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馥鳞》这本小说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首先我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不好读的书。如果你不是真心喜欢文学或者对爆米花似的快餐文化很感兴趣,我可以告诉你,你一定不会喜欢这本《馥鳞》的。
书中开篇宾妮给过我们这样的预言:
我们展开对话是互相选择的结果。
别不耐心。
1.
当我把这本书看到快一半的时候,才忽地明白这两句话的含义。
从过去看起,宾妮是我一直关注的作者之一。最初她的一篇《花染凉意水无声》已给喜好虚幻题材的我留下印象,而后的短篇《命药》更是让我深深记住其中“雨下得如此之大,让他忘记了来时路,也只是依稀辨得出去时途。”这样悲凉到骨子里的结尾。
而今,三年已过去,宾妮以几乎一年一本的出书速度依次推出《妄言之半》《四重音》《馥鳞》。
可有人却说,宾妮在不断地退步。
2.
纵观全书,主线人物有三个——馥鳞,何律桢,何律致。
副线人物有何,贺,束之蒙,施契,巫女等。
全书围绕一个发生在双生岛屿上的错综历史展开。
可不同于以往的作品,宾妮此次选用独特的自白式语言叙述整个故事,大量有关自身心灵与命运的探讨通过已成为鬼魂的馥鳞娓娓道来,同时加之束之蒙的教导,海神寺与巫女的神秘历史,何家兄弟与馥鳞之间的羁绊,为我们渐渐描绘出一段虚拟的历史与深埋于其中的阴谋。
3.
书评写到这里,我停下了很长一段时间,除却自身杂事所牵绊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我在心底实在是不忍对我追寻已久的作者表达一些负面的想法。
如果宾妮能看到以下的文字,首先我想对你说一句抱歉,我明白你对馥鳞这个小女孩的感情。再者对那么多喜欢宾妮的人说一声,我与你们一样,不论何时何地。
4
首先我不能认可有的人发表有关宾妮退步的说法,也许是最小说里某位作者刘栋认为的,这是宾妮的一种转型。
但是,我却能感觉到这种转型有可能会让宾妮流失掉一批读者。
我们寻常读书,经常会关注这本书“好不好看”。这种疑问里实则包含了对一本书整体的考量。
从书籍的装帧开始,到作品的题材,情节,人物,探讨的主题,作家的名气,都变成了图书市场读者需求的一种引导。而“好不好看”更多的是对情节的一种要求,即故事的精彩度。
单从此角度来说,我认为《馥鳞》不是一本“好看”的书。
从第一页开始,馥鳞以一种陈述的方式倒叙自己生前的回忆,可这种陈述多半是乏味的,因为它言及自由,命运等一系列较为晦涩的话题,列举一段:
“夜空又弥漫着妖冶光影与死亡浓郁扑鼻的味道,束之蒙说,那是硫磺与硝石的气味,但不是死亡的气味,死亡应是微微刺鼻的腥甜——那是血的味道。爱它的人爱它的腥甜,恨她的人亦是。我多喜欢这词语,腥甜,意味着两处共生的极端。它竟能让人同时产生爱与恨,悖论而矛盾地揭露了万物共生的不纯。”(P24)
如此这般的独白在书中比比皆是,不是对话,无关情节,单纯的叙述将某种情绪表露出来,再牵扯上主人公周遭人物的点滴活动,馥鳞得以因为种种童年经历被逐渐抹杀掉了纯真,变成了一个“让束之蒙放心”的女孩。
《馥鳞》尤其不同于其他小说的一点,便是矛盾的制造与发生,这也是此书不同于消失宾妮前期作品的地方。《妄言之半》中诡异的木偶师与孤单的女鬼,《四重音》中自杀的女模特与性格怪异的公务员,甚至我们可以发现这两本书都在刻画一种贯穿全篇的命运轨迹,读罢全书后让人不禁哑然,同时着迷于宾妮笔下精炼的文字世界。
转至《馥鳞》,情节的刻画在本书中被弱化了许多,在最后何家两兄弟反目与馥鳞散尽全身血液之前,我们几乎看不到那个写下曲折动人故事的宾妮(可以这么说,你若是忽略小说前期的一些描写,对后文影响也不大,但你眼中的就不是完整的馥鳞了)而宾妮似乎也意识到情节推进的缓慢会减少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文章中不断出现一些剧透——“我的死”“海神”的历史与巫女的秘密,以带动故事进展的起伏。
于是这样的写作手法会让关注宾妮的人分为两个派别,那些喜好剧情曲折的读者会大失所望,但是追求文字背后心灵底蕴的读者却会更为之痴迷,这也可以用我们常说的“叫好不叫座”来形容,精彩度不高,但对诸多情感的探讨却较前作更为深入——信与不信,贪婪与放弃,决裂与绝望后的报复。本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可成为一个亮点,前提是你必须逐字逐句体验当中的情绪,这对一部分追逐快餐文化的人来说或许是痛不欲生,可对于那些愿意花一年时间读透一本书的人们——《馥鳞》是你们可以对话的不错选择。
所以,宾妮也好,馥鳞也好,不要再奢望他们会给你一个始料不及的阅读经历,因为这本书中的她们已如同深海,等待有心人用时间铸成火把,在无边黑暗的跋涉下抵达她们的因果。
书中开篇宾妮给过我们这样的预言:
我们展开对话是互相选择的结果。
别不耐心。
1.
当我把这本书看到快一半的时候,才忽地明白这两句话的含义。
从过去看起,宾妮是我一直关注的作者之一。最初她的一篇《花染凉意水无声》已给喜好虚幻题材的我留下印象,而后的短篇《命药》更是让我深深记住其中“雨下得如此之大,让他忘记了来时路,也只是依稀辨得出去时途。”这样悲凉到骨子里的结尾。
而今,三年已过去,宾妮以几乎一年一本的出书速度依次推出《妄言之半》《四重音》《馥鳞》。
可有人却说,宾妮在不断地退步。
2.
纵观全书,主线人物有三个——馥鳞,何律桢,何律致。
副线人物有何,贺,束之蒙,施契,巫女等。
全书围绕一个发生在双生岛屿上的错综历史展开。
可不同于以往的作品,宾妮此次选用独特的自白式语言叙述整个故事,大量有关自身心灵与命运的探讨通过已成为鬼魂的馥鳞娓娓道来,同时加之束之蒙的教导,海神寺与巫女的神秘历史,何家兄弟与馥鳞之间的羁绊,为我们渐渐描绘出一段虚拟的历史与深埋于其中的阴谋。
3.
书评写到这里,我停下了很长一段时间,除却自身杂事所牵绊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我在心底实在是不忍对我追寻已久的作者表达一些负面的想法。
如果宾妮能看到以下的文字,首先我想对你说一句抱歉,我明白你对馥鳞这个小女孩的感情。再者对那么多喜欢宾妮的人说一声,我与你们一样,不论何时何地。
4
首先我不能认可有的人发表有关宾妮退步的说法,也许是最小说里某位作者刘栋认为的,这是宾妮的一种转型。
但是,我却能感觉到这种转型有可能会让宾妮流失掉一批读者。
我们寻常读书,经常会关注这本书“好不好看”。这种疑问里实则包含了对一本书整体的考量。
从书籍的装帧开始,到作品的题材,情节,人物,探讨的主题,作家的名气,都变成了图书市场读者需求的一种引导。而“好不好看”更多的是对情节的一种要求,即故事的精彩度。
单从此角度来说,我认为《馥鳞》不是一本“好看”的书。
从第一页开始,馥鳞以一种陈述的方式倒叙自己生前的回忆,可这种陈述多半是乏味的,因为它言及自由,命运等一系列较为晦涩的话题,列举一段:
“夜空又弥漫着妖冶光影与死亡浓郁扑鼻的味道,束之蒙说,那是硫磺与硝石的气味,但不是死亡的气味,死亡应是微微刺鼻的腥甜——那是血的味道。爱它的人爱它的腥甜,恨她的人亦是。我多喜欢这词语,腥甜,意味着两处共生的极端。它竟能让人同时产生爱与恨,悖论而矛盾地揭露了万物共生的不纯。”(P24)
如此这般的独白在书中比比皆是,不是对话,无关情节,单纯的叙述将某种情绪表露出来,再牵扯上主人公周遭人物的点滴活动,馥鳞得以因为种种童年经历被逐渐抹杀掉了纯真,变成了一个“让束之蒙放心”的女孩。
《馥鳞》尤其不同于其他小说的一点,便是矛盾的制造与发生,这也是此书不同于消失宾妮前期作品的地方。《妄言之半》中诡异的木偶师与孤单的女鬼,《四重音》中自杀的女模特与性格怪异的公务员,甚至我们可以发现这两本书都在刻画一种贯穿全篇的命运轨迹,读罢全书后让人不禁哑然,同时着迷于宾妮笔下精炼的文字世界。
转至《馥鳞》,情节的刻画在本书中被弱化了许多,在最后何家两兄弟反目与馥鳞散尽全身血液之前,我们几乎看不到那个写下曲折动人故事的宾妮(可以这么说,你若是忽略小说前期的一些描写,对后文影响也不大,但你眼中的就不是完整的馥鳞了)而宾妮似乎也意识到情节推进的缓慢会减少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文章中不断出现一些剧透——“我的死”“海神”的历史与巫女的秘密,以带动故事进展的起伏。
于是这样的写作手法会让关注宾妮的人分为两个派别,那些喜好剧情曲折的读者会大失所望,但是追求文字背后心灵底蕴的读者却会更为之痴迷,这也可以用我们常说的“叫好不叫座”来形容,精彩度不高,但对诸多情感的探讨却较前作更为深入——信与不信,贪婪与放弃,决裂与绝望后的报复。本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可成为一个亮点,前提是你必须逐字逐句体验当中的情绪,这对一部分追逐快餐文化的人来说或许是痛不欲生,可对于那些愿意花一年时间读透一本书的人们——《馥鳞》是你们可以对话的不错选择。
所以,宾妮也好,馥鳞也好,不要再奢望他们会给你一个始料不及的阅读经历,因为这本书中的她们已如同深海,等待有心人用时间铸成火把,在无边黑暗的跋涉下抵达她们的因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