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思品课堂生活化
1个回答
2017-03-29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思品课堂
生活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推进教学生活化,是现实生活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既是师生的教学活动过程,也是师生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和理想的交流过程。让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对生活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达到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那么如何构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呢?
一、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会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学生常常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自主性得到发展,创造性得到培养,自信心得到提高。所以,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有时比学识渊博与否更为重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鼓励和鼓舞。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比较重视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真诚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上课时常用聊天的口气,尽量让学生感觉随意、亲切。即使学生的回答“文不对题”,我也是尽量以宽容化解:“谢谢你的幽默,让大家得以轻松。”“你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老师很佩服你的勇气!但是,你能更全面地考虑一下吗?”诸如此类源于内心深处的真诚话语,总会出现在我的课堂上。
当老师走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圣坛,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合作学习的伙伴时,我们学生的心灵才能得以自由放飞,而学生也才能敢于别出心裁,敢于质疑,敢于分析,敢于辩论,敢于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氛围,才能孕育开放自由的思想,我们的课堂才会有“灵光”闪现,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二、教学过程生活化,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政治课堂。
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要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政治,用思想政治的有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循环。
(一)“生活(导入)———教学(分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情景导入),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 “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感悟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
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主体置身其中,为问题的解决设计方案,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与组织,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心灵的窗户,点燃思考的火花,促进知识的迁移,最终使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智力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创设能够激起学生产生道德内化需求的生活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达到明理、启思、慎行、悟德的目的,最终完成思想品德教学的终极目标。
例如,我在“同学,朋友”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放学路上和好朋友结伴回家,途经网吧时,朋友提出进入网吧玩游戏”这一情境,要求学生上台表演各自不同的应对方法。教师适时总结引导,让学生不仅知晓在这种情况下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而且懂得了“真正的友谊必须坚持原则,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谊”的道理。
(二)“教学(分析)——生活(回归)”。“从教学到生活”则是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突出“课堂明理,课外导行”。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是思想品德课的活力。而创新就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政,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因此,我要求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以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例如,讲《难报三春晖》时,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了怎样孝敬父母。为让学生知行统一,我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定一份孝敬父母的计划,落实到行动上,并要求家长一周后把他们的表现记录在成长档案袋中。这样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扩展了知识技能,提升了生活经验。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凭借教材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感悟人生。陶行知先生早就倡导教学合一。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就是实践。所以教学要从生活来,到生活去,要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增强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通过大屏幕演示以下三个情境:
情境一:每逢打新年过节、同学过生日,同学之间互送的礼物越来越高。家长无奈地表示:“这样过节,对家庭有压力。不过,人家的孩子都这样,我也不能让孩子矮半截抬不起头来。“
情境二:小林的服装怪怪的:裤子上左一个大兜右一个小兜,兜上还有许多铁环,走起路来叮当响。别看小林这身服饰,价格可高啦!
情境三:一些同学的手机、电脑、MP3、电子词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由此带来的“学费外支出”迅速增长。这种攀比之风还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讨论(自由发言):(1)这三种情境各反映了什么心理?你是不是也受过这种心理的影响?
(2)这些现象在你的周围的同学中存在吗?怎样看待这些行为?
(3)你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针对这三个设问,让学生谈谈对这些情境的体验,直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
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达课程的目标,这是新课改的本质要求。它反映了由过去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科体系到现在更为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也是政治学科贯彻德育原则的内在要求。我们学习思想政治,应该说不是纯粹为了考试,而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提高政治素养,指导行动。所以知识必须回归生活,要合乎生活的逻辑。但这里的回归,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完成作业,而是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书本教材、课堂教学不是教学的终点,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教育与生活和谐统一,学习与实践和谐统一。墙壁可以说话,草木可以育人,生活处处是教材。教师要树立大教材观,增强生活教材的意识,在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书本教材为燎原的火种,在实际生活中立足能力锻炼,组织学校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学习成长。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走进生活,使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实施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和大自然相融合,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得个体的自由与发展,帮助他们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生活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推进教学生活化,是现实生活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既是师生的教学活动过程,也是师生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和理想的交流过程。让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对生活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达到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那么如何构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呢?
一、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会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学生常常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自主性得到发展,创造性得到培养,自信心得到提高。所以,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有时比学识渊博与否更为重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鼓励和鼓舞。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比较重视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真诚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上课时常用聊天的口气,尽量让学生感觉随意、亲切。即使学生的回答“文不对题”,我也是尽量以宽容化解:“谢谢你的幽默,让大家得以轻松。”“你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老师很佩服你的勇气!但是,你能更全面地考虑一下吗?”诸如此类源于内心深处的真诚话语,总会出现在我的课堂上。
当老师走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圣坛,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合作学习的伙伴时,我们学生的心灵才能得以自由放飞,而学生也才能敢于别出心裁,敢于质疑,敢于分析,敢于辩论,敢于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氛围,才能孕育开放自由的思想,我们的课堂才会有“灵光”闪现,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二、教学过程生活化,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政治课堂。
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要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政治,用思想政治的有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循环。
(一)“生活(导入)———教学(分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情景导入),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 “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感悟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
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主体置身其中,为问题的解决设计方案,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与组织,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心灵的窗户,点燃思考的火花,促进知识的迁移,最终使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智力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创设能够激起学生产生道德内化需求的生活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达到明理、启思、慎行、悟德的目的,最终完成思想品德教学的终极目标。
例如,我在“同学,朋友”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放学路上和好朋友结伴回家,途经网吧时,朋友提出进入网吧玩游戏”这一情境,要求学生上台表演各自不同的应对方法。教师适时总结引导,让学生不仅知晓在这种情况下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而且懂得了“真正的友谊必须坚持原则,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谊”的道理。
(二)“教学(分析)——生活(回归)”。“从教学到生活”则是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突出“课堂明理,课外导行”。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是思想品德课的活力。而创新就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政,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因此,我要求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以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例如,讲《难报三春晖》时,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了怎样孝敬父母。为让学生知行统一,我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定一份孝敬父母的计划,落实到行动上,并要求家长一周后把他们的表现记录在成长档案袋中。这样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扩展了知识技能,提升了生活经验。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凭借教材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感悟人生。陶行知先生早就倡导教学合一。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就是实践。所以教学要从生活来,到生活去,要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增强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通过大屏幕演示以下三个情境:
情境一:每逢打新年过节、同学过生日,同学之间互送的礼物越来越高。家长无奈地表示:“这样过节,对家庭有压力。不过,人家的孩子都这样,我也不能让孩子矮半截抬不起头来。“
情境二:小林的服装怪怪的:裤子上左一个大兜右一个小兜,兜上还有许多铁环,走起路来叮当响。别看小林这身服饰,价格可高啦!
情境三:一些同学的手机、电脑、MP3、电子词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由此带来的“学费外支出”迅速增长。这种攀比之风还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讨论(自由发言):(1)这三种情境各反映了什么心理?你是不是也受过这种心理的影响?
(2)这些现象在你的周围的同学中存在吗?怎样看待这些行为?
(3)你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针对这三个设问,让学生谈谈对这些情境的体验,直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
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达课程的目标,这是新课改的本质要求。它反映了由过去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科体系到现在更为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也是政治学科贯彻德育原则的内在要求。我们学习思想政治,应该说不是纯粹为了考试,而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提高政治素养,指导行动。所以知识必须回归生活,要合乎生活的逻辑。但这里的回归,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完成作业,而是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书本教材、课堂教学不是教学的终点,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教育与生活和谐统一,学习与实践和谐统一。墙壁可以说话,草木可以育人,生活处处是教材。教师要树立大教材观,增强生活教材的意识,在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书本教材为燎原的火种,在实际生活中立足能力锻炼,组织学校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学习成长。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走进生活,使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实施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和大自然相融合,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得个体的自由与发展,帮助他们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久谦平台
2024-12-03 广告
2024-12-03 广告
手写笔市场消费者行为与心理分析如下:手写笔消费者追求高效便捷与个性书写体验。他们倾向于选择书写流畅、设计美观的产品,以满足学习、办公及艺术创作需求。在心理上,消费者重视品牌口碑与性价比,偏好具有创新技术与良好握持感的手写笔。同时,环保材质与...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久谦平台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