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情节怎么设计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漫谈故事的情节设计——悬念
在我们展开探讨故事情节设计的有关问题之前,我们先将故事和小说的区别给大家简单地梳理一下。故事和小说在古时候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我们的古人区分文学作品只有韵文和散文两大类,小说属于散文类。“盖小说者,能讲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捏合”。表明小说其实就是讲故事,它的产生要追溯到宋元时期的话本。所谓话本其实就是今天我们的故事员(当时称为“说话人”)说讲故事的底本。“说话”之事在当时盛极一时,以至文人墨客竞相仿效,模拟话本创作的拟话本便应运而生了,至明大盛,集大成者当数明人冯梦龙的“三言”和其后凌濛初的“二拍”。我们从话本到拟话本的发展可以看出白话小说体制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如今故事和小说虽已成为了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体裁,不过若论出处,仍可谓同宗同族。源于故事口耳相传,小说以笔代言的缘故,造就了二者在题材选择、情节处理和人物刻画方面各有千秋。
一,题材选择
由于故事与小说表述的方式不同,前者用口,后者以笔;流传的方式以及传播对象也不同,前者口耳相传,对象是听众;后者需借助一定的载体,对象是读者。因此在题材的选择上,故事有着不同于小说的尺度和标准。一般来说,故事要求题材具有鲜明、曲折的故事性,表现为主要情节的传奇性、趣味性和连贯性,要有利于故事讲述者进行曲折化、紧凑化等一系列情节处理,因此最忌平淡和陈旧,所以它和讲究内涵深刻,蕴意隽永的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二,情节处理
情节处理得当与否是故事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故事基于口耳相传,因此为了抓住听众使他们能够听下去,故事员就得使故事本身能够吸引人,因而他们尽可能地采用误会法、喜剧式、矛盾式、三叠式等一系列情节处理的方式,来使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大悲大喜。这些方式在日长天久的实践中日渐完善,成为今日故事情节处理的一大特色。相对而言,小说作者并不刻意追求情节的离奇和人物性格的超常,往往花雕琢于平淡之处,以揭示社会生活的深刻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见长。事实有时是这样的:一个好听的故事可以改写成一篇很好读的小说;但是一篇很好读的小说未必能够改写成一则很好听的故事。其中情节及其处理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人物刻画
故事主要以情节取胜,以情节吸引人,但是对于串联起情节的人物的刻画,故事有它独到之处。
首先它强调通过人物的行为或事件的进程来写人,提倡动而反对静,这和故事传播受时间和空间条件限制有关,所谓故事要三分钟入戏。这一特点表现在人物刻画上也和小说截然不同。小说作者可以静下心写上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活动,但这种静态式揭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却是故事创作之大忌。
其次,故事着重刻画人物性格突出方面的特征,强调典型化处理,这样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营造气氛,产生效果,抓住听众。而小说往往注重人物性格的立体化表现,强调人物形象的丰满,通过人物去描写事件,展开情节,不温不火,不急不噪。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原本同宗同族的故事和小说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或将形成一种新兴的“新故事”、“轻小说”的样式,成为大众读物发展的一种趋势,这里不作探究。我们主要从故事体裁出发,谈故事情节设计的一些基本技法,和故事作者切磋这方面心得。
好的故事一定是记叙文,所以故事说来主要有记事和记人两种。记事都以所要记叙的事件为主,事件的来龙去脉、起承转合都需要在文中交代清楚,突出的是事件本身,或者说事件需要有不一般的地方;记人都以所记叙的人物为主,人物的言行举止,形象刻画,突出的是人物本身,或者说人物要有不一般的地方。不过故事记人也需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展开,所以说,不管是记事还是记人,故事作者最终落笔都会在事件上面,而构思则应围绕着如何不一般来做文章。这种不一般,在故事创作领域归纳起来就叫“新、奇、巧、趣”四要素。新:就是创作题材要新颖,一是题材本身新颖;二是对原有题材元素的创新;奇:就是题材的奇特,奇思妙想,不同凡响,不入窠臼;巧:就是巧妙,巧合,无巧不成书,解决的是偶然和必然的关系;趣:就是生动有趣,妙趣横生,趣味盎然。运用并结构好这四种要素,这就是情节设计的问题了,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制造悬念。悬念运用得当,在情节设计中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提起电影导演希区柯克,大家都知道他是位了不起的悬念大师,由他执导的影片总是悬念迭起,让人欲罢不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非常叫座。其实我们每一位故事作者都应该是制造悬念的高手。因为故事的传播要受时空条件限制,要想让听众坐得住,听得下,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钓住他们的胃口,制造悬念就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之一。
一,悬念的构成因素
1,人物命运
众所周知,故事中的很多戏都做在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之上,原因很简单,故事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是要给人看的,为了使故事能打动人、吸引人,引起读者的共鸣,把握好故事中主人翁的命运安排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我们在结构故事时,可以将人物的命运作为制造悬念的重要因素去考虑。读者为了探究故事中主人翁的命运,常常会不得不随着你的结构安排看下去,直到你最终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结果,悬念消释。
2,扣人心弦的事件结果
按逻辑分析,事情的发生发展以至结束,都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你有了某种打算,在一定条件下实施这种打算,然后再是实施的结果。但故事却不能那么“老实”地按照这种逻辑关系去创作。流水帐似的、自报家门式的故事现在已很少被故事作者运用。他们变得越来越“狡猾”,往往把因果颠倒,先果后因,这个“果”是怎么结出来的?没人告诉你,要想知道的话只有看下去,看下去就知道了。如果你构思的不是一般的“果”,可想而知读者对这个“因”的探知欲该有多强。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其实这是我们故事创作最丰富的源泉所在。
3,事件的奇特起因
我们将扣人心弦的事件结果作为制造悬念的因素,先果后因,以驱动人们的好奇心。现在我们谈事件的奇特起因,先因后果,如果处理得好,同样能产生强烈的悬念效果。当然,由于事件起因直接导致事件结果,因此你抛出一个事件的奇特起因之后,必须立刻加以抑制,所谓引而不发,人们的好奇心才会被钓起来。读者不会满足只知道事件的奇特起因,他们会按照自己的经历或想象去猜测这一起因会催生出怎样的结果来。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量不能让读者猜透,要尽量和他们捉迷藏,要使他们上你的当,让他们跟着你的感觉走而不是跟着他们自己的感觉走。那样的话,读者会佩服你,佩服你结构故事的本领。但是,如果读者对你所设置的事件起因不感兴趣,那么他就不可能去关心你故事的结果了。“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这个事件起因的“奇特性”非常重要。
4, 蕴含机密的道具
“道具”原指在戏剧舞台上被用来实施或表现某种思想或行为的用具,能否借用到故事创作中来做为设置悬念的因素呢?当然能。不过道具的选择应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某种机密关联,道具因此也就富有悬念的色彩了。有的还可以直接将道具作为篇名以突出悬念效果,如《一双绣花鞋》,读者一眼便知这双绣花鞋肯定不一般,“绣花鞋”的悬念效果也就被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5,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4种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可以构成悬念,诸如人物的特殊身份。《故事会》前些年曾经发表过的一篇故事叫《喜宴上的来客》,写的是省长微服私访。开篇就写两个言行奇怪的陌生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让人吃不透,难以捉摸。这两个陌生人是谁?随着事件的一步步发展,读者心头的疑团越来越大,兴趣被作者紧紧地抓住了。
也有可以利用人为的误会。不过采用这种因素设置悬念的故事篇幅不宜过长,这样故事可以在解开悬念进入高潮后马上结束。
还有可以利用某种社会上广受关注的问题或现象来设置悬念。你要让你笔下主人翁关心的问题也成为读者关心的问题,那么读者也会不知不觉被你牵着鼻子走。
总之,悬念的构成因素来源于生活素材,但不必拘泥于生活素材,要求我们在故事创作过程中,通过艺术处理使之高于一般的生活。
二,悬念几种表现形式:
悬念构成的几种因素明确了,但怎样在具体创作中表现呢?
悬念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是隐密式,第二是显露式,第三种是半隐半露式。现在我们先来谈第一种隐密式。
1,隐密式
“隐密式”也就是把读者完全蒙在鼓里不辨东西,云遮雾罩,让他一点光线都看不到,凭你袖里乾坤。这种方法现在看来比较粗糙,因为读者不太情愿完全被动地接受你的安排,他们喜欢你透露一些东西好让他们去猜,如果你把“底”完全隐藏起来,有时会打击读者的阅读兴趣。
隐密式悬念的特点是悬念性强,然而要把故事结局捂得死死的,一点风也不透,其实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一旦有个闪失,露出马脚,那就要前功尽弃。
2,显露式
“显露式”就是将事件的结局全部抖露出来,这样做似乎已经没有悬念可讲了,但事情往往并不这么简单。故事作者没有那么傻,他肯定后面藏有一手,会耍一点鬼花招。读者也没有这么笨,他们还要想知道这个结局是怎么产生的。这里面就有一个技巧。
技巧在于你抖露结局的同时,对产生结局的原因只字不提,或点到为止,或有意疏忽,为下文埋下伏笔。作者要给自己以后的编排留有余地,俗语说,“留条尾巴掸苍蝇”。这个余地越是宽裕、合理,下面的故事就越能编得游刃有余。相反故事作者将事件的结局抖露出来之后不留任何余地,后文就再无戏可做,故事就算编砸了。当然这个余地要留得恰如其分。
3,半隐半露式
有了隐密式和显露式就有半隐半露式。它使事情的真相在故事中隐露参半,既不想让你知道,又怕你不知道,抛给你一点信息,令你产生想了解更多一点的兴趣。这种悬念往往多见于破案故事或一些中篇故事,它的特点是适合于篇幅较长的故事,因为故事作者不断有新东西写进来,抛点出去,加点进来,步步为营,让你知道一些,再迷茫一点,再想知道一些,好比牵住了牛鼻子,诱之深入直至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面还有个将读者“引入歧路”的技巧,也就是在透露给读者的那些信息中要存有假相,诱使读者上当,从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兵法上讲“兵不厌诈”。这样读者就猜不到你的下文,也就不得不照文读下去了。
我曾经编辑过的一篇故事,叫做《甜井村奇案》。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一个小小的甜井村不到几天工夫,一个男孩失踪,一个男孩被害,而线索一断再断,从而使案情迅速朝着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下去。作者就是这样先抛出一个线头,然后主动掐断,然后再抛出一个线头,再主动掐断,真相时隐时现,结果似是而非,读者心头的疑团越来越浓,再加上一而再三的猜不出真相,他们的阅读兴趣陡然强烈起来。
上述这三种形式各有千秋,隐秘式在故事揭底后让人豁然开朗,如释重负;显露式会因作者的余地充分而使情节峰回路转,别有洞天;半隐半露式则使读者的心悬而不决,以至于追随情节,欲罢不能。
三,悬念的设置
悬念的形式我们以上讲到了,现在我们来谈如何设置悬念。因为任何理论的研究其关键都在于怎样运用而不限于如何认识。
做人要诚实,写故事则要“圆滑”。写故事不能一杆子插到底,也不能竹筒倒豆子。你把豆子倒完了,读者听众也跑光了。有很多故事不“抓”人,关键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悬念的设置。设置悬念的方法很多,我们逐一来剖析。写故事的人习惯上称悬念为“结”,也称“包袱”、“扣”。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结扣方法。
1,套结法:
所谓套结法就是指总“结”中套了诸多个小“结”,也就是总的悬念中包含许多个小的悬念。这种打结的方法往往是在故事的开头先设下总的悬念,挽上一个总结,目的是先抓住读者,然后随情节的发展一步步、一环环去设置分悬念,系小结,直到最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总结自然解开。
这种套结法的特点在于能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波澜曲折,产生强烈的艺术吸引力,因此,一些情节比较复杂、内容比较丰富的故事,作者大都采用这种方法设置悬念。
2,连环结
所谓连环结就是指故事作品中一个悬念还没有被消释的同时再设置一个新的悬念。它和套结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第一个悬念为整个故事总的悬念,统领着之后一系列的分悬念。而后者第一个悬念不会覆盖以后出现的悬念,各个悬念之间有着相互的独立性,或递进、或重复。这种打结法能使故事情节层层推进,读者脚下忽暗忽明,令其产生渐入佳境的感受。
我们以故事《王奶奶的枕头》为例。故事通篇说的是一只貌似普通的枕头。第一个悬念作者写道,孤身一人的王奶奶生前不允许任何人碰她那只油腻腻的枕头。为什么?不知道。接着王奶奶临死前把这只枕头郑重地留给了一对好心赡养她的夫妇。一只破旧的枕头值得老人如此郑重,为什么?不知道。第三个悬念是该夫妇的小孩偶然发现这只枕头里藏有四颗夜明珠,好家伙,什么样的夜明珠?不知道。哪里来的?不知道。再接着,男主人翁把其中的两颗送去鉴定,被人一语道破天机,“此珠要么不出现,一出现就应该是四颗!”语气如此肯定,为什么?不知道。就这样,作者运用连环结法,将故事一层层推进,犹如抽丝剥茧,读者被紧紧地引导着走向故事的结束。
3,重复结
重复结在悬念设置中用的比较少,因为重复结指的是一个悬念在开篇设置之后,下文反复出现,每一次出现在程度上都较前一次更为强调。但作者有时很难把握几个悬念之间程度上那些细微的变化,而且较难找到既能重复几次设置而又不至于被读者识破的悬念素材。
运用重复结应注意一个问题,一个悬念的重复出现,要尽量使其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不能为重复而重复,导致人为痕迹过重,让读者产生被欺骗的心理。
在谈了以上几种悬念设置的常见方法后,在实际创作中还有两种手法值得大家参考。
一是故弄玄虚。
生活中有些事情貌似平常,但由于当事人的故弄玄虚,往往可以使这些貌似平常的事情引起人们不平常的关注。古人就很会“故弄玄虚”。看过一些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人都知道,在每一回结束的时候,作者常不忘添上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他这般不厌其烦的目的就是想让你再听他说下去。每一回结束后,在你心中留下的不是句号而是问号、省略号,把真相层层包裹起来,然后逐一解开。欲知后事结果,必须要听下回。我们的古人的确聪明,但他们觉得还不过瘾,每当情节进展到紧张的时候,你急他不急,非但不将实情直率地描述出来,而是来个 “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到底怎样一个“如此”,哪样一个“这般”,读者无法得晓,必须顺着作者的思路看下去。作者故弄玄虚,读者雾里看花,心中的疑团自然就消释不了,故事抓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现在故事作者似乎也学会了这一招,行文关键之处,往往机关重重,常常让读者心痒难抓,心中那种急切期待的心理被全部诱发出来。
二是巧设迷魂阵。
迷魂阵。望文生义,让你魂迷,让你莫名奇妙。用这种方法设置悬念往往能令读者猜不透你下面的结局。作者有想法,读者也一样,他们会不断地将他们自身的想象力糅合到阅读过程中来,在文学原理上这叫做读者的二次创作。最常见的二次创作就是猜,瞎猜,猜到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你的谜底叫他猜破了,他会说你没水平,对你的故事不屑一顾。如果没让他猜破,他就会说你有本事,居然把他“耍”了。
设迷魂阵的关键一步就是“巧”。巧就巧在貌似往东实则往西,声东击西造假象,并且让这种假象一直维持到故事结束,维持到悬念的消释,这样会使悬念的气氛加强。读者一次没有猜破,按理在他心中的疑团就会加深一层。如果你关键的情节都没让他猜破,那么他已是满脑子疑团了,到了非要你给他揭底不可了,否则他多难受呀。
我们有的故事作者可以说是布迷魂阵的老手,刚才讲的有篇叫《喜宴上的来客》的故事,作者成功地制造了假象,整则故事迷雾满天,两个陌生人的身份一直未被读者识破,作者把大家都耍了。这的确需要技巧,在具体故事创作中并无捷径,只有靠多练习。
但故弄玄虚也好,巧设迷魂阵也罢,我们都不应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它必须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讲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高于生活讲的是艺术创造,不能简单地对生活琐事照单全收,需要我们进行包括如何设置悬念等在内的艺术加工。源于生活讲的是必须符合生活客观规律,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如果我们随意故弄玄虚或乱设迷魂阵,反而会使读者倒胃口,兹事体就大了。这里有一个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
四,悬念的维持
有些故事作者不同意说写故事的关键是悬念设置,他认为悬念设置并不难,难就难在怎样维持它。的确,古人开弓就得放箭,开弓不放箭的人,想法和臂力一定异于常人。悬念一旦设置完成,要做到引而不发,悬而不决,写作技巧一样需要异于常人。如果你不能将悬念的作用维持下去,你就不能维持读者的阅读兴趣,你的故事就无法叫人读下去。下面我们来探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悬念维持下去。
1,抑制和拖延
悬念的抑制就是对悬念消释的控制,不能让它一泻千里,要懂得如何在奔腾澎湃的发展过程中驾御它。要学闺房小姐,“只听楼梯声,不见人下来”;拖延则是指延迟悬念的消释。二者的道理和作用是一样的,都要使故事通篇能够抓得住人。
2,间隔或穿插
就是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把主线情节搁置起来,把辅线情节穿插进来,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再把主线接回去。“花开两枝,各表一头”。迂回一下,钓一钓你的胃口,拖一拖你的兴趣,然后再把好戏抬出来,这个方法的确很“鬼”,也很灵。
我们中有些故事作者注意到了这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而且用起来得心应手,屡试不爽。不过戏法人人会变,各人招数不同。稿间隔或穿插有一个时机适合不适合的问题。如何恰到好处地把主线情节放下,插进辅线情节,然后又恰到好处地把主线情节接上去。你要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不能让读者识破你在耍花招,存心拖延悬念,这的确是一种技巧,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习作练习去细细体会,慢慢琢磨。这里有一点可以提供给大家参考,就是你在创作时,当写到兴头正浓,思如泉涌、踌躇满志的时候,你不妨放下笔,找一些你结构故事时的辅线情节,看看能否穿插上去,将主线情节置换下来。如果符合情节发展的规律,接上了,你就成功了。如果接不上,那么你只能再找。千万不能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再想到找点什么来间隔或穿插,那样只能使你的故事变得臃肿、虚假,丝毫不能让你起死回生。碰到这种情况,你还是干脆赶紧揭开悬念,结束故事。
3,假设
假如有人说我找不到合适的辅线情节怎么办?这里还有一个方法可以救救急,那就是假设。你要有意把读者的思路引入歧途,给读者造成错觉,使他们在错觉引导下不辨真伪,实际上也就使悬念得以维持下去了(具体做法可以参照前面谈的“巧设迷魂阵”)。有些故事的成功完全是借助于这种假设。譬如有篇叫《土瓦罐案件》的故事,说的是国家级文物“土瓦罐”失踪了,怎么找也找不到下落,原因其实是出在那个博物馆的馆长身上。因为他是个外行,在整个寻找工作中瞎掺和、瞎指挥,弄得寻找工作一再陷入困境。作者这时弄来一个外行馆长,却对读者假设为内行,其实也是一种维持悬念的办法。
4,导入新因素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导入新因素,这和“间隔或穿插”有点相类似,这里就不再展开去谈。
五,悬念的消释
悬念设置后也要防止悬而不释,你不能老是把读者的心悬在那里,到了必要的时候你必须把悬念消释掉。任何“结”挽好之后都必须把它解开,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但是不要以为挽结难而解“扣”容易。扣子解得巧与不巧大有讲究,有些故事就是因为扣子解得不够艺术而导致失败。
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扣子的两种解法。
1,总解
所谓总解就是将整则故事的悬念到故事结束时一次性解开,一了百了,把事情的真相告白于天下。这种解法有一个好处,就是当故事进入高潮,悬念被一次性解开之后情节发展嘎然而止,将故事的结尾收得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要知道故事创作最忌的就是在没有任何“包袱”(悬念)的情况下还在那里喋喋不休。
某种程度上讲,故事的结尾要比故事的开头更重要,因为你不再有机会了,必须毕其功于一役。如果运用“总解”就有可能使你的故事尾巴“翘”起来。
2,分解
所谓分解就是指在整篇故事里,悬念是在叙述过程中逐一被消释的,这种方法常用于连环结的消释。“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前一个悬念的消释,又构成下一个悬念的素材,循序渐进,丝丝入扣。
实际上我们说的悬念,归根到底是我们对细节、情节和场面如何进行妥善安排。有时候一篇很平淡的故事,只需将其情节的前后顺序稍加变动就能使它柳暗花明,这其实就是悬念的作用。当然这种对细节、情节以及场面等诸多因素的安排绝不能主观随意,它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要把生活中的事情平铺直叙,简单罗列并不难,但要使它既符合生活逻辑,又具有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不那么容易了,这需要我们大量的理论探索和更多的创作实践。
在我们展开探讨故事情节设计的有关问题之前,我们先将故事和小说的区别给大家简单地梳理一下。故事和小说在古时候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我们的古人区分文学作品只有韵文和散文两大类,小说属于散文类。“盖小说者,能讲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捏合”。表明小说其实就是讲故事,它的产生要追溯到宋元时期的话本。所谓话本其实就是今天我们的故事员(当时称为“说话人”)说讲故事的底本。“说话”之事在当时盛极一时,以至文人墨客竞相仿效,模拟话本创作的拟话本便应运而生了,至明大盛,集大成者当数明人冯梦龙的“三言”和其后凌濛初的“二拍”。我们从话本到拟话本的发展可以看出白话小说体制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如今故事和小说虽已成为了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体裁,不过若论出处,仍可谓同宗同族。源于故事口耳相传,小说以笔代言的缘故,造就了二者在题材选择、情节处理和人物刻画方面各有千秋。
一,题材选择
由于故事与小说表述的方式不同,前者用口,后者以笔;流传的方式以及传播对象也不同,前者口耳相传,对象是听众;后者需借助一定的载体,对象是读者。因此在题材的选择上,故事有着不同于小说的尺度和标准。一般来说,故事要求题材具有鲜明、曲折的故事性,表现为主要情节的传奇性、趣味性和连贯性,要有利于故事讲述者进行曲折化、紧凑化等一系列情节处理,因此最忌平淡和陈旧,所以它和讲究内涵深刻,蕴意隽永的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二,情节处理
情节处理得当与否是故事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故事基于口耳相传,因此为了抓住听众使他们能够听下去,故事员就得使故事本身能够吸引人,因而他们尽可能地采用误会法、喜剧式、矛盾式、三叠式等一系列情节处理的方式,来使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大悲大喜。这些方式在日长天久的实践中日渐完善,成为今日故事情节处理的一大特色。相对而言,小说作者并不刻意追求情节的离奇和人物性格的超常,往往花雕琢于平淡之处,以揭示社会生活的深刻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见长。事实有时是这样的:一个好听的故事可以改写成一篇很好读的小说;但是一篇很好读的小说未必能够改写成一则很好听的故事。其中情节及其处理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人物刻画
故事主要以情节取胜,以情节吸引人,但是对于串联起情节的人物的刻画,故事有它独到之处。
首先它强调通过人物的行为或事件的进程来写人,提倡动而反对静,这和故事传播受时间和空间条件限制有关,所谓故事要三分钟入戏。这一特点表现在人物刻画上也和小说截然不同。小说作者可以静下心写上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活动,但这种静态式揭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却是故事创作之大忌。
其次,故事着重刻画人物性格突出方面的特征,强调典型化处理,这样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营造气氛,产生效果,抓住听众。而小说往往注重人物性格的立体化表现,强调人物形象的丰满,通过人物去描写事件,展开情节,不温不火,不急不噪。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原本同宗同族的故事和小说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或将形成一种新兴的“新故事”、“轻小说”的样式,成为大众读物发展的一种趋势,这里不作探究。我们主要从故事体裁出发,谈故事情节设计的一些基本技法,和故事作者切磋这方面心得。
好的故事一定是记叙文,所以故事说来主要有记事和记人两种。记事都以所要记叙的事件为主,事件的来龙去脉、起承转合都需要在文中交代清楚,突出的是事件本身,或者说事件需要有不一般的地方;记人都以所记叙的人物为主,人物的言行举止,形象刻画,突出的是人物本身,或者说人物要有不一般的地方。不过故事记人也需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展开,所以说,不管是记事还是记人,故事作者最终落笔都会在事件上面,而构思则应围绕着如何不一般来做文章。这种不一般,在故事创作领域归纳起来就叫“新、奇、巧、趣”四要素。新:就是创作题材要新颖,一是题材本身新颖;二是对原有题材元素的创新;奇:就是题材的奇特,奇思妙想,不同凡响,不入窠臼;巧:就是巧妙,巧合,无巧不成书,解决的是偶然和必然的关系;趣:就是生动有趣,妙趣横生,趣味盎然。运用并结构好这四种要素,这就是情节设计的问题了,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制造悬念。悬念运用得当,在情节设计中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提起电影导演希区柯克,大家都知道他是位了不起的悬念大师,由他执导的影片总是悬念迭起,让人欲罢不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非常叫座。其实我们每一位故事作者都应该是制造悬念的高手。因为故事的传播要受时空条件限制,要想让听众坐得住,听得下,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钓住他们的胃口,制造悬念就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之一。
一,悬念的构成因素
1,人物命运
众所周知,故事中的很多戏都做在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之上,原因很简单,故事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是要给人看的,为了使故事能打动人、吸引人,引起读者的共鸣,把握好故事中主人翁的命运安排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我们在结构故事时,可以将人物的命运作为制造悬念的重要因素去考虑。读者为了探究故事中主人翁的命运,常常会不得不随着你的结构安排看下去,直到你最终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结果,悬念消释。
2,扣人心弦的事件结果
按逻辑分析,事情的发生发展以至结束,都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你有了某种打算,在一定条件下实施这种打算,然后再是实施的结果。但故事却不能那么“老实”地按照这种逻辑关系去创作。流水帐似的、自报家门式的故事现在已很少被故事作者运用。他们变得越来越“狡猾”,往往把因果颠倒,先果后因,这个“果”是怎么结出来的?没人告诉你,要想知道的话只有看下去,看下去就知道了。如果你构思的不是一般的“果”,可想而知读者对这个“因”的探知欲该有多强。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其实这是我们故事创作最丰富的源泉所在。
3,事件的奇特起因
我们将扣人心弦的事件结果作为制造悬念的因素,先果后因,以驱动人们的好奇心。现在我们谈事件的奇特起因,先因后果,如果处理得好,同样能产生强烈的悬念效果。当然,由于事件起因直接导致事件结果,因此你抛出一个事件的奇特起因之后,必须立刻加以抑制,所谓引而不发,人们的好奇心才会被钓起来。读者不会满足只知道事件的奇特起因,他们会按照自己的经历或想象去猜测这一起因会催生出怎样的结果来。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量不能让读者猜透,要尽量和他们捉迷藏,要使他们上你的当,让他们跟着你的感觉走而不是跟着他们自己的感觉走。那样的话,读者会佩服你,佩服你结构故事的本领。但是,如果读者对你所设置的事件起因不感兴趣,那么他就不可能去关心你故事的结果了。“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这个事件起因的“奇特性”非常重要。
4, 蕴含机密的道具
“道具”原指在戏剧舞台上被用来实施或表现某种思想或行为的用具,能否借用到故事创作中来做为设置悬念的因素呢?当然能。不过道具的选择应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某种机密关联,道具因此也就富有悬念的色彩了。有的还可以直接将道具作为篇名以突出悬念效果,如《一双绣花鞋》,读者一眼便知这双绣花鞋肯定不一般,“绣花鞋”的悬念效果也就被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5,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4种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可以构成悬念,诸如人物的特殊身份。《故事会》前些年曾经发表过的一篇故事叫《喜宴上的来客》,写的是省长微服私访。开篇就写两个言行奇怪的陌生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让人吃不透,难以捉摸。这两个陌生人是谁?随着事件的一步步发展,读者心头的疑团越来越大,兴趣被作者紧紧地抓住了。
也有可以利用人为的误会。不过采用这种因素设置悬念的故事篇幅不宜过长,这样故事可以在解开悬念进入高潮后马上结束。
还有可以利用某种社会上广受关注的问题或现象来设置悬念。你要让你笔下主人翁关心的问题也成为读者关心的问题,那么读者也会不知不觉被你牵着鼻子走。
总之,悬念的构成因素来源于生活素材,但不必拘泥于生活素材,要求我们在故事创作过程中,通过艺术处理使之高于一般的生活。
二,悬念几种表现形式:
悬念构成的几种因素明确了,但怎样在具体创作中表现呢?
悬念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是隐密式,第二是显露式,第三种是半隐半露式。现在我们先来谈第一种隐密式。
1,隐密式
“隐密式”也就是把读者完全蒙在鼓里不辨东西,云遮雾罩,让他一点光线都看不到,凭你袖里乾坤。这种方法现在看来比较粗糙,因为读者不太情愿完全被动地接受你的安排,他们喜欢你透露一些东西好让他们去猜,如果你把“底”完全隐藏起来,有时会打击读者的阅读兴趣。
隐密式悬念的特点是悬念性强,然而要把故事结局捂得死死的,一点风也不透,其实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一旦有个闪失,露出马脚,那就要前功尽弃。
2,显露式
“显露式”就是将事件的结局全部抖露出来,这样做似乎已经没有悬念可讲了,但事情往往并不这么简单。故事作者没有那么傻,他肯定后面藏有一手,会耍一点鬼花招。读者也没有这么笨,他们还要想知道这个结局是怎么产生的。这里面就有一个技巧。
技巧在于你抖露结局的同时,对产生结局的原因只字不提,或点到为止,或有意疏忽,为下文埋下伏笔。作者要给自己以后的编排留有余地,俗语说,“留条尾巴掸苍蝇”。这个余地越是宽裕、合理,下面的故事就越能编得游刃有余。相反故事作者将事件的结局抖露出来之后不留任何余地,后文就再无戏可做,故事就算编砸了。当然这个余地要留得恰如其分。
3,半隐半露式
有了隐密式和显露式就有半隐半露式。它使事情的真相在故事中隐露参半,既不想让你知道,又怕你不知道,抛给你一点信息,令你产生想了解更多一点的兴趣。这种悬念往往多见于破案故事或一些中篇故事,它的特点是适合于篇幅较长的故事,因为故事作者不断有新东西写进来,抛点出去,加点进来,步步为营,让你知道一些,再迷茫一点,再想知道一些,好比牵住了牛鼻子,诱之深入直至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面还有个将读者“引入歧路”的技巧,也就是在透露给读者的那些信息中要存有假相,诱使读者上当,从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兵法上讲“兵不厌诈”。这样读者就猜不到你的下文,也就不得不照文读下去了。
我曾经编辑过的一篇故事,叫做《甜井村奇案》。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一个小小的甜井村不到几天工夫,一个男孩失踪,一个男孩被害,而线索一断再断,从而使案情迅速朝着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下去。作者就是这样先抛出一个线头,然后主动掐断,然后再抛出一个线头,再主动掐断,真相时隐时现,结果似是而非,读者心头的疑团越来越浓,再加上一而再三的猜不出真相,他们的阅读兴趣陡然强烈起来。
上述这三种形式各有千秋,隐秘式在故事揭底后让人豁然开朗,如释重负;显露式会因作者的余地充分而使情节峰回路转,别有洞天;半隐半露式则使读者的心悬而不决,以至于追随情节,欲罢不能。
三,悬念的设置
悬念的形式我们以上讲到了,现在我们来谈如何设置悬念。因为任何理论的研究其关键都在于怎样运用而不限于如何认识。
做人要诚实,写故事则要“圆滑”。写故事不能一杆子插到底,也不能竹筒倒豆子。你把豆子倒完了,读者听众也跑光了。有很多故事不“抓”人,关键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悬念的设置。设置悬念的方法很多,我们逐一来剖析。写故事的人习惯上称悬念为“结”,也称“包袱”、“扣”。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结扣方法。
1,套结法:
所谓套结法就是指总“结”中套了诸多个小“结”,也就是总的悬念中包含许多个小的悬念。这种打结的方法往往是在故事的开头先设下总的悬念,挽上一个总结,目的是先抓住读者,然后随情节的发展一步步、一环环去设置分悬念,系小结,直到最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总结自然解开。
这种套结法的特点在于能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波澜曲折,产生强烈的艺术吸引力,因此,一些情节比较复杂、内容比较丰富的故事,作者大都采用这种方法设置悬念。
2,连环结
所谓连环结就是指故事作品中一个悬念还没有被消释的同时再设置一个新的悬念。它和套结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第一个悬念为整个故事总的悬念,统领着之后一系列的分悬念。而后者第一个悬念不会覆盖以后出现的悬念,各个悬念之间有着相互的独立性,或递进、或重复。这种打结法能使故事情节层层推进,读者脚下忽暗忽明,令其产生渐入佳境的感受。
我们以故事《王奶奶的枕头》为例。故事通篇说的是一只貌似普通的枕头。第一个悬念作者写道,孤身一人的王奶奶生前不允许任何人碰她那只油腻腻的枕头。为什么?不知道。接着王奶奶临死前把这只枕头郑重地留给了一对好心赡养她的夫妇。一只破旧的枕头值得老人如此郑重,为什么?不知道。第三个悬念是该夫妇的小孩偶然发现这只枕头里藏有四颗夜明珠,好家伙,什么样的夜明珠?不知道。哪里来的?不知道。再接着,男主人翁把其中的两颗送去鉴定,被人一语道破天机,“此珠要么不出现,一出现就应该是四颗!”语气如此肯定,为什么?不知道。就这样,作者运用连环结法,将故事一层层推进,犹如抽丝剥茧,读者被紧紧地引导着走向故事的结束。
3,重复结
重复结在悬念设置中用的比较少,因为重复结指的是一个悬念在开篇设置之后,下文反复出现,每一次出现在程度上都较前一次更为强调。但作者有时很难把握几个悬念之间程度上那些细微的变化,而且较难找到既能重复几次设置而又不至于被读者识破的悬念素材。
运用重复结应注意一个问题,一个悬念的重复出现,要尽量使其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不能为重复而重复,导致人为痕迹过重,让读者产生被欺骗的心理。
在谈了以上几种悬念设置的常见方法后,在实际创作中还有两种手法值得大家参考。
一是故弄玄虚。
生活中有些事情貌似平常,但由于当事人的故弄玄虚,往往可以使这些貌似平常的事情引起人们不平常的关注。古人就很会“故弄玄虚”。看过一些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人都知道,在每一回结束的时候,作者常不忘添上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他这般不厌其烦的目的就是想让你再听他说下去。每一回结束后,在你心中留下的不是句号而是问号、省略号,把真相层层包裹起来,然后逐一解开。欲知后事结果,必须要听下回。我们的古人的确聪明,但他们觉得还不过瘾,每当情节进展到紧张的时候,你急他不急,非但不将实情直率地描述出来,而是来个 “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到底怎样一个“如此”,哪样一个“这般”,读者无法得晓,必须顺着作者的思路看下去。作者故弄玄虚,读者雾里看花,心中的疑团自然就消释不了,故事抓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现在故事作者似乎也学会了这一招,行文关键之处,往往机关重重,常常让读者心痒难抓,心中那种急切期待的心理被全部诱发出来。
二是巧设迷魂阵。
迷魂阵。望文生义,让你魂迷,让你莫名奇妙。用这种方法设置悬念往往能令读者猜不透你下面的结局。作者有想法,读者也一样,他们会不断地将他们自身的想象力糅合到阅读过程中来,在文学原理上这叫做读者的二次创作。最常见的二次创作就是猜,瞎猜,猜到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你的谜底叫他猜破了,他会说你没水平,对你的故事不屑一顾。如果没让他猜破,他就会说你有本事,居然把他“耍”了。
设迷魂阵的关键一步就是“巧”。巧就巧在貌似往东实则往西,声东击西造假象,并且让这种假象一直维持到故事结束,维持到悬念的消释,这样会使悬念的气氛加强。读者一次没有猜破,按理在他心中的疑团就会加深一层。如果你关键的情节都没让他猜破,那么他已是满脑子疑团了,到了非要你给他揭底不可了,否则他多难受呀。
我们有的故事作者可以说是布迷魂阵的老手,刚才讲的有篇叫《喜宴上的来客》的故事,作者成功地制造了假象,整则故事迷雾满天,两个陌生人的身份一直未被读者识破,作者把大家都耍了。这的确需要技巧,在具体故事创作中并无捷径,只有靠多练习。
但故弄玄虚也好,巧设迷魂阵也罢,我们都不应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它必须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讲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高于生活讲的是艺术创造,不能简单地对生活琐事照单全收,需要我们进行包括如何设置悬念等在内的艺术加工。源于生活讲的是必须符合生活客观规律,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如果我们随意故弄玄虚或乱设迷魂阵,反而会使读者倒胃口,兹事体就大了。这里有一个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
四,悬念的维持
有些故事作者不同意说写故事的关键是悬念设置,他认为悬念设置并不难,难就难在怎样维持它。的确,古人开弓就得放箭,开弓不放箭的人,想法和臂力一定异于常人。悬念一旦设置完成,要做到引而不发,悬而不决,写作技巧一样需要异于常人。如果你不能将悬念的作用维持下去,你就不能维持读者的阅读兴趣,你的故事就无法叫人读下去。下面我们来探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悬念维持下去。
1,抑制和拖延
悬念的抑制就是对悬念消释的控制,不能让它一泻千里,要懂得如何在奔腾澎湃的发展过程中驾御它。要学闺房小姐,“只听楼梯声,不见人下来”;拖延则是指延迟悬念的消释。二者的道理和作用是一样的,都要使故事通篇能够抓得住人。
2,间隔或穿插
就是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把主线情节搁置起来,把辅线情节穿插进来,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再把主线接回去。“花开两枝,各表一头”。迂回一下,钓一钓你的胃口,拖一拖你的兴趣,然后再把好戏抬出来,这个方法的确很“鬼”,也很灵。
我们中有些故事作者注意到了这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而且用起来得心应手,屡试不爽。不过戏法人人会变,各人招数不同。稿间隔或穿插有一个时机适合不适合的问题。如何恰到好处地把主线情节放下,插进辅线情节,然后又恰到好处地把主线情节接上去。你要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不能让读者识破你在耍花招,存心拖延悬念,这的确是一种技巧,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习作练习去细细体会,慢慢琢磨。这里有一点可以提供给大家参考,就是你在创作时,当写到兴头正浓,思如泉涌、踌躇满志的时候,你不妨放下笔,找一些你结构故事时的辅线情节,看看能否穿插上去,将主线情节置换下来。如果符合情节发展的规律,接上了,你就成功了。如果接不上,那么你只能再找。千万不能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再想到找点什么来间隔或穿插,那样只能使你的故事变得臃肿、虚假,丝毫不能让你起死回生。碰到这种情况,你还是干脆赶紧揭开悬念,结束故事。
3,假设
假如有人说我找不到合适的辅线情节怎么办?这里还有一个方法可以救救急,那就是假设。你要有意把读者的思路引入歧途,给读者造成错觉,使他们在错觉引导下不辨真伪,实际上也就使悬念得以维持下去了(具体做法可以参照前面谈的“巧设迷魂阵”)。有些故事的成功完全是借助于这种假设。譬如有篇叫《土瓦罐案件》的故事,说的是国家级文物“土瓦罐”失踪了,怎么找也找不到下落,原因其实是出在那个博物馆的馆长身上。因为他是个外行,在整个寻找工作中瞎掺和、瞎指挥,弄得寻找工作一再陷入困境。作者这时弄来一个外行馆长,却对读者假设为内行,其实也是一种维持悬念的办法。
4,导入新因素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导入新因素,这和“间隔或穿插”有点相类似,这里就不再展开去谈。
五,悬念的消释
悬念设置后也要防止悬而不释,你不能老是把读者的心悬在那里,到了必要的时候你必须把悬念消释掉。任何“结”挽好之后都必须把它解开,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但是不要以为挽结难而解“扣”容易。扣子解得巧与不巧大有讲究,有些故事就是因为扣子解得不够艺术而导致失败。
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扣子的两种解法。
1,总解
所谓总解就是将整则故事的悬念到故事结束时一次性解开,一了百了,把事情的真相告白于天下。这种解法有一个好处,就是当故事进入高潮,悬念被一次性解开之后情节发展嘎然而止,将故事的结尾收得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要知道故事创作最忌的就是在没有任何“包袱”(悬念)的情况下还在那里喋喋不休。
某种程度上讲,故事的结尾要比故事的开头更重要,因为你不再有机会了,必须毕其功于一役。如果运用“总解”就有可能使你的故事尾巴“翘”起来。
2,分解
所谓分解就是指在整篇故事里,悬念是在叙述过程中逐一被消释的,这种方法常用于连环结的消释。“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前一个悬念的消释,又构成下一个悬念的素材,循序渐进,丝丝入扣。
实际上我们说的悬念,归根到底是我们对细节、情节和场面如何进行妥善安排。有时候一篇很平淡的故事,只需将其情节的前后顺序稍加变动就能使它柳暗花明,这其实就是悬念的作用。当然这种对细节、情节以及场面等诸多因素的安排绝不能主观随意,它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要把生活中的事情平铺直叙,简单罗列并不难,但要使它既符合生活逻辑,又具有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不那么容易了,这需要我们大量的理论探索和更多的创作实践。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别复制粘贴别人的
追答
我正在戒酒,但是我只能做到今日无酒,今日结束还是今日。重复就是我的故事。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