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 我来答
wei042
高粉答主

2017-02-18 · 答你所问,追求质量,追求满意
wei042
采纳数:38060 获赞数:47353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正确把握数学活动目标
一直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把教学目标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部分。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一些教师习惯于提笔就写教学过程,不仔细思考本次活动的目标(核心价值)是什么。有些青年教师唯教学参考书为上,认为写参考书的人水平比自己高,自己不必再花心血去设计教案了,往往照本宣科,不重视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手段的分析,失去了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机会。时间一长,许多教师逐渐丧失了把握核心教育目标的能力。
笔者以为,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把握教学目标。
首先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分析该教学内容涵盖了哪些人文、自然、科技方面的知识和关系属性。例如,关于大班数学中“自然测量”的内容,教师首先要仔细研读“自然测量”一词,想想“自然测量”会用到哪些基本量具,测量时该注意哪些基本方法以及量具的演变历史等问题。随着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教师对该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已经有了初步的梳理。
其次,教师要衡量幼儿的年龄与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由于年龄不同,认知经验不同,不同个体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经验与感悟。例如,“1和许多”是小班幼儿可以接受的学习内容;“10以内的减法运算”对于大多数小班幼儿来说难度过大,对中大班幼儿却比较合适;“物体的弹性与哪些属性有关”这一话题不太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但是大班幼儿或许可以试着探究“如何使球弹得更高”这一操作性更强的感性问题。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合理判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什么年龄的幼儿学习,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再次,教师要考虑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在“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思考哪些“生活事件”既富有“数学意义”又是幼儿熟悉的内容外,还应思考怎样呈现这些“生活事件”中的操作材料才能进一步激起幼儿的求知欲,用怎样的策略和手段才能引导幼儿更好地自主学习等。
以上三方面内容是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中认知对象(内容)、认知主体(幼儿)、认知策略三要素的整合性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师才能确切地表述幼儿学什么、怎样学的目标问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才不会偏离“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
查看教师日常的教案,笔者还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教案中目标部分的文字表述存在欠缺。有些教师认为,教学目标只是形式上的、符合语法逻辑的静态文字,教学目标表述的好差与教学过程展示的质量高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活动过程形式丰富、场景热烈,教学效果就好。这种想法在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一般来说,评价教学目标表述的好坏往往有两个指标:一是针对性,二是精确性。前者与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是否透彻有关。如果教师对教材分析不透彻,就不可能提炼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如有的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目标普遍适合任何一种数学教学内容,没有鲜明的个案特征,不写也罢。后者与教师的文字修养有关。如某个数学教学活动有这样两个教学目标:
(1)(教师)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事序的变化。
(2)(幼儿)学习对事序进行排列。由于主语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者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也不符合教学目标撰写的基本规范。教学目标的文字表述能反映出执教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文字功底,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
“教学就是要通过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模拟生活中的游戏情境和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创设了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幼儿就会在趣味情境中开展有效学习;只要给予幼儿操作材料的机会,幼儿就能主动探究问题。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有些教学情境单纯追求游戏的娱乐价值而淡化了数学探究活动的核心价值;有些操作材料看似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却不能“与幼儿有效对话”,幼儿在热闹地摆弄操作材料时既没有思考也没有发现。如何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这是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每一种自然材料都蕴含着一定的外观属性。对“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而言,教师要有效地利用生活中原生态的材料本身的形、色等外观属性或在材料上添加一些特殊的图形、符号等信息,将“数学问题”和“操作要求”有效地“物化”在材料上,促使幼儿在感知当前的认知情境和接触当前的操作材料时产生“知觉唤醒”,从而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按照劳伦斯的说法,教师要事先思考自己设计的活动情境能否引发幼儿的认知兴奋,产生认知冲突,因为只有产生认知冲突,幼儿才能在原有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教师要避免因为事前对材料缺乏合理的挖掘和加工,导致幼儿“能感知到的东西却不一定能理解”。例如,将一堆色彩鲜艳的积木放在小班幼儿面前,倘若没有特殊的信息提示,幼儿只会随意地进行积木构建游戏,不会意识到“我应该如何来‘玩’这些积木”。此时,倘若教师能够提供不同颜色的分类槽,并提供简单的提示或暗示,幼儿一般能主动按积木颜色进行分类活动;如果教师能在分类槽盒底画上相应的点子或数字,幼儿就可能根据标记开展按数取物的游戏。这些“数学问题”或“教学目标”并不是在直接的语言传递过程中灌输给幼儿的,而是以“信息符号”的形式“物化”在材料上,再由材料向幼儿发起“知觉的挑战”,从而提升操作材料的数学探究意义,引导幼儿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在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优秀教师对幼儿出其不意的表现经常会感到无比的惊喜并紧接着发起新的互动,进一步深化幼儿的探究行为。笔者曾经听过一次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展示活动——“分数的初步知识”,其中有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先请学生将手中的一张纸对折,寻找纸张的1/2部分,感受平均分成两部分的含义;接着再请学生将纸平均折,看看折出的每一部分是原来纸张的几分之一。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不断有学生向教师报告新的发现:1/4、1/8、1/16……然而,这些学生的思维始终没能超越“对折”的常规。这时教师发现有个学生折出了1/3,马上请他站起来,问:“你将纸平均折了几份,折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纸的几分之一?”该学生的回答触动了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1/5、1/9,甚至1/27纷纷出现。教师随机进一步引导:“请用笔在纸上作记号,说说记号部分是纸的几分之几?”学生纷纷给出了新的答案:2/3、3/5、4/16……尽管这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正是教师的慧眼捕捉到了学生的新知识“生长点”,课堂因此变得生动起来。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发现有学生在“非常规地折纸”时,意识到并抓住了学生学习的“生长点”。至此,学习“分数的初步知识”的教学目标已经实现,而紧接着“用笔在纸上作出几分之几的记号”的活动又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认知空间。如此看来,教师眼里装着幼儿的“非常规”表现,这才是真正的开放式教学的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童年的情趣。”在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幼儿在学习时不仅外在的言行与所学的内容高度相关,其主观的态度也是投入的,积极主动的。“生命的课堂,不一定看到小手如林的热闹,却有身心全部投入的愉悦,有生命蓬勃的成长;也不是教师讲几分钟学生练几分钟的技术操作,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情境的对话,情境与生活的对话。”当幼儿的主体感受与课堂、与情境同呼吸时,这样的课堂就不仅仅是教师驾驭之下的课堂,而是幼儿思维自由驰骋的天空。
三、有效开展数学教学评价
对幼儿园课堂文化的关注,促使教师对教学评价语言进行多元化革新,但是目前幼儿园数学教学评价中仍然存在两大缺陷:一是评价的文化含量不高,缺乏人文内涵;二是评价的技术含量不高,缺乏专业底蕴。
“嗯,不错。”“好,真快。”“大家一起拍手表扬他。”在幼儿园课堂中,这类应答式评价语言或者摸摸幼儿脑袋、拍拍幼儿肩膀等辅助性肢体评价方式司空见惯。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同一类评价语言,反映出教师文化底蕴相对欠缺,教师的评价语言相对贫乏。在一次大班数学活动“和时间赛跑”中,教师问幼儿:“请你们回忆一下,你用一分钟时间做过哪些事情?”有的幼儿说:“我吃中饭用了一分钟。”有的幼儿说:“我起床用一分钟时间。”也有的幼儿说:“爸爸一分钟走一步。”幼儿的回答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其间,教师时而平和地微笑,时而习惯地应和,时而默许表示鼓励和认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怎么做呢?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中,当意识到幼儿不知道一分钟时间长短的时候,教师最好能马上反问一句:“每个人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教师也不妨用一分钟时间让幼儿直接感受一下一分钟里能做什么。这比微笑和点头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更能让幼儿急于去探究“一分钟时间究竟有多久”,而不是将师幼双方逼进无话可说的死胡同。有的教师觉得,数学教学评价应当精练扼要。笔者以为,评价时注意语言的内涵与追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并不矛盾,更何况幼儿的语言是在不断模仿他人与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仅仅通过单一的语言活动就能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目的。人文化的数学活动评价倡导教师用教育智慧判断幼儿的“即时”言行,分析幼儿的回答代表着怎样的经验,幼儿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怎样回应才能让幼儿豁然开朗,以此作为有效推进教学的依据,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加动态化、人文化,而不是用机械的应答来反馈幼儿。
home我的家乡啊
2017-02-18 · TA获得超过2.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901
采纳率:93%
帮助的人:268万
展开全部
1.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的六要素
首先,幼儿教师必须明确数学操作活动的目的,要让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获得逻辑知识和感性经验[1]。其次,教师要为幼儿的数学操作活动提供必要的形式和材料,这就包括工具性材料、实物材料、操作记录表。还要为幼儿制定相应的规则,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要求和步骤进行规范。在操作之前,幼儿教师就要对幼儿进行指导,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之后,也要对幼儿进行帮助,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讨论。最后,幼儿教师还要对数学操作活动中幼儿的直接表现和操作成果进行评价。
2.当前我国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1 活动目标不明确
幼儿的活动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幼儿教师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规范,也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明确的操作要求,就会造成整个数学操作活动的目标不明确,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出现混乱。
2.2 幼儿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数学操作活动
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没有发育完全,无论是动作的速度还是思维的速度都比较慢。特别是要让幼儿了解操作的目的、掌握操作的方法并完成数学操作活动,往往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然而,很多幼儿教师以自身的操作速度来衡量幼儿的操作速度,往往急于求成、不断催促。造成幼儿还没有了解数学操作活动的目的和方法时就匆忙开始操作,或者还没有完成操作、获得感性认识时就匆忙进行讨论。最后造成数学操作活动的效果比较低,只能有教师将正确答案宣布出来,幼儿的数学操作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2.3 幼儿的表述能力和思考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教师对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中,往往着重于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忽视了幼儿表述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没有给幼儿足够的机会进行表述和思考,幼儿只能按部就班的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对整个操作过程缺乏系统而完整的认识。
2.4 对操作结果的反馈不够及时
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限制,教师往往要指导数量较多的幼儿的数学操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难以对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进行掌握,对每一个幼儿的操作失误都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幼儿良好的表现也难以得到及时的鼓励,这样一来,难以有效的反馈幼儿的数学操作活动的结果。
3.提高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措施
3.1 对操作目标进行明确
在交待操作目标时,教师要注意语言的明了、直观和简洁,要将数学操作活动的注意事项、操作规则向幼儿进行交代,让幼儿明确进行数学操作活动的目的,使幼儿在进行数学操作活动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针对性。这样一来,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①对于环节较少的数学操作活动,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始前对操作要求进行明确的交代。这样一来,有利于培养幼儿先听后做、遵守操作规范的习惯,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进行提高。例如让幼儿理解顺序这一数学概念,教师可以设计回家这一数学操作活动,让幼儿根据一定的顺序将玩具放回篮子里。教师要在幼儿开始操作前向幼儿讲明送玩具回家的先后顺序,以便幼儿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
②对于环节较多的数学操作活动,教师可以将操作目的和操作要求细化,将一次数学操作活动分为两个或几个操作阶段,并提出每个操作阶段的要求。
③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对操作要求和目的进行补充说明,补充一些临时性的操作目的和要求。
3.2 给幼儿足够的时间进行表达与思考
在幼儿进行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表达。教师要有目的的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可以通过引导性提问的方式让幼儿对操作过程中的感性认识进行概括,并帮助幼儿将感性认识表达出来。在这个基础上,让幼儿能够交流自己的操作经验,并进行有效的思考,不断总结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数学规律。在数学操作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帮助幼儿对操作中的现象进行罗列和记录,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教师要注意为幼儿留足时间,不要对其进行催促。
3.3 幼儿足够的空间进行操作练习
在幼儿明确操作活动的目标和要求后,教师要给幼儿足够的空间进行操作练习。通过数学操作活动来获得数学知识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要通过操作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来积累感性认识,并在动手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特别是当幼儿遇到一定的困难时教师不要立即为幼儿公布正确答案,而要给幼儿一个操作练习的空间。教师要安抚幼儿的情绪,鼓励幼儿进行多次的操作练习,逐渐掌握操作的要领,获得数学知识。
3.4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由于幼儿园条件的限制,往往是由一个教师带领一个班的幼儿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同一个班的幼儿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些幼儿思维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注意力容易集中,也有一些幼儿恰恰相反。教师要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尊重,给每个幼儿获得成功的机会。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以对其提出更高的操作要求。相反则可以降低操作难度,避免挫伤幼儿的积极性。
结语
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对于幼儿的智力发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数学操作活动能够使幼儿初步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幼儿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江苏知嘛
2019-03-12 · 百度认证:江苏知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江苏知嘛
“何秋光学前数学”是“知嘛网络科技”联袂中国学前数学思维训练 创始人-何秋光合力打造的在线教育平台。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幼儿园数学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寓教于乐,让处在数字敏感期的孩子,对枯燥的数学感兴趣,让孩子在玩中学。所以游戏设计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生活化,越贴近孩子生活,孩子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教学完成质量也越高。
2、简单化,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限制,对很多事物的理解还局限在具象化阶段,越简单具体孩子越容易理解学习。
3、趣味化,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引导把握孩子的学习方向,尽量让游戏有趣巧妙,调动孩子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可操作性,游戏尽量充分利用生活中实物、玩具等,隐含着丰富数学概念和属性,引导孩子通过主动观察、探索,发现数学解决数学问题。
何秋光学前数学,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感兴趣的主题和游戏,从具体到抽象,真正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让每个孩子都爱数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