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解释是什么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解释是什么...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解释是什么 展开
 我来答
小琼谈教育
高能答主

2019-12-27 · 生活常识我知晓,多知道一些总是好的
小琼谈教育
采纳数:653 获赞数:38788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意思: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出处:《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原文节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扩展资料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小学霸琦琦班
2019-12-01 · TA获得超过129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万
展开全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作为君子应当以不受外界影响来修养自身,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对名利如果不采取淡薄的态度就无从使志向清白,不排除外界干扰就不能有所前进达到远大的目标。

拓展资料

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

全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鉴赏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漠北刀客dcz666
高能答主

2020-11-11 · 致力于成为全知道最会答题的人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1万
采纳率:84%
帮助的人:457万
展开全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作为君子应当以不受外界影响来修养自身,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对名利如果不采取淡薄的态度就无从使志向清白,不排除外界干扰就不能有所前进达到远大的目标。

拓展资料

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

全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鉴赏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天上在不在人间

2020-11-09 · TA获得超过2.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万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1986万
展开全部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出自诸葛亮诫子书
三国时期 ·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文章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cui136947258
高粉答主

2020-11-11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万
采纳率:93%
帮助的人:575万
展开全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老子的弟子文子曾有言:“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应从此变化而来。
淡,古亦写作“澹”,是安静貌。《老子》中有句,“淡兮其若海。”泊,也是恬静之意。《双书·司马相如传》有句:“泊乎无为。”何为“淡泊”呢?是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还是朱熹“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品节详明德性坚定”的随和,抑或郑燮“难得糊涂”的豁达?古往今来,概无定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凡真正“淡泊”之人,皆能置个人得失于度外,视名利如粪土,心态平和,操守清廉。有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无心奋起,于是自我标榜“淡泊”,这是误解,淡泊不是消极,有人在感情游戏中颇受挫折,心灰意冷,于是声言心如古井,再不掀波,从此“淡泊”,这同样是误解,冷漠不等于淡泊。雄心万丈而壮志难酬,于是标榜“淡泊”,这是颓唐者的自暴自弃;无才无能而碌碌无为,却号称“淡泊”,这是低能儿的自我安慰。淡泊是一种境界。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人是无法“淡泊”的,他们眼中的淡泊不过是一种“平淡”和“玩世不恭”。淡泊也是一种胸怀,锱铢必较、气量狭窄的人是无法“淡泊”的———利己思想太重的人又怎能奢谈淡泊?淡泊更是一种信仰,公而忘私的人甘于淡泊,敬业奉献的人懂得淡泊,节操高洁的人向往淡泊。 淡泊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心态。有所求而亦无所求,淡泊的是最庸俗的功利目的,而追求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竞争日益激烈,诱惑日趋纷繁的社会里,固守节操、淡泊名利并非易事,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乐于奉献的人,才能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