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给自己适当的假期,去旅旅游,散散心,长期处于焦虑和压力过大会容易得抑郁症,工作很重要,可是身体也很重要,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这样会压在自己会喘不过来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现代生活在提高了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也大大增加了我们对及时反馈的诉求。任何的等待和不确定都加重了个体的紧张焦虑感。
对抗焦虑,可以尝试慢下来,每天都给自己一定的时间放空自己,不要寻找答案。毕竟大老师曾经说过:当时想不通的事就放一放,后边就再也想不起来了。
别着急,高敏感的你,要想活得轻松点,需要一步步来。
1. 学会做减法。
焦虑症的发病率要远高于抑郁症,这跟社会的快节奏不无关联,它大大削弱了人们延迟满足的能力,因为只要出现细微的不适,人们就就更倾向于立刻、马上得到,来消除不适感。否则,就会紧张、焦虑、恐惧。
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的出现,很大程度减弱了我们对饥饿的忍耐度,哪怕一点点饥饿感都会增加人体的不适,如果不能及时满足食欲,焦虑感就会明显上升。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兴起,降低了人们对于获取信息速度的阈值,我自己就是手机重度使用者,每次陪老婆逛街都会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机翻看一遍(刷知乎、看朋友圈和微博),虽然被怼过好多次,但很难抵挡这种诱惑,不看就浑身不适。
对抗焦虑的很多办法,其实就是要降低这种快节奏对自己的影响,比如做冥想,本质是训练个体的专注能力,主动地削弱信息获取的数量和速度。专注和投入是对抗焦虑的核心。
2. 寻找能够全身心投入的感觉。
焦虑具有压倒一切(overwhelming)的特质,这使得焦虑的个体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中,也无法体验到当下的乐趣。
焦虑者往往迫切地想要解决引起焦虑的因素,但越深入,反而越焦虑。
打个比方,焦虑其实是「良币被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全身心投入和享受,而劣币就是迫不及待地寻找解决方法。焦虑者大多数时间被后者支配。
一个疑病症患者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他的解决办法是查百度,想要从百科里找到证明自己不是艾滋病患的证据,但他发现每次查完手机,只会让自己更加苦恼。这就是劣币。
良币是什么?对普通人来说,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引用《绿皮书》的台词——我父亲曾经说过,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是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
3. 理解焦虑情绪存在的意义。
为什么你容易焦虑、烦躁、被激怒?
美国心理学家舍恩提供了一种思路。他指出焦虑是人的一种生存本能,人类祖先在远古时代需要捕猎,他们常常需要直接面对猛兽的威胁,因此那些懂得焦虑、担心,或者「战斗或逃跑」反应的人群才能更容易生存下来,反而不知道害怕的人应该都成为了猛兽的腹中餐。
现代人多数是那些更为「焦虑」或者懂得「害怕」的人群的后代,因而焦虑可以称为一种「生存本能」。
但这种生存本能也有副作用。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人们为了生存而去捕猎,大多数年代是和平发展为主题。但人体内遗传下来的生存本能仍然支配着我们,让我们把很多微小的信号判断为是「危险的」,甚至是威胁生命的。
这就是焦虑的过度担忧,它会让人体处于「战斗或逃跑」的状态,交感神经亢奋,心慌、胸闷、手脚出汗,甚至濒死感。
这就是焦虑谱系障碍共有的表现。包括社交恐惧症、疑病症、惊恐发作,都有类似表现。
进化心理学也有类似的观点。
4. 生活中存在比焦虑更重要的事情。
焦虑像个老谋深算的猎手,它会给人挖下陷阱,并且不断地引诱你落入圈套。
来访者总是期望医生能够给出一招致胜的办法来缓解焦虑,这恰好就是焦虑布下的陷阱,它引诱你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不断前进,但你会发现自己竟然成了焦虑的帮凶,帮着它把陷阱挖得更深,自己却深陷泥潭。
疑病者如果能够放弃对于「疾病」的研究,焦虑者如果不再对「最终的答案」那么渴求,强迫者如果能够看清「重复」的无意义,这样的陷阱就能不攻自破。
引用一个刚学来的词——「价值序列」,我们需要不断地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需要做的,而不是让焦虑占据这个序列的排名。
5. 定期隔离手机(禅定空间、番茄 TODO、forest)。
焦虑者知道不应该总是担心「坏结果」,强迫者知道不应该陷入「无意义的重复」,疑病者知道自己对疾病的恐慌已经超过实际情况。
但就是「很难控制不去想」。
杜绝诱惑、想要自律最好的方法从来都是物理隔离,不要试图考验自己的自觉性。
吸烟酗酒者想要戒烟酒,最好的方法是脱离相应的场合,适当减少无意义社交。「手机依赖者」想要摆脱手机的束缚,最好的方法是短暂地把手机变成板砖(好喜欢禅定模式)。
同样,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也要尝试找到「物理隔离」的方法,比如把手机设置成「板砖模式」,可以增加疑病患者查阅疾病的难度。焦虑患者短暂地脱离压力场合,可以减少压力源的持续作用。
对抗焦虑,可以尝试慢下来,每天都给自己一定的时间放空自己,不要寻找答案。毕竟大老师曾经说过:当时想不通的事就放一放,后边就再也想不起来了。
别着急,高敏感的你,要想活得轻松点,需要一步步来。
1. 学会做减法。
焦虑症的发病率要远高于抑郁症,这跟社会的快节奏不无关联,它大大削弱了人们延迟满足的能力,因为只要出现细微的不适,人们就就更倾向于立刻、马上得到,来消除不适感。否则,就会紧张、焦虑、恐惧。
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的出现,很大程度减弱了我们对饥饿的忍耐度,哪怕一点点饥饿感都会增加人体的不适,如果不能及时满足食欲,焦虑感就会明显上升。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兴起,降低了人们对于获取信息速度的阈值,我自己就是手机重度使用者,每次陪老婆逛街都会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机翻看一遍(刷知乎、看朋友圈和微博),虽然被怼过好多次,但很难抵挡这种诱惑,不看就浑身不适。
对抗焦虑的很多办法,其实就是要降低这种快节奏对自己的影响,比如做冥想,本质是训练个体的专注能力,主动地削弱信息获取的数量和速度。专注和投入是对抗焦虑的核心。
2. 寻找能够全身心投入的感觉。
焦虑具有压倒一切(overwhelming)的特质,这使得焦虑的个体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中,也无法体验到当下的乐趣。
焦虑者往往迫切地想要解决引起焦虑的因素,但越深入,反而越焦虑。
打个比方,焦虑其实是「良币被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全身心投入和享受,而劣币就是迫不及待地寻找解决方法。焦虑者大多数时间被后者支配。
一个疑病症患者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他的解决办法是查百度,想要从百科里找到证明自己不是艾滋病患的证据,但他发现每次查完手机,只会让自己更加苦恼。这就是劣币。
良币是什么?对普通人来说,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引用《绿皮书》的台词——我父亲曾经说过,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是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
3. 理解焦虑情绪存在的意义。
为什么你容易焦虑、烦躁、被激怒?
美国心理学家舍恩提供了一种思路。他指出焦虑是人的一种生存本能,人类祖先在远古时代需要捕猎,他们常常需要直接面对猛兽的威胁,因此那些懂得焦虑、担心,或者「战斗或逃跑」反应的人群才能更容易生存下来,反而不知道害怕的人应该都成为了猛兽的腹中餐。
现代人多数是那些更为「焦虑」或者懂得「害怕」的人群的后代,因而焦虑可以称为一种「生存本能」。
但这种生存本能也有副作用。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人们为了生存而去捕猎,大多数年代是和平发展为主题。但人体内遗传下来的生存本能仍然支配着我们,让我们把很多微小的信号判断为是「危险的」,甚至是威胁生命的。
这就是焦虑的过度担忧,它会让人体处于「战斗或逃跑」的状态,交感神经亢奋,心慌、胸闷、手脚出汗,甚至濒死感。
这就是焦虑谱系障碍共有的表现。包括社交恐惧症、疑病症、惊恐发作,都有类似表现。
进化心理学也有类似的观点。
4. 生活中存在比焦虑更重要的事情。
焦虑像个老谋深算的猎手,它会给人挖下陷阱,并且不断地引诱你落入圈套。
来访者总是期望医生能够给出一招致胜的办法来缓解焦虑,这恰好就是焦虑布下的陷阱,它引诱你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不断前进,但你会发现自己竟然成了焦虑的帮凶,帮着它把陷阱挖得更深,自己却深陷泥潭。
疑病者如果能够放弃对于「疾病」的研究,焦虑者如果不再对「最终的答案」那么渴求,强迫者如果能够看清「重复」的无意义,这样的陷阱就能不攻自破。
引用一个刚学来的词——「价值序列」,我们需要不断地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需要做的,而不是让焦虑占据这个序列的排名。
5. 定期隔离手机(禅定空间、番茄 TODO、forest)。
焦虑者知道不应该总是担心「坏结果」,强迫者知道不应该陷入「无意义的重复」,疑病者知道自己对疾病的恐慌已经超过实际情况。
但就是「很难控制不去想」。
杜绝诱惑、想要自律最好的方法从来都是物理隔离,不要试图考验自己的自觉性。
吸烟酗酒者想要戒烟酒,最好的方法是脱离相应的场合,适当减少无意义社交。「手机依赖者」想要摆脱手机的束缚,最好的方法是短暂地把手机变成板砖(好喜欢禅定模式)。
同样,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也要尝试找到「物理隔离」的方法,比如把手机设置成「板砖模式」,可以增加疑病患者查阅疾病的难度。焦虑患者短暂地脱离压力场合,可以减少压力源的持续作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