后方破坏楚军补给。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项羽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
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旁。
2、虞姬,是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名虞 ,生卒年、出生地、结局等均无定论,曾在定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项羽为其作《垓下歌》。
相传虞姬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后人曾根据《垓下歌》,以及相传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臆想她的结局是在楚营内自刎,由此流传了一段关于“霸王别姬”的传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霸王别姬
虞姬为何选择自刎,而不是与项羽一同决战?
当时项羽腹背受敌,被刘邦困在垓下,兵力与刘邦的的相比,更是严重不足,而且当时被困,粮草也不够,刘邦为了瓦解项羽的军心听从谋士的谏言,教汉军唱楚歌瓦解楚军内部人心,果然当四面楚歌响起,疲于征战又挨饿受冻的楚军顿时人心涣散,再也没有战力和战欲。
项羽看自己大势已去,内心悲痛看着陪伴在身边的虞姬,不由唱起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看大王已心灰意冷,顿时痛切心扉,唱到:“汗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毕,拔剑自刎与项羽面前!
至于虞姬为什么自杀而不是和项羽一起突围,我感觉,一个是当时虞姬听到项羽唱出的心灰意冷的词句,内心万分悲痛,战场上主帅都丧失了信心,又还有什么突围出去的可能呢,她自刎到项羽的面前,只希望项羽可以通过自己的死重拾信心,可以通过她的死亡,激起项羽曾经的雄心或者是复仇的决心都可以。
还有可能就是,当时虞姬作为一个弱女子,项羽要是真的突围出去,一定会带着她,可是当时的情况那么艰难,带上虞姬,她就成了项羽突围的累赘,而虞姬显然并不想成为项羽的拖累,她也希望可以通过她的死让项羽的生存率更大一些。这是两个人的爱情,项羽可以因为爱她而宠她,她同样可以为了项羽而舍弃生命。无论是虞姬还是项羽,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能力还有他们跨过历史留存下来的爱情!
虞姬真的自刎了吗?
虞姬是自刎而死还是项羽杀的
并没有历史记载她是怎么死的,相传虞姬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后人曾根据《垓下歌》,以及相传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臆想她的结局是在楚营内自刎,由此流传了一段关于“霸王别姬”的传说。
史书中对虞姬的记载的较少,甚至连本名、种族、出生地、生卒时间、与项羽相识的时间、与项羽相识的过程最终结局全都没有记载。
扩展资料:
人物争议
出生地
1、今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颜集镇人
沭阳县颜集镇为虞姬故乡,境内有虞姬沟蜿蜒半境,此沟因人得名,沟畔有胭脂井、霸王桥、九龙口、点
将台、项宅等史迹。沭阳,隶属江苏省直管县 ,因位于沭河之阳而得名。沭阳民间关于虞姬的传说佳话也是颇多。
据介绍,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袁枚曾任沭阳知县,离任43年后重游沭阳时,特地再到颜集乡凭吊虞姬,作有《过虞沟游虞姬庙》诗,并自注“相传,虞故沭人也”。民国期间沭阳当地曾对虞姬庙进行修建,后该庙在抗战期间毁于战火。
2、今江苏苏州常熟人
楚国灭亡后,项羽自幼便随叔父逃亡至会稽郡吴县(今苏州),并后来在苏州一带率领江东子弟起义。项羽结识虞姬,虞姬为今江苏苏州常熟人,常熟别称虞城,有虞山,今是著名的虞山风景区,虞姬即出生于常熟虞山脚下一个村舍——虞溪村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虞姬
虞姬为什么要唱了“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和聊生?”后自刎啊?
在中国文学及戏曲的解读,当时项羽几十个人面对数万人,已经是穷途末路了。
项羽在那种危急时候还担心自己死后虞姬该怎么办(虞兮虞兮耐若何),他们决不是寻常王与妃子的情意,而更像我们现代人难以体会的常超越生死的爱恋。
在那个时候,以他们的相知程度,知道自己改变不了霸王的决意,当然也不肯成为他的累赘。
扩展资料:
其实对于虞姬为什么要自刎是有争议的,《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对历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赖于对原始文本的读解。仔细玩味虞姬的和歌,我从中发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疑点。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头两句是客观纪实,同时也是虞姬即将抒发感慨的情境铺排。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和项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可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居然直接导致了对项羽精神状态直至未来命运的否定!大王您继续战斗的意气已经到头了,我也不愿苟活了。
虞姬凭什么判断出“大王意气尽”了?仅仅凭项羽闻楚歌而“夜起,饮帐中”吗?如果这是激将之辞,以自己不愿苟活激励项羽继续战斗,那么项羽和诸将的反应就不应该是“泣数下”,“左右皆泣”,而应该是怒发冲冠,决一死战。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话语的煽动力和传染性,虞姬精心设计的“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这一情境铺排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让项羽和诸将失去了决战的勇气!
虞姬的态度是非常奇怪的。
作为项羽最宠爱的女人,当项羽遭逢末路,但尚未完全失败的时刻,她应该挺身而出,激励项羽,而不是附和项羽“时不利”的藉口,诱惑项羽在恶劣的形势面前低头。毕竟项羽才三十余岁。她深知项羽一生百战,出生入死,也曾有过“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从而击败秦军,起死回生的经典战例,也曾有过以三万人杀汉卒十余万人,逼迫刘邦数十骑逃跑的经典战例;可是此时,虞姬非但不用以前的类似处境鼓励项羽,恰恰相反,反而哀叹“大王意气尽”!此刻项羽身边尚有八百余骑,俱是精兵良将,无不以一当十,即使打不过刘邦,起码可以保护项羽全身而退,以图东山再起。事态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点。项羽突围而出,到了乌江边,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可见项羽不是没有渡江生息的机会,只是项羽固执地认为“天之亡我”,不愿渡河,“乃自刎而死”。虞姬为什么不等所有的机会都用尽,再无生路时殉情,就这么匆匆忙忙就判了项羽的死刑呢?
虞姬这首被人赞誉为“坚贞爱情结晶”以及我国最早的五言诗(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的和歌,就这样散发出了可疑的气息。我甚至怀疑她是刘邦效法西施而派往项羽身边的美女间谍。以刘邦的智力和行事风格,以项羽的“妇人之心”和不听劝谏刚愎自用的性格,这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史籍漫漶,不仅刘邦、项羽、虞姬的籍贯之间找不出丝毫的蛛丝马迹,就连虞姬最早追随项羽的时间也无可考了。这只是一家之言。 落入敌手会是什么后果,她知道项羽不想自己落到敌人手里,而不落到敌人手里最好的最保险的方法就是死亡,所以知道项羽肯定会将自己刺死,不如自刎,好过项羽再去悲痛下手。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最后为什么自刎?
只因为他醒了。
他最初,小时候不能入戏,怎么唱都不对,因为不能“共情”,表演中或许技巧或许共情,把自己当作角色去体会感受。当时的小豆子体会不到“我明明是男儿郎,为什么要唱自己是女娇娥”,所以每每唱错,是因为不能共情的他不相信自己是虞姬,虞姬是自己。当小石头把烟斗塞进他嘴里,他顿悟,他最信任的师哥也说他唱错了,他就信了自己要演的是虞姬,他应该做虞姬,他就是虞姬!而这一信就是深信,使他入戏并且往后的几十年完全入戏,更甚不能分清戏和现实生活,用剧中段小楼说的“你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啊!”。也导致他以为自己就是虞姬的同时,师哥就是西楚霸王,往后的几十年他深爱了这个男人,为他付出、赴汤蹈火,甚至认菊仙为敌。这也是为什么关师傅说段小楼成全了程蝶衣,没有段,没有这样的爱和信任,程蝶衣怎么会相信角色,怎么会入戏,怎么会成名成角儿?这里也反映了蝶衣的性格,从小就倔强(小时候挨板子,师哥求饶,他咬牙死犟),到了长大他也不会妥协,心高气傲、不识时务、也不会顺应世道,自然没有什么好果子,屡吃苦头,几次命悬一线。 从师哥的帮助、爱护、袒护,直到文革,段小楼为自保,反咬、污蔑蝶衣的那一刻,他渐然翻醒,他被骗了,所有人都在骗他。与其说他中间可能有接受或者不反抗菊仙了,或许因为师哥,他站在师哥角度默许了菊仙,但在段小楼为了活命污蔑蝶衣那刻起(这里不说段是“为了苟且活命”,可能那个时代彼时彼境,活下去真的很难,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蝶衣有所觉悟了,他觉得自己被所有人欺骗了,所以他也供出了菊仙的历史老故事,他不想为师哥做什么了,不想成全他了。 直到首尾呼应,尾声又回到两人11年后站在剧台中央,段小楼说“你错了,又唱错了”(这里我觉得是提醒他,你是你,虞姬是虞姬)。也就是这句话,刹那间,蝶衣彻底醒了,他全明白了,“我一直都是男儿郎,误认己是女娇娃。师哥你当年也告诉我是‘女娇娃’。而今我终于知道,这么多年我误会了自己,爱错了你,而今我又如何从一而终,或许只能对程蝶衣我自己从一而终了!”所以他拿着他用自己换来的段小楼最爱的那把剑,自刎了。 可能最后一刻,他一面觉得不能完成师傅的教导:“在角色里从一而终”,但他的理解也是自己对师哥;但是他跳脱出戏来,从一而终的只是虞姬对项羽,并不是他对段小楼。他分清了,所有的反讽、嘲弄、痛苦、挣扎,终于回到现实,现实的归处确是,程蝶衣只能对自己从一而终。 最后也是个开放结局吧,死那一刻的蝶衣,到底是找到自己要从一而终的那个人(对象、事物)了吗? 虞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