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和诗歌的文学常识
展开全部
1. 诗歌和诗歌的常识或知识
一、什么叫诗歌
“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1、对诗歌的定义:
〈1〉《辞海》: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2〉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2、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依《现代汉语词典》说)
(1)有节奏、韵律的语言。
旧体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尤其是唐代的近体诗和宋代的词,在字数、平仄、对仗、用典、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①节奏(或称节拍):指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歌可以没有严格的韵律,但必须有鲜明的节奏。郭沫若说:“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②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辞海》: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
△平仄:汉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按现代汉语的四声(除轻生)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在京剧念白中还有:街。
平仄声的特点:平声:平缓悠长;仄声:短促急收。
2. 诗词曲的文学常识
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 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曲,元曲的简称,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提到曲,人们一般都认为就是指元曲,实际上的曲是广义的戏曲.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就并不逊于诗、词和赋.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 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 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后人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3. 关于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左传》传说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桃花源记》东晋 陶渊明的,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作品出处《柳河东集》。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作品出处:范文正公集。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国风·秦风·蒹葭》是春秋时期《诗经》中的一篇,作者无名氏。
《观沧海》是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4. 诗歌的文学常识
中华古代诗词文化,源于祭辞,萌于民谣,兴于咏志。
可惜,现存最早文字辑录诗集仅有《诗经》。继春秋至战国衍为骚体,古雅深邃,乃先秦诗文化独秀一枝。
秦亡而汉,乐府兴,诗苑万象更新。入于魏,五言腾踊,尤见“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创建辉煌。
魏晋之交,有“竹林七贤”;西晋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东晋更有陶翁。此期间诗歌境界与视野得以拓宽,咏唱愈加脍炙人口。
沧海桑田,岁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一而足,“大小谢”“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脱颖而出,田园诗、山水 诗,清逸峻秀,齐梁体堪称独占唐前春色。大唐盛世,亦为诗之盛世;诗律之工,音韵之秀,炼句之缜密,意境之旷远,实为登峰造极!然虽有“诗圣”冠于李杜,犹有群星灿然于千古!诗余有词,南北朝时已见其零星草色,晚唐兴于教坊,至于大宋,竟逐渐跳脱弦指之间而成跌宕之咏,可谓独领诗史 *** !词较于诗,其伸展转承有余,更见抒情遣怀之酣畅。
两宋之时,词人千家,而晏柳苏辛,拔高耸之标。另谈及词牌格律千余,实乃前人不古,后人每每作茧自缚,遂成填词之风。
诗词演绎于元明,日益迎合民间文娱需求,于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调”勃然而兴,终绽放出一代曲赋奇葩。有云:唐后无诗,宋后无词。
概以为,此乃诗词境界广义之论;就其狭义而论,未必尽然。明代高启诗,上有汉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颇具承前启后之范。
叹青丘,文惹忌讳,险人弄谗,值壮年时罹患腰斩。与其说“唐后无诗”,毋宁说“文字狱”兴焉,而后无诗。
至于清代,诗人也众,诗卷也浩繁,但多熏于附庸浮滑之气而欠失品格,故精品传遗者不啻凤毛麟角。乾隆诗万余,未见一二传咏,夫何足论哉!然 风韵气节可景仰者,还属龚自珍、板桥诸人。
5. 【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 *** ,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
6. 有关诗歌的知识与诗歌
【概况】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区分】 在中国古代,区别“诗歌”与“非诗歌”之间的主要标准为“是否押韵”(不押韵者绝非诗歌)。新文化运动之后,在西洋文学的影响下,部分作者创作了不押韵的新诗,从此“无韵诗”正式登上了中国文学的舞台,甚至一度成为了诗界主流。
【起源】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 *** 彩的语言形式。 【发展】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特点】诗歌主要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有鲜明的节奏感。分点来说: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1.比拟2.夸张3.借代 【分类】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曹操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概括一下,主要分为9种:1讽刺 2爱情 3哲理 4送别 5风景 6抱负 7想像 8故事 9思想 2、现代诗歌 基本的有以下几种:1.叙事诗和抒情诗。
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 (2)抒情诗 2.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
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 (2)自由诗 (3)散文诗 (4)韵脚诗。
一、什么叫诗歌
“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1、对诗歌的定义:
〈1〉《辞海》: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2〉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2、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依《现代汉语词典》说)
(1)有节奏、韵律的语言。
旧体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尤其是唐代的近体诗和宋代的词,在字数、平仄、对仗、用典、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①节奏(或称节拍):指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歌可以没有严格的韵律,但必须有鲜明的节奏。郭沫若说:“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②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辞海》: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
△平仄:汉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按现代汉语的四声(除轻生)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在京剧念白中还有:街。
平仄声的特点:平声:平缓悠长;仄声:短促急收。
2. 诗词曲的文学常识
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 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曲,元曲的简称,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提到曲,人们一般都认为就是指元曲,实际上的曲是广义的戏曲.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就并不逊于诗、词和赋.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 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 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后人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3. 关于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左传》传说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桃花源记》东晋 陶渊明的,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作品出处《柳河东集》。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作品出处:范文正公集。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国风·秦风·蒹葭》是春秋时期《诗经》中的一篇,作者无名氏。
《观沧海》是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4. 诗歌的文学常识
中华古代诗词文化,源于祭辞,萌于民谣,兴于咏志。
可惜,现存最早文字辑录诗集仅有《诗经》。继春秋至战国衍为骚体,古雅深邃,乃先秦诗文化独秀一枝。
秦亡而汉,乐府兴,诗苑万象更新。入于魏,五言腾踊,尤见“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创建辉煌。
魏晋之交,有“竹林七贤”;西晋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东晋更有陶翁。此期间诗歌境界与视野得以拓宽,咏唱愈加脍炙人口。
沧海桑田,岁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一而足,“大小谢”“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脱颖而出,田园诗、山水 诗,清逸峻秀,齐梁体堪称独占唐前春色。大唐盛世,亦为诗之盛世;诗律之工,音韵之秀,炼句之缜密,意境之旷远,实为登峰造极!然虽有“诗圣”冠于李杜,犹有群星灿然于千古!诗余有词,南北朝时已见其零星草色,晚唐兴于教坊,至于大宋,竟逐渐跳脱弦指之间而成跌宕之咏,可谓独领诗史 *** !词较于诗,其伸展转承有余,更见抒情遣怀之酣畅。
两宋之时,词人千家,而晏柳苏辛,拔高耸之标。另谈及词牌格律千余,实乃前人不古,后人每每作茧自缚,遂成填词之风。
诗词演绎于元明,日益迎合民间文娱需求,于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调”勃然而兴,终绽放出一代曲赋奇葩。有云:唐后无诗,宋后无词。
概以为,此乃诗词境界广义之论;就其狭义而论,未必尽然。明代高启诗,上有汉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颇具承前启后之范。
叹青丘,文惹忌讳,险人弄谗,值壮年时罹患腰斩。与其说“唐后无诗”,毋宁说“文字狱”兴焉,而后无诗。
至于清代,诗人也众,诗卷也浩繁,但多熏于附庸浮滑之气而欠失品格,故精品传遗者不啻凤毛麟角。乾隆诗万余,未见一二传咏,夫何足论哉!然 风韵气节可景仰者,还属龚自珍、板桥诸人。
5. 【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 *** ,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
6. 有关诗歌的知识与诗歌
【概况】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区分】 在中国古代,区别“诗歌”与“非诗歌”之间的主要标准为“是否押韵”(不押韵者绝非诗歌)。新文化运动之后,在西洋文学的影响下,部分作者创作了不押韵的新诗,从此“无韵诗”正式登上了中国文学的舞台,甚至一度成为了诗界主流。
【起源】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 *** 彩的语言形式。 【发展】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特点】诗歌主要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有鲜明的节奏感。分点来说: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1.比拟2.夸张3.借代 【分类】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曹操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概括一下,主要分为9种:1讽刺 2爱情 3哲理 4送别 5风景 6抱负 7想像 8故事 9思想 2、现代诗歌 基本的有以下几种:1.叙事诗和抒情诗。
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 (2)抒情诗 2.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
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 (2)自由诗 (3)散文诗 (4)韵脚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4-01-16 · 百度认证:云南新华电脑职业培训学校官方账号
云南新华电脑学校
云南新华电脑学校是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省(部)级重点计算机专业学校,采用三元化管理模式,教学设备先进,师资雄厚学生毕业即就业,学院引进了电商企业入驻,创建心为电商创业园区,实现在校即创业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①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③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④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名是在同一词牌中,不同的词为了区分而根据词的内容,由词的作者为词写出标题。
①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③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④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名是在同一词牌中,不同的词为了区分而根据词的内容,由词的作者为词写出标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