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要取字,取名,为何要字?

 我来答
热情发言
高能答主

2023-01-22 · 日落是免费的,春夏秋冬也是。
热情发言
采纳数:498 获赞数:634116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原因:

古时候,一个人出生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

《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

在古代时,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人社会后,另取一个“字”为名。

扩展资料:

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 ,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

在古代入社会之后,大部分同事和朋友,都要称他的字而不是名。文人雅士,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古人的“字”是“名外之名”,字数上可以取1~2个字,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说起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1、并列,也就是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是并列的关系。比如屈平,字原。古语中“广平曰原”,所以两者意思相同。再比如,孟轲,字子舆。轲、舆在汉语中都表示都车的意思。

2、辅助,是说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比如陆机,字士衡。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辅相成。

3、矛盾式,即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比如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

4、补充式,意思是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赵云,字子龙。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国学】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