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击乐的起源和发展
我想收集一些关于中国打击乐起源和发展的资料,希望哥哥姐姐们帮忙提供一下.谢谢!!!再次强调:是关于中国打击乐的起源和发展的资料....
我想收集一些关于中国打击乐起源和发展的资料,希望哥哥姐姐们帮忙提供一下.谢谢!!!
再次强调:是关于中国打击乐的起源和发展的资料. 展开
再次强调:是关于中国打击乐的起源和发展的资料. 展开
展开全部
中国打击乐器——鼓的简史
鼓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较之吹管、弹拨、拉弦乐器,是最早成熟起来的乐器种类。在原始部落的音乐活动中,鼓占有重要地位。鼓产生于什么时候?从文物、文献中接触到的大多是夏、商、周三代鼓类乐器。但鼓的产生,无疑早于此。在《礼记·明堂位》中就有“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的记载,揭示了先民们在乐舞活动中已使用陶制的土鼓。《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尧的乐官质“以麇革冒缶而鼓之”。缶在原始人生活中为盛食物的陶器,蒙上兽皮,就成了鼓了。《周礼·春官·龠章》:“掌土鼓豳龠。”郑玄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框,以革为两面,可击之。”这是有关皮鼓运用的早期记载。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鼓类乐器的制作和运用。
山西襄汾陶寺夏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鼍鼓,这同《诗经·大雅·灵台》上记载的“鼍鼓逢逢”以及《吕氏春秋》记述颛顼“令鲜先为乐倡。鲜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的材料相验证,都说明皮鼓的运用有很长的历史。在商代的甲骨文中,鼓字写作“ ”,这同今天作为铜器留存的商周鼓形相似。到了周代,鼓类乐器更为发达。据杨荫浏先生统计,周代各类鼓见于记载的就有三十多种。
鼓作为“群音之长”,于神祀社祭、征战役事中无不使用。在祭礼典礼中,鼓以雷霆之声象征春雷,激励万物生长;在军事征伐中,鼓声用以振奋将帅士众之壮气,威震四方。正因为如此,东汉许慎在我国第一部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中,把“乐”解释为鼓乐器的象形字,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音乐活动中鼓类乐器的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将乐器按发音质料分为八个种类,即所谓的“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其中革即是鼓类乐器,如足鼓、建鼓、悬鼓、鼗鼓、雷鼓等等。古代的鼓,除了最早的陶制鼓较多外,大都是以中空圆木覆上兽皮制成的木鼓为主。
南北朝时期,中原与西域有着频繁的音乐文化交流,像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天竺乐这类外族外域乐种都陆续传入中原,其中,“羯鼓”便是这些乐种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打击乐器。由于羯鼓的音调高并富于穿透力,因此被唐玄宗李隆基视为八音之领袖。在宫廷燕乐中,唐玄宗经常亲自击羯鼓以和乐,许多贵族也都善此,击羯鼓竟成了一时风尚。
唐代的羯鼓不仅在演奏技巧上达到了较高水准,并且产生了不少作品,如唐玄宗就创作有数十首羯鼓独奏曲,其中较著名的有《雨淋铃》等。李白在诗句中描写羯鼓的演奏时写道:“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天廊振法鼓,四角唤凤筝。”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中写道:“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正是羯鼓声急,音乐表现力强最为突出的描写。
在敦煌壁画、云岗石窟等历史保留下的多种伎乐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腰鼓乐伎击鼓奏乐的姿态。腰鼓的种类较多,隋唐燕乐中常提到的腰鼓类乐器有毛鼓、都昙鼓、杖鼓、正鼓、和鼓等。腰鼓的鼓框有木质的,也有瓷土烧制的,所谓“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陈旸《乐书》)。腰鼓多以鼓框两头蒙皮,用皮条对穿拉紧,叩击出声,乐声咚咚作响,具有穿透力。
腰鼓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可以在伎乐队中席地而坐,双手拍击鼓面为乐舞伴奏,也可以将腰鼓挂于胸前,在宴饮乐舞中边击边舞,以它的轻重缓急,调动着舞者和观赏者心中的律动感。白居易描写当时的胡旋舞女“心应弦,手应鼓”正好说明旋律与节奏的相互依赖关系。
从鼓乐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如果说传统鼓乐在商周时代曾经获得了一个相当繁荣的发展,那么,隋唐以来,随着腰鼓类乐器由西域的传入,又酿成了我国鼓乐发展的一个繁荣时期。在后来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风格各异、分布广泛的各类打击乐种类。如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十番鼓”、“十番锣鼓”、“十番箫鼓”等多种形式;流行于广东潮州一带的“潮州大锣鼓”、“潮州苏锣鼓”,还有“西安鼓乐”、“山东鼓吹”、“辽南鼓吹”、“福州十番”、“浙东锣鼓”等等。可以说,中国是打击乐器的故乡。打击乐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鼓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较之吹管、弹拨、拉弦乐器,是最早成熟起来的乐器种类。在原始部落的音乐活动中,鼓占有重要地位。鼓产生于什么时候?从文物、文献中接触到的大多是夏、商、周三代鼓类乐器。但鼓的产生,无疑早于此。在《礼记·明堂位》中就有“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的记载,揭示了先民们在乐舞活动中已使用陶制的土鼓。《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尧的乐官质“以麇革冒缶而鼓之”。缶在原始人生活中为盛食物的陶器,蒙上兽皮,就成了鼓了。《周礼·春官·龠章》:“掌土鼓豳龠。”郑玄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框,以革为两面,可击之。”这是有关皮鼓运用的早期记载。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鼓类乐器的制作和运用。
山西襄汾陶寺夏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鼍鼓,这同《诗经·大雅·灵台》上记载的“鼍鼓逢逢”以及《吕氏春秋》记述颛顼“令鲜先为乐倡。鲜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的材料相验证,都说明皮鼓的运用有很长的历史。在商代的甲骨文中,鼓字写作“ ”,这同今天作为铜器留存的商周鼓形相似。到了周代,鼓类乐器更为发达。据杨荫浏先生统计,周代各类鼓见于记载的就有三十多种。
鼓作为“群音之长”,于神祀社祭、征战役事中无不使用。在祭礼典礼中,鼓以雷霆之声象征春雷,激励万物生长;在军事征伐中,鼓声用以振奋将帅士众之壮气,威震四方。正因为如此,东汉许慎在我国第一部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中,把“乐”解释为鼓乐器的象形字,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音乐活动中鼓类乐器的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将乐器按发音质料分为八个种类,即所谓的“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其中革即是鼓类乐器,如足鼓、建鼓、悬鼓、鼗鼓、雷鼓等等。古代的鼓,除了最早的陶制鼓较多外,大都是以中空圆木覆上兽皮制成的木鼓为主。
南北朝时期,中原与西域有着频繁的音乐文化交流,像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天竺乐这类外族外域乐种都陆续传入中原,其中,“羯鼓”便是这些乐种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打击乐器。由于羯鼓的音调高并富于穿透力,因此被唐玄宗李隆基视为八音之领袖。在宫廷燕乐中,唐玄宗经常亲自击羯鼓以和乐,许多贵族也都善此,击羯鼓竟成了一时风尚。
唐代的羯鼓不仅在演奏技巧上达到了较高水准,并且产生了不少作品,如唐玄宗就创作有数十首羯鼓独奏曲,其中较著名的有《雨淋铃》等。李白在诗句中描写羯鼓的演奏时写道:“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天廊振法鼓,四角唤凤筝。”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中写道:“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正是羯鼓声急,音乐表现力强最为突出的描写。
在敦煌壁画、云岗石窟等历史保留下的多种伎乐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腰鼓乐伎击鼓奏乐的姿态。腰鼓的种类较多,隋唐燕乐中常提到的腰鼓类乐器有毛鼓、都昙鼓、杖鼓、正鼓、和鼓等。腰鼓的鼓框有木质的,也有瓷土烧制的,所谓“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陈旸《乐书》)。腰鼓多以鼓框两头蒙皮,用皮条对穿拉紧,叩击出声,乐声咚咚作响,具有穿透力。
腰鼓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可以在伎乐队中席地而坐,双手拍击鼓面为乐舞伴奏,也可以将腰鼓挂于胸前,在宴饮乐舞中边击边舞,以它的轻重缓急,调动着舞者和观赏者心中的律动感。白居易描写当时的胡旋舞女“心应弦,手应鼓”正好说明旋律与节奏的相互依赖关系。
从鼓乐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如果说传统鼓乐在商周时代曾经获得了一个相当繁荣的发展,那么,隋唐以来,随着腰鼓类乐器由西域的传入,又酿成了我国鼓乐发展的一个繁荣时期。在后来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风格各异、分布广泛的各类打击乐种类。如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十番鼓”、“十番锣鼓”、“十番箫鼓”等多种形式;流行于广东潮州一带的“潮州大锣鼓”、“潮州苏锣鼓”,还有“西安鼓乐”、“山东鼓吹”、“辽南鼓吹”、“福州十番”、“浙东锣鼓”等等。可以说,中国是打击乐器的故乡。打击乐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展开全部
韩起祥,大专学历,民革成员。中国音协打击乐学会、中国民族打击乐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民间艺术艺术大师、“中国优秀中华文艺家”、“山西省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山西锣鼓艺术家、太原锣鼓传承人、山西省锣鼓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法人代表。
艺术简历,1958年随太原市铁匠巷锣鼓会学打太原锣鼓,1962年参与太原民间锣鼓曲谱的变革,1968年组建山西机床厂锣鼓队,1972年参与太原民间锣鼓七套曲牌的收集整理。 1984年,首次组织锣鼓团体操表演,担任编曲和指挥。同年9月,组织举办“太原市首届职工太原锣鼓大赛”,策划成立了“太原市职工锣鼓协会”,担任直属队编导、队长和指挥。1987年,组建山西民间鼓乐艺术团,担任副团长、编导、主鼓手。1988年以来,四次组织举办“山西省民间锣鼓大赛”、组团参加“一、二、五、六、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第十一届亚运会灯展开幕式”、“山西省首届国际锣鼓节”,“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 “西安古文化艺术节”锣鼓演出和表演,担任编导和主鼓手。1993年率团代表中国出访美国、加拿大。
在锣鼓艺术培训、传承发展方面,先后举办各类锣鼓艺术培训班六十三期。多次赴北京武警支队、总参文工团、海南边防学校、包头昆区文化馆、本溪铁路工务段、广东武警、大连海校、柳州水电部队、新疆吐哈油田等地培训鼓队三百余支,培训学员六千七百余人。
总结整理《太原锣鼓击鼓技巧十八法》、《太原锣鼓基本功训练鼓点20例》、《太原锣鼓击镲挽花技巧二十种》、《太原锣鼓》培训教材。编曲《欢庆锣鼓》、《迎宾鼓》、《三晋锣鼓》、《煤乡战鼓》、《铁龙雄风》、《威震南疆》、《北寒春》、《军旅迎回归》等,荣获最佳编曲、金奖、银奖、金鼓奖等荣誉。在国家、省、市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论文:《浅谈太原锣鼓》、《论山西锣鼓》、《太原锣鼓在加、美》、《山西锣鼓》、《走向产业化的山西锣鼓》、《浅谈锣鼓指挥》及报道等文章112篇。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原锣鼓》工作中,韩起祥担负了策划撰写申报文本及影象资料片的编导任务。是太原锣鼓50年的发展和经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传播的传承人。
艺术简历,1958年随太原市铁匠巷锣鼓会学打太原锣鼓,1962年参与太原民间锣鼓曲谱的变革,1968年组建山西机床厂锣鼓队,1972年参与太原民间锣鼓七套曲牌的收集整理。 1984年,首次组织锣鼓团体操表演,担任编曲和指挥。同年9月,组织举办“太原市首届职工太原锣鼓大赛”,策划成立了“太原市职工锣鼓协会”,担任直属队编导、队长和指挥。1987年,组建山西民间鼓乐艺术团,担任副团长、编导、主鼓手。1988年以来,四次组织举办“山西省民间锣鼓大赛”、组团参加“一、二、五、六、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第十一届亚运会灯展开幕式”、“山西省首届国际锣鼓节”,“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 “西安古文化艺术节”锣鼓演出和表演,担任编导和主鼓手。1993年率团代表中国出访美国、加拿大。
在锣鼓艺术培训、传承发展方面,先后举办各类锣鼓艺术培训班六十三期。多次赴北京武警支队、总参文工团、海南边防学校、包头昆区文化馆、本溪铁路工务段、广东武警、大连海校、柳州水电部队、新疆吐哈油田等地培训鼓队三百余支,培训学员六千七百余人。
总结整理《太原锣鼓击鼓技巧十八法》、《太原锣鼓基本功训练鼓点20例》、《太原锣鼓击镲挽花技巧二十种》、《太原锣鼓》培训教材。编曲《欢庆锣鼓》、《迎宾鼓》、《三晋锣鼓》、《煤乡战鼓》、《铁龙雄风》、《威震南疆》、《北寒春》、《军旅迎回归》等,荣获最佳编曲、金奖、银奖、金鼓奖等荣誉。在国家、省、市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论文:《浅谈太原锣鼓》、《论山西锣鼓》、《太原锣鼓在加、美》、《山西锣鼓》、《走向产业化的山西锣鼓》、《浅谈锣鼓指挥》及报道等文章112篇。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原锣鼓》工作中,韩起祥担负了策划撰写申报文本及影象资料片的编导任务。是太原锣鼓50年的发展和经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传播的传承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上古时期—少昊至周朝
(纪元前1100—纪元前246年左右)
商朝的乐舞是殷人很重视的仪式,如宗教上的仪式,在文献上甲骨文常出现“舞”字,如[勿舞河,之从雨]。音乐到周朝已有系统的理论及传统,如天子用来祭天、祭祖和王朝宴客、娱乐之用。在考古中,此时的乐器中国以材料来区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大类。周朝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乐在前二者,此上古时期为奠定雅乐的时期,雅乐有其特色;曲调简单、齐奏、节奏缓慢。雅乐是强调教育,为宗庙祭祀典礼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庄严肃穆的音乐。
中古时期—秦汉至隋唐朝
(纪元前246—纪元906年左右)
在政治及外国的文化不断入侵之下,周代传统礼仪音乐被战争打断,到纪元前三世纪时,因儒家思想遭清除破坏,汉朝想重新恢复古代礼仪时,不得已得依赖当时的民歌为创作曲子的来源,另外有关佛教及道教的音乐也开始产生,而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燕乐。
近古时期—宋朝至明朝
(纪元960—纪元1644年)
在历经晚唐、五代的割据局势,宋太祖建立了北宋王朝;而在音乐上说唱音乐、歌舞音乐、乐器等都有进一步的发展,以至引起作词人与音乐家的注意。宋朝的诗歌形式由绝句诗发展到长短句的词,再加以音乐进行歌唱,有有声无辞,再把一些声、和声、缠声、冷声等加上词,让规律的诗变成长短句的词。宋词和它的音乐是我国文学史与音乐史上的一大重部份。
元初至元大德年间(1279—1307),元杂剧发展到鼎盛时期。元杂剧结构非常严谨,不论是戏剧方面或是音乐的表现都相当平衡。杂剧大致是由所谓的四折而组成,其相当于现在西方歌剧中所说的四幕,在当时流传的有王实甫的[西厢记](二十折因剧情复杂)。散曲与杂剧在元代使用甚多,有诗转为词,词转为曲,为元代一大特色。明代有南戏的掘起,在明朝中叶人口大量往城市迁移,这时已出现资本主义的影子了。
近代时期—清初至清末
(纪元1644—纪元1911年)
清朝有民歌及皮簧、秦腔(梆子)等音乐,在明清流行着一种描述爱情的生活民歌,清朝文学家蒲松龄将它著成[聊斋志异],用当时的语言加上元、明的各种小曲,编成能说能唱的民间说唱形式,有人称为[俚曲]或通俗之曲,可见当时的音乐已有渐渐发展之势。皮簧为西皮及二簧,它们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说出自于西北地区)。二簧为乱弹的一种,它们可确定传入北方后,受昆曲的雅化,而成为平剧(京调)的主体。
给我加分哦
(纪元前1100—纪元前246年左右)
商朝的乐舞是殷人很重视的仪式,如宗教上的仪式,在文献上甲骨文常出现“舞”字,如[勿舞河,之从雨]。音乐到周朝已有系统的理论及传统,如天子用来祭天、祭祖和王朝宴客、娱乐之用。在考古中,此时的乐器中国以材料来区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大类。周朝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乐在前二者,此上古时期为奠定雅乐的时期,雅乐有其特色;曲调简单、齐奏、节奏缓慢。雅乐是强调教育,为宗庙祭祀典礼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庄严肃穆的音乐。
中古时期—秦汉至隋唐朝
(纪元前246—纪元906年左右)
在政治及外国的文化不断入侵之下,周代传统礼仪音乐被战争打断,到纪元前三世纪时,因儒家思想遭清除破坏,汉朝想重新恢复古代礼仪时,不得已得依赖当时的民歌为创作曲子的来源,另外有关佛教及道教的音乐也开始产生,而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燕乐。
近古时期—宋朝至明朝
(纪元960—纪元1644年)
在历经晚唐、五代的割据局势,宋太祖建立了北宋王朝;而在音乐上说唱音乐、歌舞音乐、乐器等都有进一步的发展,以至引起作词人与音乐家的注意。宋朝的诗歌形式由绝句诗发展到长短句的词,再加以音乐进行歌唱,有有声无辞,再把一些声、和声、缠声、冷声等加上词,让规律的诗变成长短句的词。宋词和它的音乐是我国文学史与音乐史上的一大重部份。
元初至元大德年间(1279—1307),元杂剧发展到鼎盛时期。元杂剧结构非常严谨,不论是戏剧方面或是音乐的表现都相当平衡。杂剧大致是由所谓的四折而组成,其相当于现在西方歌剧中所说的四幕,在当时流传的有王实甫的[西厢记](二十折因剧情复杂)。散曲与杂剧在元代使用甚多,有诗转为词,词转为曲,为元代一大特色。明代有南戏的掘起,在明朝中叶人口大量往城市迁移,这时已出现资本主义的影子了。
近代时期—清初至清末
(纪元1644—纪元1911年)
清朝有民歌及皮簧、秦腔(梆子)等音乐,在明清流行着一种描述爱情的生活民歌,清朝文学家蒲松龄将它著成[聊斋志异],用当时的语言加上元、明的各种小曲,编成能说能唱的民间说唱形式,有人称为[俚曲]或通俗之曲,可见当时的音乐已有渐渐发展之势。皮簧为西皮及二簧,它们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说出自于西北地区)。二簧为乱弹的一种,它们可确定传入北方后,受昆曲的雅化,而成为平剧(京调)的主体。
给我加分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中国打击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个上面有好多关于音乐的资料 你去看看有没有
http://www.hy211.com
http://www.hy211.co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