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好个秋 润“燥”很重要——健康养生大讲堂即将开讲
8月20日出伏以来,北京的天气随着几场秋雨的落下逐渐转凉,有些人一不小心就感冒了。不同于春季换季感冒,引发秋季感冒的“元凶”更多的不是“凉”而是“燥”。
那么,哪些人群易患秋季感冒?又该如何防治秋季感冒?秋季还有哪些常见病呢?本刊采访了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沈毅,讲解大家需要的秋季 健康 知识。
秋季患感冒 诱因是干燥
秋天的天气特点一个是凉、一个是燥。中医所说的“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指的是六种外感病邪,其中就包括“燥”。出伏后,人们很快就感觉天气不那么闷热了,气温是慢慢下降的,但湿度一下子就降低了,这让人体黏膜变干燥,从而抵抗力下降,因此人们容易患上秋季换季感冒,这也正是秋季感冒和春季感冒的区别。
中医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虚也就是正气不足、抵抗力低下的人容易生病。另外,脾虚的人湿气重,人吃五谷杂粮都会产生湿邪,脾胃不好无法将体内的湿气完全代谢掉,也容易在气候有所变化时“中招”。
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属于秋季感冒的易感人群,工作劳累、压力大的亚 健康 上班族,生活习惯差、不注意 养生 的人也容易患上秋季感冒。这些人群的共同特点是抵抗力低下,入秋后需要格外注意预防感冒的侵袭。
常言“春捂秋冻” “秋冻”还需适度
老人们常说的“春捂秋冻”是有道理的,所谓的“捂”和“冻”都是让人体逐渐适应气温变化的一个过程,在秋天不要急着加衣服,一下子穿太多感觉热再脱,很容易着凉感冒,应随着天气的转凉慢慢调整。另外,适当地冻一冻,能给人体一种温和的刺激,从而增强抵抗力,有助于预防秋季感冒。需要注意的是,“秋冻”一定要适度,不可为了增强体质而冻过头,以防因为着凉而患上感冒。
每天保持一定量的运动也是预防秋季感冒的好法子。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金匮要略》有讲“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也就是说养尊处优的人骨头细小而身体胖,在疲劳出汗时或晚上睡觉时,吹了风就容易着凉生病。
现在来看,这个范围可以拓得更宽,在办公室久坐的上班族、不怎么出门活动的“宅人”等都包括在内。所以动起来非常重要,每天最好能保持30分钟—40分钟的运动时间,预防秋季感冒,从增强体质开始。
秋季感冒两大症状 家庭可备润燥之物
“燥邪”引起的感冒所表现出的症状是“干”和“痛”,咽干咽痛、鼻子干、眼睛干、皮肤干等都是秋季感冒的早期症状,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就要马上注意了,以防感冒加重,应及时治疗,同时调整好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秋季感冒的早期症状可以通过“润燥”来缓解和治愈,秋梨润肺膏、藏青果喉片、川贝枇杷糖浆等都可以用来秋季“润燥”,家庭小药箱可以常备几样。
不同于夏天的暑湿感冒容易走消化道,“燥邪犯肺”指秋季感冒对呼吸道的影响比较大,容易引发咳嗽、少痰、痰中带血丝等症状,一般一周左右就能好起来,如果久咳不愈,还出现了喘咳的症状,就不能光治“肺”了,还得通过补“肾气”来辅助。
中医有“肺不虚不咳,脾不虚不久咳,肾不虚不喘咳”之说。尤其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疾病的“老慢支”患者,因为有病根儿,在入秋后容易出现咳嗽加重的情况,这种时候不要急着吃清热化痰的药,应注意补肾气,同时坚持活动,该工作就工作,该运动就运动,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治疗慢性咳喘,需要结合患者的脏腑虚实、病邪的盛衰,该清热时清热,该补益时补益。
知晓秋季常见病 坚持防疫是关键
秋季也是流感的高发期,流感病毒在春秋两季比较活跃。中医管流感叫“时行感冒”,区别于普通感冒,流感的症状来得比较急且重,容易出现发高烧等症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家戴口罩、注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这些防疫措施也直接减少了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但不可掉以轻心,安然度过这个秋天,需要继续坚持防疫、防感冒。
秋季对于过敏患者来说也比较难熬,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的患者应格外注意预防,如果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
另外,胃肠道疾病也需要防治,尤其小儿容易在秋季腹泻;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容易在秋季血压忽高忽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也需要格外注意身体 健康 。
为把 健康 养生 科普知识送到百姓身边,2020年,北京晚报《 健康 周刊》正式推出了“ 健康 养生 大讲堂”互动直播栏目,邀请三甲医院专家、知名中医 养生 专家等做客直播间,根据时令节气和 健康 日,分享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2021年,“ 健康 养生 大讲堂”继续开讲,致力于守护百姓 健康 。
直播时间
8月30日20:00-21:30
直播平台
北京日报客户端京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