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 我来答
科学高分网
2020-12-30 · 提供优质初中学科资源
科学高分网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1887年,阿尔贝特·迈克尔逊(后来成为美bai国第一个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爱德华·莫立在克里夫兰的卡思应用科学学校进行了非常仔细的实验。目的是测量地球在以太中的速度(即以太风的速度)。

如果以太存在,且光速在以太中的传播服从伽利略速度叠加原理:

假设以太相对于太阳静止,仪器在实验坐标系中相对于以太以公转轨道速度 向右运动。 光源发光经分光镜分光成两束光,光束1经反光镜M1反射再经分光镜投射到观测屏。光束2经反光镜M2反射再经分光镜投射到观测屏,与光束1形成干涉。光在以太中传播速度为 ,地球相对以太的速度为 。光束1到达M1和从M1返回的传播速度为不同的,分别为 和 ,完成往返路程所需时间为: 。光束2完成来回路程的时间为 ,光束2和光束1到达观测屏的光程差为 。

然后让实验仪器整体旋转90度,则光束1和光束2到达观测屏的时间互换,使得已经形成的干涉条纹产生移动。改变的量为 。移动的条纹数为 。

实验中用钠光源, ;

地球的公转轨道运动速率为: ;干涉仪光臂(分光镜到反光镜) ,

应该移动的条纹为: 。迈克尔逊和莫雷将干涉仪装在十分平稳的大理石上,并让大理石漂浮在水银槽上,可以平稳地转动。并当整个仪器缓慢转动时连续读数,这时该仪器的精确度为0.01% ,即能测到1/100条条纹移动,用该仪器测条纹移动应该是很容易的。迈克尔逊和莫雷设想:如果让仪器转动90°,光通过OM1、OM2的时间差应改变,干涉条纹要发生移动,从实验中测出条纹移动的距离,就可以求出地球相对以太的运动速度,从而证实以太的存在。但实验结果是:未发现任何条纹移动。在此之后的许多年,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又被重复了许多次,所得都是零结果。

更多信息可以关注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漫阅科技
2020-01-01 · 精品内容集合多媒体阅读方式于一体
漫阅科技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1881年4月上旬他进行了观测,但实验结果否定了“静止以太”。后来在1887年7月,他改进了实验设备,与莫雷一起重新进行了测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他们把设备放在水银面上,使之既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又能避免振动的干扰,还利用两组平面镜来回反射两束相干光,使光程增大到11米。经过几天的紧张观察,仍然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迈克耳逊认为实验是失败的。这一困惑,直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才得以解释:“光以太”的引入是多余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胡再国谈专利
2021-03-10
知道答主
回答量:2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万
展开全部

大学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演示操作过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