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模型建立方法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成矿区(带)的地球化学模型是矿床模型与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的有机组合,在研究元素在不同自然地理—地质环境中的迁移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矿床与区域成矿的地球化学模式。地球化学资料具有数字性和空间性的特点,在地球化学建模中通过选择适用的数学模型,突出基本规律,排除随机干扰,使其充分地反映出成矿区(带)的各种地质作用(包括成矿作用),揭示矿床的形成过程、成因和物质来源,并直接反映有用组分的赋存和富集部位。
区域性成矿地球化学模型,是从成矿区(带)中矿床地质因素出发,研究各矿床的成矿条件、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理,并总结归纳矿带内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针对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元素组合特征,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建立地球化学异常模型。建模方法一般分为两类,其一是矿床地球化学模型;其二是区域地球化学模型。
矿床地球化学模型包括异常模型和成因模型。异常模型主要是从异常形态、展布和元素的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描述;成因模型是从成矿地质特征入手,利用微量元素、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等手段了解成矿机理,主要解决成矿的物质来源、搬运和沉淀机理,为区域性的异常解释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区域地球化学模型在空间上是多级次的,在内容上是多层次的,建立区域地球化学模型的目的是认识成矿区(带)的异常,并对其中局部异常的成矿可能性作出可靠的评价。从内容上主要在于揭示成矿的时间、空间、物质来源、迁移轨迹、作用方式、富集的有利部位等。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方法如下(图4-17)。
图4-17 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模型建立流程图
(1)全面了解成矿带内元素的基本地球化学行为,对原始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了解全区和不同地质单元内各元素的共生组合关系;区分背景因素和异常因素,找出主要成矿因子,根据各元素的分布形式和统计参数了解元素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对可能存在的区域性矿源层和成矿元素作出估计,确定指示元素。
(2)局部异常的系统类比。对成矿区(带)内各类局部异常进行系统归类和评价,了解全区异常的相互关系。
(3)区域异常的辨别。将获得的地球化学异常按照地质特征和成矿特征进行推断。
(4)重要区域异常类型剖析。
(5)建立模型、提出异常评价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