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复何求”的前一句是什么?

 我来答
在珍珠泉打麻将的木槿花
高粉答主

2019-05-25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18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1万
展开全部

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语出《诗经·邶风·击鼓》

节选: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此说由《毛诗序》首倡:“《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

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

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诗探》)。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提出的“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卫穆公出兵救陈”说:“此乃卫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

姚际恒以为《毛诗序》所说“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

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是“戍卒思归不得之诗也”。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不管是哪种背景,可以肯定的是:此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邶风·击鼓

mxx米小夕
推荐于2019-09-03 · TA获得超过1.6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5253
展开全部

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语出《诗经·邶风·击鼓》

执子之手,与子共箸;

执子之手,与子同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解释:

牵着你的手,和你共用筷子,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睡觉,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变老,牵了你的手共度一生,还有什么其他的追求呢?

另外两句的“共著”,“同眠”,都是拟“偕老”变化而来的,其实是一个意思,都表达了和心爱的人一生与共的美好愿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与子步清影
2019-04-07
知道答主
回答量:3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万
展开全部
唐初官修《晋书》里东晋宗室司马承在王敦之乱爆发时表达对皇室的忠诚“‘吾其死矣!地荒人鲜,势孤援绝。赴君难,忠也;死王事,义也。惟忠与义,夫复何求!

自己用时,前面可以用例如 得子如此,之类的句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安妍华
2019-02-13 · TA获得超过11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6万
展开全部
执子之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由艾0g7
2021-05-21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228
展开全部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