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值得注重的几个问题
2018-07-08
展开全部
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与协商、沟通与交流,达到师生在人格上和地位上的平等,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但是,教师作为施教的主体,他们受国家和社会的委托完成教育内容,逐步实现儿童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引导和点拨,这就必须要求教学是在教师主导下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整个教学。
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确立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前提和条件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一诺千金、矢志不渝的诚信。这是文本的价值问题,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点拨学生。
二、一味求新,排斥有效的传统教学思想方法
新课改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三维目标的统一。但有些教师却将传统的、好的一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放在一边,甚至不顾教学重难点,而去搞一些无所谓的讨论和扩展。如有些低年级的教师整堂课围绕一首儿歌教得津津有味,学生学得兴高采烈。课后老师却说这堂课的重难点是识字、写字,这难道不是忽视了识字写字教学了吗?优秀的语文教育传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应该借鉴学习,加以利用。
三、强调学生积极发言,忽视学生学会倾听发言
新课堂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要求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响应: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表现才华的空间;学生情绪高昂,争相举手发言。但在“热闹”的同时,学生“一言堂”的“独我”意识的潜流也在悄悄流淌――部分优秀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角,往往教师一抛出问题,他们未经深思熟虑,就喊:“我来!我来!”大部分学生只好充当旁听者,等待着优秀学生的“施舍”。当一个学生争得发言机会后,其他学生有的像泄了气的皮球,无精打采地坐在座位上。如果教育只顾创造课堂“热闹”的情景,而忽视对“热闹”背后的学生“独我”意识潜流的疏导,没有组织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那么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就无法落实,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行为就难以矫正。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吐露真情,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吸纳别人的观点。
四、把“问题都解决”的课看成一堂满意的课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的“活”,需要教师灵活地引导、盘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但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考,更谈不上创新。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式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无从知道的。因此,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也便没有问题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这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去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
五、学生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然严重。小学虽无升学压力,但对教师的评估主要还是要通过考试。老师便把一些作文的程式、作文范例塞给学生去套、去抄,代替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确实是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
要走出这一误区,首先教师要做“有心人”。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体验生活,一旦发现可写的内容就及时提醒学生记下来,帮助他们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其次帮助学生“厚积”。通过写日记、随想等方式,把觉得有意思的事情记下来,让学生养成及时梳理材料的习惯,以便习作时“薄发”。第三,教会学生观察,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洞察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仔细地观察,一边观察一边联想,促使学生养成观察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与协商、沟通与交流,达到师生在人格上和地位上的平等,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但是,教师作为施教的主体,他们受国家和社会的委托完成教育内容,逐步实现儿童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引导和点拨,这就必须要求教学是在教师主导下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整个教学。
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确立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前提和条件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一诺千金、矢志不渝的诚信。这是文本的价值问题,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点拨学生。
二、一味求新,排斥有效的传统教学思想方法
新课改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三维目标的统一。但有些教师却将传统的、好的一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放在一边,甚至不顾教学重难点,而去搞一些无所谓的讨论和扩展。如有些低年级的教师整堂课围绕一首儿歌教得津津有味,学生学得兴高采烈。课后老师却说这堂课的重难点是识字、写字,这难道不是忽视了识字写字教学了吗?优秀的语文教育传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应该借鉴学习,加以利用。
三、强调学生积极发言,忽视学生学会倾听发言
新课堂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要求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响应: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表现才华的空间;学生情绪高昂,争相举手发言。但在“热闹”的同时,学生“一言堂”的“独我”意识的潜流也在悄悄流淌――部分优秀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角,往往教师一抛出问题,他们未经深思熟虑,就喊:“我来!我来!”大部分学生只好充当旁听者,等待着优秀学生的“施舍”。当一个学生争得发言机会后,其他学生有的像泄了气的皮球,无精打采地坐在座位上。如果教育只顾创造课堂“热闹”的情景,而忽视对“热闹”背后的学生“独我”意识潜流的疏导,没有组织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那么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就无法落实,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行为就难以矫正。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吐露真情,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吸纳别人的观点。
四、把“问题都解决”的课看成一堂满意的课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的“活”,需要教师灵活地引导、盘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但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考,更谈不上创新。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式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无从知道的。因此,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也便没有问题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这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去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
五、学生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然严重。小学虽无升学压力,但对教师的评估主要还是要通过考试。老师便把一些作文的程式、作文范例塞给学生去套、去抄,代替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确实是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
要走出这一误区,首先教师要做“有心人”。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体验生活,一旦发现可写的内容就及时提醒学生记下来,帮助他们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其次帮助学生“厚积”。通过写日记、随想等方式,把觉得有意思的事情记下来,让学生养成及时梳理材料的习惯,以便习作时“薄发”。第三,教会学生观察,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洞察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仔细地观察,一边观察一边联想,促使学生养成观察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