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与GDP的关系分析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一、青岛市2000~2005年的地质-生态环境隶属度值的确定
选取了16个评价指标,构造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地质环境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及人为环境子系统。
用模糊评判方法来评价地质-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是隶属度函数,即用隶属函数来确定每一个评价指标对地质-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的隶属程度。本节采用线性关系确定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
根据制定的上述指标体系,从基础图件中提取相应的信息,量化形成单因素分区图。这些单因素分区图包括:青岛市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地下水开采现状与开采潜力分区图、青岛市环境地质问题及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区图、青岛市地壳稳定性评价分区图、青岛市地貌类型图、青岛市岩土体工程地质分区略图、青岛市植被分布图、青岛市地下水质量分布图、青岛市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山东半岛地质灾害易发区图等。在这些图上提取部分指标数据,再从青岛市统计年鉴上找出部分指标数据,本节所进行的地质-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是在以上基础上将评价区划分为2664个2.0km×2.0km评价单元,根据统计数据计算方法如下:
1)对所有单元进行编号;
2)利用C++对隶属度函数进行编程,计算出隶属度函数的值,确定模糊矩阵(纪爱华等,2006);
3)利用matlab计算软件对模糊矩阵和权重矩阵进行计算(谢花林等,2005;黄润秋,2001;韩再生,2003;黄润秋等,2002;孙叶等,2001);
4)得出单个单元的评价结果,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价等级。
二、地质-生态环境与GDP的关系
由于目前没有完善的核算绿色GDP的方法,本节也是将地质-生态环境与GDP的关系作一个探索性的研究,利用上面的评价方法得到青岛市2000~2005年的地质-生态环境隶属度值。
由分析可以看出,青岛市的地质-生态环境损益度与人均GDP成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目前青岛市的地质-生态环境与GDP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依赖性,人均GDP增长了,地质-生态环境损益度也在增长。
2000~2005年人均GDP以年均41.2%的速度增长,但地质-生态环境损益度也以9%的速度增大,2001~2002年生态环境损益度的变化比较平缓,曲线的斜率比较小,只有0.047,但2003~2005变得越来越陡,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大,达到了0.062,表明损益度增加的比例越来越大,如果不加以控制,后果将会很严重。所以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利用和保护好地质-生态环境,不能以牺牲地质-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求得低质量的短暂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为充分体现青岛“山海城”的特色,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合理开采地下水。超量开采地下水是造成海(咸)水入侵的主要和直接的原因,因此合理开采地下水是防止海(咸)水入侵的重要措施。需据补给资源量决定开采量,可在一定期限内调用部分储存资源量,但应在短期设法尽快给予补偿,要避免长期超采,控制降落漏斗扩展,划定近海地带开采边界,严禁在入侵前缘与漏斗边缘之间过渡带超量、超深取水。
2)循环经济发展。努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在生态工业发展方面,构建生态产业网络,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理论,促进生态工业园建设。在生态农业方面,积极推广有机肥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饮用水源区内严格限制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
3)水土流失治理。以水源地、入海河流干流为主要控制对象,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对平度、莱西、胶南、胶州、即墨五市和崂山、城阳、黄岛三区的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强度较大的区域,或位于水源地汇水区内的中强度水土流失区进行重点治理。
4)产业结构调整。依据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以市场为导向,由政府引导,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以及能源、资源、物质的梯级利用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进行一、二、三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循环经济建设,建立起产业结构协调、布局合理、生产高效的产业体系。
5)产业发展布局。中心城市产业发展以“东抑、西移、北改、南优”为布局原则。严格控制制造业向东部扩张,在城市西部形成青岛市新的经济重心,把城市北部作为中心城市工业转移的主要空间,优化南部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商业、金融等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