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分析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任务描述】 ①了解中、新生代中国构造格局演化特征;②掌握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对中国古地理、古构造的影响。
一、典型工作任务
(1)阅读图9-24,识别各主要陆块和大洋的名称、板块界线及大陆边缘性质,了解联合大陆分裂漂移的时间和过程。
(2)连续阅读中国中、新生代各纪岩相古地理图,分析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对中国东部地史发展的影响。
(3)阅读相关资料,试绘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示意图。
二、中生代构造运动分析
(一)印支运动及板块拼合作用
在我国印支运动在扬子板块西缘、西北缘的三江、巴颜喀拉-松潘、秦岭地区表现最为强烈,形成规模宏大的印支褶皱带,使华南板块、羌塘微板块及三江地区的一些微板块与劳亚大陆拼合,并导致古亚洲大陆向南扩张。近年来的研究还表明,在扬子北缘的西秦岭和南缘的南盘江、右江地区,早、中三叠世还存在规模不等的深水盆地,直至印支运动才使得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粤北古陆真正拼合。
联合古陆正是从三叠纪晚期以来逐步分裂的。如果我们把三叠纪以前的地壳构造发展史看作是联合古陆逐渐增生、扩大和形成的阶段,那么三叠纪以后则进入联合古陆逐渐分裂、漂移的新阶段。由此可见,印支运动正处于全球地壳演化的重大转折期,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印支期岩浆侵入亦有相当的规模,其同位素年龄为190~230Ma。中国印支期花岗岩主要分布在秦岭、三江、华南和长江下游地区,与钨、锡以及其他多金属矿产有关。三江及藏北地区有印支期基性、超基性岩体,与铜、镍及石棉等矿产有关。
图9-24 联合大陆分裂过程复原及预测图
(据Allegre,1983)
(二)燕山运动及板块的变形、拼合作用
目前一般认为,燕山运动(表9-4)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由三个主要构造幕组成,其中以第二期运动最为强烈,影响也最广。
表9-4 中生代的地壳运动及构造阶段划分
在不同的构造部位,燕山运动的强度和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在大兴安岭-太行山以西地区,构造活动较弱,缺乏岩浆活动和地层褶皱。以东地区,构造活动较强,具体表现为地壳破裂,形成许多断陷盆地,盆地内广泛发育火山岩沉积;地层强烈变形褶皱,形成分布广泛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并且地层已发生不同程度地变质;台湾地区形成非常发育的构造混杂岩。这些变化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洲板块之间作用的结果。
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环太平洋金属成矿带,中国东部岩浆活动的高峰期为距今170~140Ma和距今130~90Ma两期,与此相关形成的铅、锌、银、锡矿及长江中下游的铜铁矿床都是该成矿带的组成部分。
(三)青藏地区的板块拼合过程
三叠纪晚期,羌塘微板块已经拼贴到亚洲板块上,冈底斯微板块仍位于南半球,班公湖-怒江洋位于赤道附近,珠峰地区(印度板块的北缘)位于南纬30 °。侏罗纪,冈底斯微板块迅速向北漂移,于侏罗纪末期与羌塘微板块拼合,班公湖-怒江洋消失,而珠峰地区仍位于南半球,雅鲁藏布江洋成为特提斯洋的唯一通道。白垩纪,雅鲁藏布江洋板块向北俯冲于冈底斯微板块下部,形成混杂堆积,但在白垩纪该洋盆一直没有闭合。
三、中生代的古气候
中国中生代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规律一致。早、中三叠世为干燥气候时期,在南方出现飞仙关组杂色沉积和后期的含石膏沉积,在北方出现紫红色、杂色碎屑-泥质沉积。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南、北方普遍发育含煤沉积,为潮湿气候期,其中北方植物群以真蕨类和银杏类为主,松柏类次之,苏铁类比较贫乏,为温暖潮湿气候区,而南方植物群以苏铁类最为发育,真蕨类、银杏类和松柏类均次之,说明当时气候为湿润的热带、亚热带特征。中侏罗世晚期-晚白垩世,干湿气候带分界线逐渐北移。分界线向北移至东北南部,东北北部为温带成煤气候区,东北南部、华北、西北地区为温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晚白垩世,潮湿气候区进一步向北退缩。华南、西南地区一直为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是盐矿重要的成矿期。
四、新生代构造运动分析
(一)新生代全球构造格局
新生代全球两大活动带之一的古地中海-喜马拉雅活动带逐渐封闭,形成了自阿尔卑斯至喜马拉雅一带最年轻最高峻的褶皱山系,并导致全球出现东半球大陆和西半球大陆地理格局。而另一个活动带——环太平洋活动带则不断褶皱上升,使大陆外缘逐渐向洋推移,造成太平洋日益缩减,大西洋及印度洋愈加扩张。因此,新生代构造阶段又称为喜马拉雅构造阶段或新阿尔卑斯构造阶段。
新生代的构造运动可分为三期:第一期发生于古近纪始新世与渐新世之间,称喜马拉雅运动(狭义)或比利牛斯运动,构造运动最为强烈;第二期发生于古近纪与新近纪之间,西欧称撒夫运动,我国称茅山运动;第三期发生于第四纪,一般称作新构造运动。
新生代全球地壳的演化发展史就是特提斯海槽封闭,环太平洋活动带继续发展,大西洋、印度洋不断扩大,太平洋逐渐缩小,以及东、西两半球大陆形成的发展史。
(二)新生代中国构造格局
新生代是地球岩石圈构造演化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印度板块在始新世晚期最终与亚洲板块对接碰撞,新特提斯洋盆消失,嗣后印度板块继续向北A型俯冲,导致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古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在始新世晚期也发生重要转折,即运动方向由北北西变为北西西,从此开始古亚洲大陆东缘形成现代的沟-弧-盆体系,大陆内部出现活跃的弧后或陆内裂陷作用。因此我国新生代的地质演化既受控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也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引起壳幔深度结构变化有关,它们从宏观上控制了中国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