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流的历史渊源
安流镇级建制已有百年历史。解放后,行政机构名称和行政区域曾多次变更,曾分别称为安流乡、安流公社、安流区公所,1987年始称安流镇。2003年12月和2004年11月文葵镇、大都镇分别并入安流镇。现安流镇辖42个行政村,4个社区委员会。 安流镇于2003年被省批准为中心镇。各种配套机构比较健全:银行、信用社、供销社、电信、邮局、移动电话、国税、地税、工商、食品、畜牧、医院、供电、文化、广播电视等完全中学1所(安流中学)、初中6所、小学56所。2004年底总人口12.5万多人。 安流是全县三个中心镇之一。近年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道路交通:省线惠水线、安浦线在安流圩交汇并贯通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80%的村实现了村公路硬底化。90%以上的自然村实现了通机耕路。圩镇建设:2005年,安流按照中心镇建设要求,聘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地理研究所、梅州宏图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对安流镇2005年-2020年整体规划进行了测设修编,圩镇城区面积从现有3.2平方公里扩至8平方公理。安流圩以琴江河为界,分为安镇和司前两大区域,以新、老安流大桥相通。有强华、司前两大综合市场,近年开发有河堤东新秀街,河堤西街目前正在开发。圩镇现有门店1200多间。新规划可开发面积有近4平方公里。
安流的6所初中:华南中学、万龙中学、文葵中学、大都中学、五福中学、伏溪中学。
安流原名叫横流渡,位于琴江上游,棉洋河、洋头河和周江河的合汇处,距水寨33公里,相传,古时因河水自然改道,江水横流而取其名,曰“横流渡”(又称古渡)。明代始,横流渡已是乡民集中来往的渡口。清代顺治初年,当地乡民在这古渡岸上,取用竹木搭建成简陋的竹篷店铺,初成附近乡民的小集市,集结商品,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后来,店铺逐步增多,遂成为乡民的集中小圩场。至清代末年,乡民开始采用石砖、土木建筑,建有水街、米街、中心街,上横街、下横街的横流渡圩。当时,渡口只有一小木桥,由于交通不便,乡民只能自产自销,惨淡经营。
辛亥革命后,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各系军阀混战,农村破产,民不聊生,当时的文人学士认为“横流”是不祥之兆的“洪水横流”,改为吉祥之兆的“安流”,遂能化凶为吉,安流就是由此而来的。当时,安流墟是长乐县三大圩镇(华城、水寨、安流)之一,又是本县南片人民集市贸易中心,墟镇各项建设也随着市场的繁荣而得到发展,街道逐步扩建,民国22年(1933年),新建河唇街、青江街、司前街等。民国期间安流墟店铺有300多间,同时,建有火力发电厂,供商店照明;还有缪培南等乡绅捐建的安流木桥,水陆交通也较为方便,水路琴江船运,上至紫金龙窝,下达兴梅、潮汕。陆路有安流至河婆公路,贯穿潮汕、兴梅等地,故安流已成为紫金、河源、龙川、兴宁、梅州、揭西、陆丰、海丰等县商贸交易市场。
民国27年(1938年),汕头被日军占领,海陆丰的水产、食盐靠肩挑,绕道经安流运销县内及内陆各地。因此,那时安流也繁荣起来,各方面的建设也不断崛起。
安流乡民历来重视教育,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士绅古海帆、李星楼、张笃臣、古芸史、陈星坡等人倡始,创办了“三江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朝廷下诏废科举,兴办新学,书院改办为三江高等小学,民国11年(1922年)改为三江中学。民国18年(1929年)又改为五华县立第三中学,也就是今安流中学的前身;民国25年(1936年)11月开办福全小学(即今安流中心小学)。现安流镇有完全中学1所、初中6所、小学56所,学校数量之多,在省内乃至国内也是罕见。安流镇于2003年被省批准为中心镇。各种配套机构比较健全:银行、信用社、供销社、电信、邮政、移动电话、国税、地税、工商、食品、畜牧、医院、供电、文化、广播电视等。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