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事思想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1、《孙子兵法》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启发现代战争思维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孙子兵法》从揭示战争中“利”和“害”的矛盾运动规律出发来确立自已对战争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其军事思想中功利主义的主导倾向。
在这种形势下,孙子的重战和慎战思想,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为人们认识多极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驾驭局部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孙子兵法》对西方现代军事思想的影响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情地暴露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的缺陷和弱点,推动西方军事家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反思。
3、《孙子兵法》认识到战争是关乎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因此强调必须对战争高度重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4、总体上看,《孙子兵法》所总结和揭示的战争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仍然对现代战争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扩展资料: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
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一切真正反映军事规律的军事思想,都是军事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和升华。古今中外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的军事思想,或者是自身的军事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或者是从间接的军事实践经验中抽象提炼,或者兼而有之。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虽然也融进了他们自身军事实践的经验,但主要是总结了拿破仑战争的经验。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武装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也大量吸取了古今中外军事实践的有益经验。
军事实践对军事思想的需求推动着军事思想的发展。军事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新的实践需要新的思想去指导,从而推动军事思想的不断发展。每当军事领域发生重大变革,原有的军事思想难以完全适应新的军事实践时,军事实践对新的军事思想的呼唤就显得格外强烈,并往往成为军事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契机。
军事实践在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还具有检验作用。军事思想只有通过军事斗争或军事建设的实践,才能得到检验。接受军事实践检验的过程,也就是军事思想得以发展的过程,正确的得以丰富和深化,不完善的得以修正和补充,过时的必将被抛弃。科学意义上的实践检验不是个例的验证,一种军事思想是否反映了客观军事规律,必须经过军事实践的多次检验,仅凭某一次军事行动的结果就作结论,很容易陷入片面性。只有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才能推动军事思想不断向前发展。在军事实践对军事思想的检验过程中,战争实践具有最高的权威性。一种军事思想科学与否,只有通过战争实践才能最终得到检验。
强调军事思想随军事实践特别是战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意味着军事思想是在军事实践中自发产生的。军事思想的发展需要通过人们的总结加工,特别是杰出人物的总结加工。离开这个条件,军事思想也是难以向前发展的。
军事思想随着战争的产生、战争实践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战争实践在认识上的飞跃而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对战争这一特殊社会现象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的军事思想,或是自身军事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或是从间接的军事实践经验中抽象提炼,或兼而有之。
(三)军事思想在激烈尖锐的相互对抗竞争中发展
为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敌对双方总是竞相抢占军事思想的制高点,以便在军事实践的主观指导上高于对手。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军事思想史就是一部在相互对抗竞争中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思想的高度繁荣,17~19世纪初期欧洲军事思想的近代化飞跃,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各种新的军事思想大量涌现,都与当时激烈的军事斗争密切相关。敌对双方的对抗与竞争在和平时期也同样存在,有时还相当尖锐。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美国、苏联两大军事集团在冷战中互为对手,不断推出各自新的军事思想。经验证明,在敌对双方的对抗竞争中,谁的军事思想落后,谁就会在军事斗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导致严重挫折或失败。因此,对于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来说,在和平时期也应高度重视军事思想研究,善于随着情况的变化提出新的军事思想,为正确进行军事斗争提供理论指导。对于曾经在以往战争中赢得过许多重大胜利的军队和国家来说,只有充分认识和平时期军事思想发展中的对抗性和竞争性,防止和克服自满情绪和保守倾向,积极探索军事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努力使军事思想适应新的历史条件,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实施正确指导,立于不败之地。
军事思想源于战争实践,而战争是对抗双方大展各自军事思想的舞台。在战争中为了取得胜利,敌对双方总是竞相抢占军事思想的制高点,以便在军事实践的主观指导上高于对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事思想就是在激烈的相互对抗中发展起来的。如德国古德里安提出“闪击战”理论。
(四)军事思想在继承和借鉴优秀成果中发展
各种军事思想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各种军事思想又都是在一定的民族土壤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带有明显的民族色彩。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凡是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军事思想,除揭示本时代、本民族、本阶级军事活动的特殊规律外,还能反映军事领域的一些一般规律。这部分内容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特点。知彼知己,集中兵力,目标与手段的一致,主动性、计划性和灵活性,突然性和机动性等,就是古今中外军事思想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战争指导原则。这就使后人可以继承前人的军事思想财富,同一时代的不同民族和不同阶级之间也可以相互借鉴有益的军事思想成果。
战争绝不是疆场上的旅游、消遣娱乐,也不是赌场上的下注争个输赢,寻找刺激。当战争为某种特殊的目标而演变成暴力冲突时,无论打败仗还是打胜仗,面临的现实都是相当严峻的。战争作为国家之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必须认真地加以考察和研究。孙武把战争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不仅指出了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且也阐明了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要对军队胜败的原因,国家存亡的规律加以认真考察研究。其要求在于重视战争,研究战争,并审慎地运用战争手段。由此说,《孙子兵法》是一部研究、反映古代战争规律的“兵学圣典”。
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或发展都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存在着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一个时期新的思想理论的出现,首先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吸收和改造前人思想资料并加以提高的结果。孙武关于战争观问题的论述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前人思想资料、家传兵书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提出的。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乱、大变革和思想大解放的时代,诸侯列国变法图强,诸子百家应运而生,作为重大社会现象的战争问题,社会各阶层都有所体验和观察,尤其是活跃于社会舞台上的各方名士贤达纷纷发表言论,有许多观点已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深度。如《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认为战争具有“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左传》宣公十二年)等多项功能和意义。道家创始人老子则指出:“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老子》第六十九章),并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老子》第三十章)。孙武吸取了上述观点中的有益成分,通过对当时战争的实际观察,从而在对战争问题的认识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
军事思想发展史表明,重视并善于继承前人优秀的军事思想成果,借鉴和汲取异域军事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对促进自身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就是他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运用;同时也广泛借鉴了来自其他方面的军事思想精华。其他著名军事思想家,其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都离不开继承和借鉴,只不过有范围大小和具体内容的不同。
正确地继承和借鉴,需要有科学的态度,要把反映军事领域一般规律的认识同现实条件联系起来,在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下,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通过继承和借鉴,博采众长,创造和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军事思想。
要取得军事活动中最高斗争形式战争的胜利,其行动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主观指导必须与客观实际保持一致,因此,军事思想不但揭示本时代、本民族、本阶级军事活动的特殊规律,还揭示军事领域中的一般规律和具有稳定性的普遍性矛盾。
(五)军事思想在与哲学思想的相互促进中发展
科学的军事思想从来都是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联系的,哲学的进步往往是军事思想变革的先导。从14~16世纪前期文艺复兴到18世纪启蒙运动期间出现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为欧洲军事思想的近代化提供了世界观和历史观基础。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产生,得益于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马克思列宁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之所以成为革命人民以弱胜强的制胜科学,首先就在于它们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
军事思想的发展对哲学思想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哲学成就,有的甚至成为一个时代哲学思想的精华。《孙子兵法》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名篇,不仅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代表作,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不仅在现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现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军事思想与哲学思想的这种密切联系,要求研究和发展军事思想必须时刻关注哲学领域的发展变化,从哲学思想的发展成果中汲取营养。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军事活动以来,军事就是按照其自身固有的辩证规律发展的。由于战争的胜负直接关系着阶级、国家、民族和政治集团的生死存亡,所以人们远在军事辩证法这个概念之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军事问题。孙中山解读《孙子兵法》后,认为“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二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为中国的军事哲学。”因此,军事家为了战争的胜利常常寻求哲学的指导。
四、军事思想发展简史
(一)古代军事思想
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战争已开始频繁发生,促使了奴隶主阶级军事思想的萌芽和产生。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后,战争的规模、样式、性质、作用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战争具有了鲜明的政治目的,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并有了专门的军队组织和相应的军事制度,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主要代表作有《希腊波斯战争史》(希罗多德)、《伯罗奔尼散战争史》(修昔底德)、《军政》、《军志》、《周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战争的频繁发生和改朝换代的加剧,军事方面的许多因素发生了变化。铁制兵器替代了铜制兵器,实行了征兵制和募兵制,由单一兵种发展到了步、车、骑、水军并进。人们对战争和军队的认识有了更大的提高,其中又以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更为突出。在战争的认识方面、军队建设方面、作战指挥方面、后勤保障方面等有了新的发展。其主要代表作有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六韬》、《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等。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1)先秦军事思想
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前期,军事思想的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春秋以前已出现了专门的军事文献《军政》、《军志》,在《尚书》、《周易》等古代典籍中也包含一些军事思想。从这些史籍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建军、作战等问题的一些规律性认识。例如,在治军上,强调齐众以律,严明赏罚;在战争指导上,既重礼信,又重谋略。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革,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激烈,加之军事技术的进步和学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军事思想的发展,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兴盛时期。不仅懦、道、法、墨等诸子百家典籍中有大量深邃的军事思想,而且涌现了孙武、吴起、孙膑等一批兵学家,产生了《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等一大批兵学著作。孙武是先秦军事理论家的杰出代表,其著作《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先秦军事思想主要有十个观点:
一是明确提出战争“必取于人”的朴素唯物论观点。
二是指出战争有“义”与“不义”的性质之分,以“义兵”讨“不义之兵”是可取的。
三是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应当“慎战”,否则穷兵者亡。
四是认为应综合比较敌对双方的国家政治、将帅才能、天时地利、军事制度和军队的数量、训练及法度纪律等各项要素的优劣,据以预测战争胜负。
五是认为属于政治范畴的“道”、“德”、“仁”等因素对战争具有重大影响。
六是总结出知彼知己、践墨随敌、因形用权、战胜不复、以众击寡、避实击虚、致人而不致于人等军事规律。
七是概括出奇正、迂直、强弱、攻守、主客、进退、虚实、众寡、分合等军事领域特有的范畴,并且辩证地阐释了它们的关系。
八是主张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九是主张耕战结合,富国强兵,居安思危。
十是强调教戒为先,严明法度,“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兵权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
(2)秦王朝后军事思想
自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2 000多年间,中国军事思想虽没有出现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兴盛景象,但仍然时缓时快地向前发展。秦统一六国时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灭;东汉统一战争中的西和东攻,由近及远,各个击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广结联盟;隋末李渊统一全国时的因势借力,乘虚入关,居险养威;蒙元初期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远程迂回,假道南宋灭金;明初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清初努尔哈赤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等方略、策略,使中国古代战略思想有了一定发展。宋代统治者提出并实行的兵权高度集中,以军事行政权归枢密院,军事指挥权归“三司”、“三帅”,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的统军思想;明代戚继光提出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军队训练原则和方法,使中国古代治军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秦代修筑万里长城体现的“用险制塞”思想;汉代推行军屯戍边措施;隋至唐初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军事战略区,采取强干弱技、居中驭外、中外相维的兵力部署原则;明代提出的哨于远洋、击于近海、巩固海岸、严守要城的海防思想,使中国古代国防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后代李世民的“持久”防守和围城打援、一举两克的战法;《卫公兵法》提出的速决和持久不可偏废的观点;火器出现后,明代有人提出火器在先、各兵种配合作战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作战指导思想。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军事理论的国家。几千年有两千多种兵书问世,而且内容丰富全面,论述精辟深刻,不仅指导了历代战争,而且直到今天仍不失其理论价值,必将促进军事学术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