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地理课堂教学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当今社会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为了迎接新时代信息技术的挑战,也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深入地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理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内容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实践活动中落实“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的整合”。同时,《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要重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要求教师“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形成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应加快校园网的建设,鼓励教师和学生从网上获取课程信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学校都配制了多媒体教室,这为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做为一个普通中学,我们学校的各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经过近几年调查研究发现,在我校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的整合过程中,老师们不但出现了整合认识上的误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新课改的步伐,正是如此,我们必须要在校本教研中进一步思考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资源库如何与地理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谈谈我对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一些认识、看法和建议:
一、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整合意义的认识和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整合是指将把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其目的是利用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和计算机的高效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在两者的整合中,信息技术做为认知工具,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断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效整合,这也是当今教育主题的多元化要求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的必然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改革就更加意义深远和重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地理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地理世界的平台,把地理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更加直观形象,也使得地理问题越来越生活化;更使得地理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真正从书本和课堂走出来。实践证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地理学习环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以视觉和听觉的形式出现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使得地理教学更具有活跃性和直观性,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和价值。
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变革,就必须在地理课程理念、地理课程的设置以及实施中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这种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最终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资料的来源、认知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
二、对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作用的认识和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是互为协作的关系,缺一不可。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来。经过研究发现,两者的整合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粘合剂”,这就要求我们要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如:八年级下册旅游活动部分《美丽的西双版纳》的教学,我们可以把一幅幅色彩绚丽、景象逼真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的画面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时,学生的注意力便会全部集中于此。他们一边“欣赏”这些画面,一边聆听老师生动的讲解,心中自然会充满神奇的遐想和喜悦,会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同时还可以利用“西双版纳”和“新疆地区”景观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还能使他们获得理性的判断和规律性的认识。学生还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旅游中获得的知识与乐趣,这样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突出声、像、图等视听效果,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从而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形势下的教学中可以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给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众所周知,许多地理现象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适合演示。如天体运动和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表现这些,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还可能导致学生在听不懂的情况下,“身在曹营心在汉”,教学效果不好。而计算机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设计自己的ppt演示文稿,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更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现象,从而更易于观察事物的变化;通过图片、动画化小为大,利于了解微观事物,也可以观察远古地壳运动及生物变化,突破时间制约,观察动态变化,认识发展规律;观察整个宇宙及天体的运动,了解地理事物宏观的特征。例如:地球的公转及其意义一直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以往,教师只用一个地球仪很难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妙,而利用多媒体把地球的公转、自转、太阳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形象地演示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在其中搜索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比如关于环境问题的教学,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上网收集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现象、资料、图片、视频,鼓励他们利用自己所学信息技术的知识,制作ppt文稿,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对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有机整合途径的认识和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承载功能,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同时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化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地理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极大程度地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学习《长江》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播放长江的某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声音、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很快就会身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奇。又如七年级下册中讲到《日本》时,经济的发展是最重要的知识点,这时,我们可以选择播放《岩松看日本》的精彩片段,启发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参与积极,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情感体验。
(二)、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地理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信息技术如同一个庞大的知识汇聚点,汇聚并贯穿了众多人们的智慧与结晶,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地理教学,将会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丰富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模式,它使课堂形式灵活多样化,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刺激思维,还让学生丰富了地理学科的知识,丰富了课堂。例如:“澳大利亚”有很多特有生物,如鸭嘴兽、考拉、鸸鹋等,在探究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生存原因这个重点时,可以利用flash动画模拟大陆漂移运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澳洲独特的地理位置的形成原因,从而揭示古老生物之谜,同时又可利用cai课件展示一段鸵鸟、考拉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它们的生活获得感性认识。
(三)、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此时,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新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学习。例如在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的内容时,教师课前利用flash制作“大洲大洋拼图软件”,主要目的是用来考察和训练学生对大洲大洋空间分布以及相互位置关系的认识。在软件中,可以首先设立了几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制作了各大洲的图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大洲大洋位置的了解,将大洲拖动到相应的位置,然后再把大洲和大洋的名字拖动到相应的位置。通过这个软件的使用,使学生更熟练的掌握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为以后世界地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计算机收集资料并展示学习成果,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中解脱出来,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更好地完成自我构建过程。
(四)、利用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演讲者。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听,是听众。书本是学生学习的世界;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教师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的建构者。以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地理网络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超级链接”这一手段,通过对一些关键字建立“链接”,随时从单个词“链接”出去,转到网络庞大的资料库中搜索出相关的信息和背景资料,从而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假设学校假期组织学生到澳洲参观学习,可又不知道澳洲的地理位置,出发时衣服该带多少,语言通不通,哪里是澳洲人口最集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当地人有哪些特殊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主要的城市?这时通过布置学生上网收寻有关澳洲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并进行网上交流,向大家介绍迷人的澳大利亚风光。学生通过上网不仅获得澳洲不同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丰富了知识面,无形中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五)、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适当运用时事新闻,进行地理教学。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与地理相关的事物时有发生,涌现出大量的地理信息,我们应该把这些地理信息进行归类收集。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注意资料的新颖性、时代性和真实性,以及资料与地理学科的相关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各个环节充分运用地理新闻时事的最新动态进行教学,既可以作为地理课堂的有益补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效率。例如,在《东南亚》一节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印度洋海啸的视频资料以及我国政府对该地区进行援助的图片、资料和文字引入新课,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对该地区的地理特征——火山、地震频繁有了初步了解,又可以让他们接受一次情感教育。
综上所述,在
21世纪的全新教育形势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定会带来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又一次革命。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会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达到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能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的整合,还有大量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相信,只要信息技术运用得恰当,必定能为新课程改革"插翅添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学校都配制了多媒体教室,这为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做为一个普通中学,我们学校的各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经过近几年调查研究发现,在我校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的整合过程中,老师们不但出现了整合认识上的误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新课改的步伐,正是如此,我们必须要在校本教研中进一步思考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资源库如何与地理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谈谈我对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一些认识、看法和建议:
一、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整合意义的认识和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整合是指将把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其目的是利用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和计算机的高效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在两者的整合中,信息技术做为认知工具,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断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效整合,这也是当今教育主题的多元化要求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的必然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改革就更加意义深远和重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地理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地理世界的平台,把地理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更加直观形象,也使得地理问题越来越生活化;更使得地理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真正从书本和课堂走出来。实践证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地理学习环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以视觉和听觉的形式出现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使得地理教学更具有活跃性和直观性,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和价值。
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变革,就必须在地理课程理念、地理课程的设置以及实施中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这种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最终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资料的来源、认知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
二、对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作用的认识和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是互为协作的关系,缺一不可。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来。经过研究发现,两者的整合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粘合剂”,这就要求我们要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如:八年级下册旅游活动部分《美丽的西双版纳》的教学,我们可以把一幅幅色彩绚丽、景象逼真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的画面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时,学生的注意力便会全部集中于此。他们一边“欣赏”这些画面,一边聆听老师生动的讲解,心中自然会充满神奇的遐想和喜悦,会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同时还可以利用“西双版纳”和“新疆地区”景观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还能使他们获得理性的判断和规律性的认识。学生还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旅游中获得的知识与乐趣,这样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突出声、像、图等视听效果,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从而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形势下的教学中可以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给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众所周知,许多地理现象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适合演示。如天体运动和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表现这些,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还可能导致学生在听不懂的情况下,“身在曹营心在汉”,教学效果不好。而计算机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设计自己的ppt演示文稿,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更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现象,从而更易于观察事物的变化;通过图片、动画化小为大,利于了解微观事物,也可以观察远古地壳运动及生物变化,突破时间制约,观察动态变化,认识发展规律;观察整个宇宙及天体的运动,了解地理事物宏观的特征。例如:地球的公转及其意义一直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以往,教师只用一个地球仪很难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妙,而利用多媒体把地球的公转、自转、太阳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形象地演示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在其中搜索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比如关于环境问题的教学,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上网收集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现象、资料、图片、视频,鼓励他们利用自己所学信息技术的知识,制作ppt文稿,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对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有机整合途径的认识和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承载功能,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同时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化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地理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极大程度地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学习《长江》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播放长江的某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声音、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很快就会身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奇。又如七年级下册中讲到《日本》时,经济的发展是最重要的知识点,这时,我们可以选择播放《岩松看日本》的精彩片段,启发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参与积极,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情感体验。
(二)、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地理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信息技术如同一个庞大的知识汇聚点,汇聚并贯穿了众多人们的智慧与结晶,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地理教学,将会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丰富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模式,它使课堂形式灵活多样化,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刺激思维,还让学生丰富了地理学科的知识,丰富了课堂。例如:“澳大利亚”有很多特有生物,如鸭嘴兽、考拉、鸸鹋等,在探究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生存原因这个重点时,可以利用flash动画模拟大陆漂移运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澳洲独特的地理位置的形成原因,从而揭示古老生物之谜,同时又可利用cai课件展示一段鸵鸟、考拉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它们的生活获得感性认识。
(三)、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此时,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新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学习。例如在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的内容时,教师课前利用flash制作“大洲大洋拼图软件”,主要目的是用来考察和训练学生对大洲大洋空间分布以及相互位置关系的认识。在软件中,可以首先设立了几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制作了各大洲的图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大洲大洋位置的了解,将大洲拖动到相应的位置,然后再把大洲和大洋的名字拖动到相应的位置。通过这个软件的使用,使学生更熟练的掌握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为以后世界地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计算机收集资料并展示学习成果,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中解脱出来,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更好地完成自我构建过程。
(四)、利用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演讲者。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听,是听众。书本是学生学习的世界;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教师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的建构者。以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地理网络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超级链接”这一手段,通过对一些关键字建立“链接”,随时从单个词“链接”出去,转到网络庞大的资料库中搜索出相关的信息和背景资料,从而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假设学校假期组织学生到澳洲参观学习,可又不知道澳洲的地理位置,出发时衣服该带多少,语言通不通,哪里是澳洲人口最集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当地人有哪些特殊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主要的城市?这时通过布置学生上网收寻有关澳洲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并进行网上交流,向大家介绍迷人的澳大利亚风光。学生通过上网不仅获得澳洲不同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丰富了知识面,无形中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五)、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适当运用时事新闻,进行地理教学。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与地理相关的事物时有发生,涌现出大量的地理信息,我们应该把这些地理信息进行归类收集。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注意资料的新颖性、时代性和真实性,以及资料与地理学科的相关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各个环节充分运用地理新闻时事的最新动态进行教学,既可以作为地理课堂的有益补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效率。例如,在《东南亚》一节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印度洋海啸的视频资料以及我国政府对该地区进行援助的图片、资料和文字引入新课,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对该地区的地理特征——火山、地震频繁有了初步了解,又可以让他们接受一次情感教育。
综上所述,在
21世纪的全新教育形势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定会带来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又一次革命。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会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达到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能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的整合,还有大量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相信,只要信息技术运用得恰当,必定能为新课程改革"插翅添翼"。
蓝鲸智能科技
2024-11-21 广告
2024-11-21 广告
理论考试系统是我们河南蓝鲸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高效、便捷的在线考试平台。该系统集题库管理、在线组卷、自动评分等功能于一体,支持多种题型和考试模式。通过智能化的防作弊手段,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练习和模拟考试,有效...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蓝鲸智能科技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