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为何士兵愿意在前面?
古代打仗时,前排士兵生命危险很大,他们是怎么想的?
中华文明五千年,这几千年来,无论是反抗外族侵略还是改朝换代,都难免战争。我们看影视剧中,战争似乎很简单,大家一拥而上,输赢与否,完全看人数和士气,偶尔也能看到个伏击战,两边士兵包抄,极少数情况还能看到摆个阵法,其他基本没了。
实际上,战争远比这复杂,影视剧只是不好表现。古代战争中,不但要分前军、后军、左军、右军,还要分骑兵、步兵、弓兵等等,每一场战争都是经过精心的布局。士兵何时进攻、何时撤退,敌人撤退时能不能追击、如何吸引敌人进入埋伏等等,这些都有规定。一拥而上的不叫战争,那叫流氓打架,街头斗殴。
在战争中,尤其是冲锋时,前排的士兵往往受到弓箭、抛石机等攻击,还要首先与敌人白刃战,死亡率比后面的士兵大得多,那他们为何还愿意在前面呢?
首先,将军会用军功或者钱财激励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采用军功制度激励士兵作战,割下甲首一个,那就赏爵升一级,想为官的封为五十石之官(五十石俸禄);割下甲首两个,那就爵升二级,想为官的封为一百石之官,以此类推。
项羽最后一战中,自知必死无疑,还对追击他的人说,取我头拿去封侯吧,结果王翳取了他的头,汉军为争夺项羽的尸体,不惜自相残杀,死了几十人。最后,五个汉将分了项羽的遗体,都被封侯。
在攻城战中,有一种功劳叫“先登”,就是率先登上敌人的城墙。这种功劳比你砍了十个敌人的首级还大。因为攻城战往往很艰难,率先登城不但是自己英勇无敌、一路血杀的证明,还能够激励士气,证明敌人不可怕。
中国历史上的猛将,很多人都曾拿下“先登之功”。曹操麾下五子良将之一的乐进,虽然个子小,但是每战都是先登,深受曹操器重;岳飞之子岳云,常常挺着80斤重的双铁椎枪登上城头,每战必胜,军中称呼他为“赢官人”,也就是常胜小将军的意思。
这些功劳都是大功劳,主帅会派人盯着攻城部队,谁有功都会一一记录。袁绍部下大将鞠义,还专门组建了八百先登死士,曾打败公孙瓒一万大军,包括精锐白马义从。
另外一种办法更直接——赏钱,杀一人赏几百两金子,只要能成功,基本上一辈子富贵。
其次,用军法震慑
要打仗必然有人要在前头,这是没办法的事,想退也不行。古代有监军,看到士兵后退可以直接杀死而无罪。唐代士兵作战时,五十人为一个小单位,最后面一人就是监军,看见谁不往前冲或者掉头想跑,直接一刀砍死。
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最后的命令是,“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而且古代还有连坐法,若一人后退或逃跑,周围几个人都受牵连,除非你杀敌立功,否则都要被杀。这种情况下,士兵只有死战,与其后退被杀被抄袭,连累别人,不如冲上前去,起码能落得个勇战而死的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