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都包括哪些?
包括语言文字、八旗制度、民族信仰、民族装束、民族节日等。
1、语言文字
满族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大致从完颜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
1119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由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创立的女真文字,后世谓女真大字。
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另一种女真文字,后世称女真小字。
金代女真文字在金朝灭亡后曾一直沿用到明朝初年,明廷会同馆所编《女真译语》为这种文字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满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
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命另一位学者达海加以改进。在字母右侧上加“圈”加“点”,以更加方便读写。被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新满文”或“达氏满文”。
除一些语言学者和东北地区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新疆的锡伯族人(通古斯民族)使用的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2、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满语为gusa(汉音固山)。满洲人运用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征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彔。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员称为旗人。
到19世纪末随着清朝的解体,八旗军事组织制度不复 存在。但一部分八旗的后代仍自称为旗人。
3、民族信仰
满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多元化。早期满族及其前身民族基本上以萨满教为主。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接触中原文化之后,除了保留了一些萨满教习俗之外,满族人受中原民间信仰影响最大。佛教和基督教也各有一定影响。当代满族以无宗教人士为主。
4、民族装束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
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
5、满族节日
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扩展资料:
抢救民族文化
毛泽东主席早就说过:“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满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
肃慎人就是满族的先人。汉代以后,由于世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更迭,肃慎人便以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和女真的不同称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扮靓自己的角色。
直至公元1636年,才最终以满族人的身份,一统华夏江山,定疆兴国,独居中华历史发展的大舞台,建立了大清王朝。
满族历史和满族文化,不论是过去,还是在现在,它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尤其是在中华正在和平崛起的背景下,满族文化,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软实力之一,定会发挥出她独特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满族
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尊长者以好话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柳边纪略》卷四)。
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老年夫妻相见有"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抚摸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长者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儿满族文化非常发达。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萨满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既有口耳相传的,又有经文记载的。按内容,满族神话可分为:①起源神话。包括人类起源、万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②宇宙关系神话。在萨满族神话中,宇宙是一个喧嚣的多层的立体世界,即所谓“登天云,九九层,层层都住几铺神”,每层天中都有人和动、植物、有恶魔和善神,各层间互通。③灵魂神话。满族神话的特点,是动、植物神话、祖先神话,自然神话共融一处,并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大米、秫米喻之龙虎,故又称“龙虎斗”。
[秫米水饭]:将秫米放宽水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满族烹调以烧、烤见长,擅用生酱(大酱)。蔬菜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杂以野菜(蕃蒿、蕨菜等)及菌类。满族先人好渔猎,祭祀时除用家禽、家畜肉外,还有鹿、麂、獐、狍、雁、鱼等。尤喜食猪肉。猪肉多用白水煮,谓“白煮肉”。设大宴时多用烤全羊。
常见的菜肴有:[白肉血汤]:将鲜猪血灌入鲜猪肠内煮熟,切片,与白水煮成的猪肉切片后同码盘中,佐以韭菜花、蒜泥、辣椒油吃。
[坛肉]:将猪肉切小块,煸炒后加葱、姜、大料、腐乳汁,放坛中文火煨烂。
[豆泥酸菜汤]:将泡发的黄豆捣成泥,酸菜切块炒透,放入肉汤、黄豆泥,调好味,炖透即可。
[炸鸡蛋酱]:将鸡蛋液搅匀,倒入热油锅中,边搅边炒,再倒入酱油、大酱。食用时配大葱、黄瓜或青菜蘸食(也可拌食)。
[芥末墩儿]:将大白菜去老帮,整棵横放,切成3厘米长的圆墩状,用沸水烫一下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一般人家老人死后,要顺炕放三块木头,俗称“停尸排子”,把死人放在上边。要头朝西,脚朝东。死者的嘴里要放一个铜大钱,或者硬币,叫“含殓”。
要停灵三天。第一天,报丧。通知远近亲友,当晚家人不能睡觉,叫做“守灵”。死者头前放一盏豆油灯。用棉花捻成长捻,一半在碗里,一半在碗边,豆油灯一夜不灭,俗称“照尸灯”。死人,一般要在屋里停放一夜,第二天入殓、祭奠。当人们抬尸首时,不能走门,要走窗户,因为门是留给活人走的。第三天出灵,即出殡。
满族人的棺材与汉族人的不一样,汉族人的棺材是平顶的,满族人的棺材是起脊的,上尖下宽,跟起脊的房屋一样。满族人叫“旗材”或称“满材”。棺材不能白茬,要着色,一般是红土色。两边棺材帮,要画上山水花纹、云子卷儿,俗称“鞑子荷包棺材”。棺材头要画云子卷儿和仙鹤等,也有的画上各种花卉,俗称“花头棺材”。棺材头的横批,一般是“驾鹤西去”。棺材后头,要画上莲花,叫做“脚踩莲花上西天”
第二天,中午开始“祭奠”。亲朋好友得信前来,要献上“帐子”和礼钱。“帐子”就是整幅白布,上边别上用白纸写的大字“某某千古”、“某某万世流芳”等,丧家要把帐子悬挂在灵棚里,供人观看。棺材头旁边,站着一个主持仪式的人,子女和家人跪在棺材两旁,叫做“陪孝”。吊唁的亲友要站在棺材前头,由主持人高喊:“某某老人家,你老听真,这位是你老的什么什么人,前来给你老吊孝来了!”随后向凭吊的人喊:“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叩首!”凭吊者三鞠躬后跪下磕头。主持人喊:“平身!”凭吊人起来走开。下面继续第二人。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
满族人家死人成殓后,在院内要挂红色幡旗,有一尺多宽,一丈多长,挂在院内西边一根两丈多高的木头杆子上,满族人认为幡是死者的灵魂。每天太阳出来之前,将红幡挂起,太阳落山之后,将幡取下,放在棺材盖上。
满族丧葬中,有“烧饭”之习俗。辽金时女真人就有将“其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的烧饭之俗。满族沿袭此俗,富贵人家还将生前所御狗、马焚烧的。后努尔哈赤等一再告戒要节省食物器具,除烧饭外,也不再焚烧狗马,只将生前所用狗、马在烧纸时,用鞭棍催打狗马从火堆上跳过就可以了。
出殡的时候,长子手举“灵头幡”,走在灵车前头。灵车后,其他子女们打着“铭旌”,就是细长的布条,像旗帜一样,结在一根长棍上。布条的周围镶着狼牙边。旗的颜色,要根据死者是哪旗人而定。
满族死人,不写“殃榜”,这点与汉族不同。所谓“殃榜”,就是在一张白纸上写明某人某日某时“含殓”,某年某月某日为死者生日,某月某日某时辰为“四熬日”,某月某日某时辰为“避忌日”,告知亲友,按时参加仪式,按时回避。
出殡回来,要摆筵席宴请参加送葬的亲戚朋友,叫做“辞灵饭”。
祭奠日期,有“一七”,也叫“头七”,就是人死后的第七天。家人和子女要携带供饭、供果等到坟头焚烧。以后是“三七”、“五七”、“七七”祭奠。
到了一百天,还要照样祭奠,叫“烧百日”。祭奠完毕,家人和子女在坟前脱去孝服,叫做“脱孝”。
到了一周年时,要“烧周年”,举动比较大。再以后,要“烧三周年”。每年到了清明节,家人和子女要上坟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