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最终为什么能够灭掉商朝
展开全部
回到历史环境中,周原来只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力量远远不如商朝。周武王联合很多小诸侯国和部族(号称八百诸侯),一起反抗商纣王的暴政。双方实力的对比,其实还是很悬殊。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率领的诸侯联军,仅仅用了一天时间就打败了商纣王,主要原因不是联军强大,而是因为商纣王太不得人心。商朝统治阶级内部,对商纣王不满的大有人在,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便是其中一个。
商朝灭亡后,殷商贵族并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他们以宗法为纽带,同声同气,仍然是一股相当强大的政治力量。这也是周王室不得不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的主要原因。可以这样说,周朝建立之初,最主要的政治课题便是正确对待商朝遗民。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前功尽弃,一夜回到解放前。因此,周武王先是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诸侯,统治原来商朝的王畿(商王的直领地);又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辅佐”武庚,当然也就是监视他,史称“三监”。不料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武庚与管叔、蔡叔勾结,发动叛乱。摄政大臣周公旦花了三年时间,才将这场叛乱彻底平息。
三监之乱导致周朝对商朝遗民政策的改变:从原来的就地监督,变为分散管理。也就是将商朝贵族中的强宗(大家族)分给姬姓诸侯,由他们带回各自己的封国去安置。如周公旦的儿子伯禽被封为鲁侯,就带走了“殷民六族”;周武王的弟弟康叔被封为卫侯,得到了“殷民七族”;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被封到晋国,则分到了“怀姓九宗”。这样一来,商朝贵族基本被拆分了。但是,即便如此,他们的势力仍然很强大,在各自新的居住国,也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比如鲁国,一直保留了两社的传统——一个是周社,也就是周朝贵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另一个是亳社,亳是商朝的发祥地,曾为成汤(商朝第一任君主)的国都,亳社就是商朝遗民的宗社。所谓“两社之间”,便成为鲁国朝廷的代称,由此可见商朝遗民在鲁国的地位。
不难想像,周公旦为了安抚这些遗老遗少,是掉了不少头发的。最终的结论,是不能完全将商人的国家从地图上抹去。换而言之,还必须要封一个诸侯国来“代殷后,奉其祭祀”,这样才能让他们的人心稳定下来。于是,一直与周人保持了良好关系并且在商人中具有较高威望的微子启便派上用场了。周公旦以周成王之名,封微子启为宋公,建都商丘。这一片土地,是商朝早期主要统治的地区,也就是亳的所在地。商朝贵族的势力,在这里并不算太顽强。至于“宋”这个国名,乃是“商”的谐音。有人甚至认为,宋国最早就
商朝灭亡后,殷商贵族并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他们以宗法为纽带,同声同气,仍然是一股相当强大的政治力量。这也是周王室不得不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的主要原因。可以这样说,周朝建立之初,最主要的政治课题便是正确对待商朝遗民。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前功尽弃,一夜回到解放前。因此,周武王先是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诸侯,统治原来商朝的王畿(商王的直领地);又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辅佐”武庚,当然也就是监视他,史称“三监”。不料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武庚与管叔、蔡叔勾结,发动叛乱。摄政大臣周公旦花了三年时间,才将这场叛乱彻底平息。
三监之乱导致周朝对商朝遗民政策的改变:从原来的就地监督,变为分散管理。也就是将商朝贵族中的强宗(大家族)分给姬姓诸侯,由他们带回各自己的封国去安置。如周公旦的儿子伯禽被封为鲁侯,就带走了“殷民六族”;周武王的弟弟康叔被封为卫侯,得到了“殷民七族”;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被封到晋国,则分到了“怀姓九宗”。这样一来,商朝贵族基本被拆分了。但是,即便如此,他们的势力仍然很强大,在各自新的居住国,也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比如鲁国,一直保留了两社的传统——一个是周社,也就是周朝贵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另一个是亳社,亳是商朝的发祥地,曾为成汤(商朝第一任君主)的国都,亳社就是商朝遗民的宗社。所谓“两社之间”,便成为鲁国朝廷的代称,由此可见商朝遗民在鲁国的地位。
不难想像,周公旦为了安抚这些遗老遗少,是掉了不少头发的。最终的结论,是不能完全将商人的国家从地图上抹去。换而言之,还必须要封一个诸侯国来“代殷后,奉其祭祀”,这样才能让他们的人心稳定下来。于是,一直与周人保持了良好关系并且在商人中具有较高威望的微子启便派上用场了。周公旦以周成王之名,封微子启为宋公,建都商丘。这一片土地,是商朝早期主要统治的地区,也就是亳的所在地。商朝贵族的势力,在这里并不算太顽强。至于“宋”这个国名,乃是“商”的谐音。有人甚至认为,宋国最早就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