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失业人口是指哪些人?
隐性失业人口主要是不发达国家的低工资人群。
隐性失业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又名亚失业,指员工被减少薪水、无薪休假、缩减工时、削减福利等弹性工作安排。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失业即是劳动者未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亚失业的特殊之处在于,劳动者跟生产资料结合了,但未能发挥其隐蔽的潜能,企业也不再以追求更高的劳动效率为目标。西方经济学家琼·罗宾逊首次提出“隐形失业”这一概念。其原意是指城市工人在危机时期为避免失业而被迫接受一些知识、技能和经验都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工作。
扩展资料
隐性失业向显性失业转变:
所谓变隐性失业为显性失业,是指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劳动就业过程,通过优化组合剔出企业中的富余人员,经过企业自我" 消化" 之后,把冗员从企业逐步抛向社会,由隐蔽的" 在职失业" 变为公开的社会失业。这是劳动制度改革中的一条风险之路,但它又确是一条必由之路。人们最担心的问题有两个:
1、怕造成庞大的失业队伍,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2、怕失业人员生活无着落,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当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走这条路的风险程度和可能出现的种种复杂问题,预先制定相应的应变、防范措施。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走这条路也有不少可行性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隐性失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隐蔽性失业
“失业人口”是指: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就业,但找不到工作的人口。
“隐性失业人口”中的“隐性”,就是指:目前处于就业状态,但实际上应该处于失业行列的人口。一些行业目前的就业人数比其实际所需人数要多,如果该行业按照实际所需吸收劳动力,则多出的那部分原本就业人口就成了失业人口。
在我国,隐性失业人口主要有两类:
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需要向城镇第二三产业转移,在吸收不了的情况下,他们滞留在农业部门,看似不属于失业人口范畴,形成了隐性失业人口。
二是老国企中的冗余人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按照计划设置职位,牺牲了效率,以实现表面的“充分就业”状态,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中的大量冗余人员就处在了隐性失业人口的范围中。国企改革,减员等会使得原来隐性的过剩劳动力显现化,成为失业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