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写作背景:
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
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
任教时写成的。
重点知识点拨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先生在英国讲学六年之久,英国的雾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来到济南后,感受非常强烈,标题“济南的冬天”,点明地点,节令。告诉读者,它是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冬天。因此他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老舍先生还善于描述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
齐鲁大学已经“作古”,她留下的那些典雅、古朴、大方、充满了异国风情的校舍建筑,已经成为中国大学校园一道不可多得的美丽风景。和煦的春日行走期间,似依稀可见“保罗楼”丰盛的早点,教师学生一边“学说英语,分享社交和查经活动”。齐大还聚集了大批文化和教育界的名流,他们共同涵养了齐大的文化精髓。1930年8月,作家老舍到齐大任教,住在南新街一个四合院。在这里老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如《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大明湖》《牛天赐传》等。
这篇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像我”独立成句,突出了“我”的感受,表明济南的冬天和“我”心中的冬天实在大不一样。“风声”二字用得十分准确,“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只是没有那种发出呼啸之声的北风,如果说成是“没有风”,那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在北中国的冬天”这一修饰语也十分重要,因为温晴的天气是许多地方都有的。而“在北中国的冬天”中隐含了“理应是寒风刺骨、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显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可贵。这一段四句话,三组对比。第一句用北平冬天几乎天天刮大风和济南冬天的没有大风对比。作者不直接说“北平几乎天天刮大风”,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感受说,“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这样既使得语言生动,显得情真意切,同时也隐含了这样的意思:“济南的冬天却没有大风,这真是奇迹了。”第二句用伦敦冬天的多雾和济南冬天的天空晴朗无云对比。作者也是从自己的感受角度写的,为了避免用语重复,作者把“奇迹”换成了“怪事”,其中自然也隐含着“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真是怪事了”的意思。第三、四句就进入天气的对比了,作者用热带的毒日、十分响亮的天气和济南冬天的温晴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天气的特点:温晴。正因为济南的冬天是“奇迹”,是“怪事”,它“温晴”,所以作者称赞它“真得算个宝地”。“真”在这里是的确、实在、应该的意思。
“温晴”是贯串全文的主线。下文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都是紧紧扣住这一天气特点来写的。
第2段用“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一句过渡,转到对济南冬天山、水的描写。
在分写山、水之前,作者先从上方俯瞰,为我们勾画了一幅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请闭上眼睛想”一句,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有山有水”一句起着总体结构课文第二部分的作用,本段以下部分和第3、4段都是写山的,第5段是写水的。“晒”、“睡”、“醒”这一连串相关的拟人写法,创造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阳光”“暖和”紧扣了“温晴”。“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句,用商量的口吻,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好像在面对面地征求意见;口气是征求意见,实际饱含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紧接着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作者仍然从上方俯瞰,描写了济南的地理环境;“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描写交代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这里的“整”和“缺”字面上好像是矛盾的,实际并不矛盾,作者意在强调前者,因为“缺”的只是“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一句中的“特别”直接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者再次强调了“在冬天”.这就隐含了这一圈小山可以挡住冬天呼啸的北风,保持气温的作用。“小摇篮”的比喻和拟人的语言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小摇篮”的“小”正照应了小山的“小”。“安静不动”是写神态,“低声”是写声调。这两个修饰语使人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声哼着催眠曲的情态,赋予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
这一段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并没有就此住笔,又写了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和心情。
因为冬天气候温暖晴朗,所以人们的表情“面上含笑”;因为小山像摇篮,温暖舒适,所以人们感觉“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因为度冬如春,所以产生“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和“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的幻想;因为冬天这样慈善,所以就是这点幻想—时不能实现,人们的心情也“并不着急”。这些描写又都是紧扣住“山”来写的:写表情紧承“小摇篮”而来,写感觉是看到了“那些小山”,写两个“也许”的幻想是“由天上看到山上”,写心情则是总结上文。“慈善”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仁慈谦和。这里把济南的冬天当做人来写,表现了济南冬天给人的感受。这一层的描写之中洋溢着人们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上文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这一层写济南人的感受,二者互补,更使人感到真实、亲切。
第3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这一段围绕“妙”字,突出“小”字(“小”是由“温晴”决定的),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
山上写矮松。山是小山,雪是小雪,松呢,是“矮”松,这就使得整个画画比例非常和谐。一个“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上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因为是小雪,所以只有树尖上积了一小堆白雪,而“顶”字中既有“在树尖上”。又有“一小堆”的意思;“顶”字又引起下文把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护土)”的比喻,日本的护士头上总是戴着—顶别致的白色工作帽。帽子往往突出在头的顶部.好像是“顶”在头上似的,两者的相似点就在“顶”着白帽子上。这个比喻贴切地表现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
山尖是山的最高部位,它和蓝天相接,所以写它们的色彩。“镶”的意思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的“镶”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
山坡上写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和由此产生的联想。“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是“小雪”的杰作,因此山坡上就出现了“—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色彩;白的是雪色,暗黄是草色,“暗”字非常准确地绘出了冬天枯草和秋天枯草色彩的区别。秋天刚枯萎的草色彩是金黄的。随着天气的变冷,枯草就逐步失去了光泽。由金黄变成了“暗黄”。这里的“暗”是色彩不鲜艳、没有光泽的意思。一个“穿”字既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的状态,又引起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给读者以动人的动态的生活实感。“看着看着”以下是联想,“更美的山的肌肤”可理解为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这—联想与第2段两个“也许”的幻想照应,表现了对春天的憧憬。
山腰着重写光和色。“光”是写“快日落”时的阳光.“色”则写出了色彩的变化。“微黄”的阳光“斜射”在白雷上,就露出点粉色。这里的色彩和上文的“青黑”“白花”“蓝天”“银边”“暗黄”等的描写,更增添了诗情画意。
“忽然害了羞”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一个“羞”字,不仅画出了雪景的“色”,与“粉色”相贴切,而且绘出了雪景中的情和内在美。
最后一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用与老天商量的语气,说怕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实际上是赞美,赞美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一个“太”字。赞美之情全出。
第4段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这是远眺。在这幅画里,远山是背景。两个“卧”字用得尤为传神。“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一句,更增添了“这是张小水墨画”的真实感,“也许”表示不很肯定,却肯定了这实在是一幅画。
第2至4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第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作者在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先着力渲染“绿”,一连用了五个“绿”。一个写绿萍,四个写水藻。用“绿”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冒着点热气”的“点”字用得十分准确。“点”字扣住济南冬天的“温”写的。冒热气,但只是一“点”,这就是“温”。如果去掉“点”,变成“冒着热气”,那就不是“温”。而是“热”了。“水也不忍得冻上”拟人的方法,把水写得脉脉含情。
“看吧”从天上到水面,由河水的清亮、水藻的绿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蓝汪汪。用空灵的蓝水晶来比喻,字里行间透出赞美喜爱之情。
第6段,作者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束全文,点题,又扣住标题“济南的冬天
回答者: lihuiqddy - 总监 八级 10-29 10:36
写作背景:
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
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
任教时写成的。
老舍(1899~1966)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青、鸿来、□予、舍、非我等笔名。满族,正红旗人。
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1900年--19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1912年,小学毕业后,他在普通中学读了半年;翌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老舍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1920年 9月,提升为郊外北区劝学员,还陆续兼任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经理等职。
老舍旅居英国5年。
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国回国。
1928年老舍在伦敦
1930年 3月,老舍回到祖国。
1936年 9月起在《宇宙风》上连载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最为成功的是话剧《茶馆》(1957)
《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1966年8月24日,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幸去世,格外令人感到惋惜。
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
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
任教时写成的。
重点知识点拨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先生在英国讲学六年之久,英国的雾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来到济南后,感受非常强烈,标题“济南的冬天”,点明地点,节令。告诉读者,它是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冬天。因此他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老舍先生还善于描述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
齐鲁大学已经“作古”,她留下的那些典雅、古朴、大方、充满了异国风情的校舍建筑,已经成为中国大学校园一道不可多得的美丽风景。和煦的春日行走期间,似依稀可见“保罗楼”丰盛的早点,教师学生一边“学说英语,分享社交和查经活动”。齐大还聚集了大批文化和教育界的名流,他们共同涵养了齐大的文化精髓。1930年8月,作家老舍到齐大任教,住在南新街一个四合院。在这里老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如《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大明湖》《牛天赐传》等。
这篇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像我”独立成句,突出了“我”的感受,表明济南的冬天和“我”心中的冬天实在大不一样。“风声”二字用得十分准确,“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只是没有那种发出呼啸之声的北风,如果说成是“没有风”,那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在北中国的冬天”这一修饰语也十分重要,因为温晴的天气是许多地方都有的。而“在北中国的冬天”中隐含了“理应是寒风刺骨、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显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可贵。这一段四句话,三组对比。第一句用北平冬天几乎天天刮大风和济南冬天的没有大风对比。作者不直接说“北平几乎天天刮大风”,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感受说,“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这样既使得语言生动,显得情真意切,同时也隐含了这样的意思:“济南的冬天却没有大风,这真是奇迹了。”第二句用伦敦冬天的多雾和济南冬天的天空晴朗无云对比。作者也是从自己的感受角度写的,为了避免用语重复,作者把“奇迹”换成了“怪事”,其中自然也隐含着“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真是怪事了”的意思。第三、四句就进入天气的对比了,作者用热带的毒日、十分响亮的天气和济南冬天的温晴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天气的特点:温晴。正因为济南的冬天是“奇迹”,是“怪事”,它“温晴”,所以作者称赞它“真得算个宝地”。“真”在这里是的确、实在、应该的意思。
“温晴”是贯串全文的主线。下文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都是紧紧扣住这一天气特点来写的。
第2段用“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一句过渡,转到对济南冬天山、水的描写。
在分写山、水之前,作者先从上方俯瞰,为我们勾画了一幅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请闭上眼睛想”一句,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有山有水”一句起着总体结构课文第二部分的作用,本段以下部分和第3、4段都是写山的,第5段是写水的。“晒”、“睡”、“醒”这一连串相关的拟人写法,创造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阳光”“暖和”紧扣了“温晴”。“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句,用商量的口吻,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好像在面对面地征求意见;口气是征求意见,实际饱含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紧接着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作者仍然从上方俯瞰,描写了济南的地理环境;“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描写交代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这里的“整”和“缺”字面上好像是矛盾的,实际并不矛盾,作者意在强调前者,因为“缺”的只是“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一句中的“特别”直接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者再次强调了“在冬天”.这就隐含了这一圈小山可以挡住冬天呼啸的北风,保持气温的作用。“小摇篮”的比喻和拟人的语言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小摇篮”的“小”正照应了小山的“小”。“安静不动”是写神态,“低声”是写声调。这两个修饰语使人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声哼着催眠曲的情态,赋予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
这一段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并没有就此住笔,又写了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和心情。
因为冬天气候温暖晴朗,所以人们的表情“面上含笑”;因为小山像摇篮,温暖舒适,所以人们感觉“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因为度冬如春,所以产生“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和“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的幻想;因为冬天这样慈善,所以就是这点幻想—时不能实现,人们的心情也“并不着急”。这些描写又都是紧扣住“山”来写的:写表情紧承“小摇篮”而来,写感觉是看到了“那些小山”,写两个“也许”的幻想是“由天上看到山上”,写心情则是总结上文。“慈善”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仁慈谦和。这里把济南的冬天当做人来写,表现了济南冬天给人的感受。这一层的描写之中洋溢着人们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上文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这一层写济南人的感受,二者互补,更使人感到真实、亲切。
第3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这一段围绕“妙”字,突出“小”字(“小”是由“温晴”决定的),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
山上写矮松。山是小山,雪是小雪,松呢,是“矮”松,这就使得整个画画比例非常和谐。一个“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上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因为是小雪,所以只有树尖上积了一小堆白雪,而“顶”字中既有“在树尖上”。又有“一小堆”的意思;“顶”字又引起下文把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护土)”的比喻,日本的护士头上总是戴着—顶别致的白色工作帽。帽子往往突出在头的顶部.好像是“顶”在头上似的,两者的相似点就在“顶”着白帽子上。这个比喻贴切地表现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
山尖是山的最高部位,它和蓝天相接,所以写它们的色彩。“镶”的意思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的“镶”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
山坡上写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和由此产生的联想。“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是“小雪”的杰作,因此山坡上就出现了“—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色彩;白的是雪色,暗黄是草色,“暗”字非常准确地绘出了冬天枯草和秋天枯草色彩的区别。秋天刚枯萎的草色彩是金黄的。随着天气的变冷,枯草就逐步失去了光泽。由金黄变成了“暗黄”。这里的“暗”是色彩不鲜艳、没有光泽的意思。一个“穿”字既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的状态,又引起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给读者以动人的动态的生活实感。“看着看着”以下是联想,“更美的山的肌肤”可理解为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这—联想与第2段两个“也许”的幻想照应,表现了对春天的憧憬。
山腰着重写光和色。“光”是写“快日落”时的阳光.“色”则写出了色彩的变化。“微黄”的阳光“斜射”在白雷上,就露出点粉色。这里的色彩和上文的“青黑”“白花”“蓝天”“银边”“暗黄”等的描写,更增添了诗情画意。
“忽然害了羞”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一个“羞”字,不仅画出了雪景的“色”,与“粉色”相贴切,而且绘出了雪景中的情和内在美。
最后一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用与老天商量的语气,说怕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实际上是赞美,赞美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一个“太”字。赞美之情全出。
第4段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这是远眺。在这幅画里,远山是背景。两个“卧”字用得尤为传神。“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一句,更增添了“这是张小水墨画”的真实感,“也许”表示不很肯定,却肯定了这实在是一幅画。
第2至4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第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作者在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先着力渲染“绿”,一连用了五个“绿”。一个写绿萍,四个写水藻。用“绿”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冒着点热气”的“点”字用得十分准确。“点”字扣住济南冬天的“温”写的。冒热气,但只是一“点”,这就是“温”。如果去掉“点”,变成“冒着热气”,那就不是“温”。而是“热”了。“水也不忍得冻上”拟人的方法,把水写得脉脉含情。
“看吧”从天上到水面,由河水的清亮、水藻的绿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蓝汪汪。用空灵的蓝水晶来比喻,字里行间透出赞美喜爱之情。
第6段,作者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束全文,点题,又扣住标题“济南的冬天
回答者: lihuiqddy - 总监 八级 10-29 10:36
写作背景:
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
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
任教时写成的。
老舍(1899~1966)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青、鸿来、□予、舍、非我等笔名。满族,正红旗人。
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1900年--19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1912年,小学毕业后,他在普通中学读了半年;翌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老舍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1920年 9月,提升为郊外北区劝学员,还陆续兼任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经理等职。
老舍旅居英国5年。
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国回国。
1928年老舍在伦敦
1930年 3月,老舍回到祖国。
1936年 9月起在《宇宙风》上连载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最为成功的是话剧《茶馆》(1957)
《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1966年8月24日,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幸去世,格外令人感到惋惜。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