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好看的散文集推荐?

 我来答
小丁是丁
2017-09-12 · TA获得超过603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2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5.7万
展开全部

我是对着书封后面的"浪游指南"读完《少年台湾》的。这本书的目录,每一篇都有一个地名。

“集集”是我最熟悉的。我们家这条街上,向西走500米就有一家“集集小镇”,印象中是本地最早的“24小时营业”的餐馆,已经开了快20年了吧。那家餐馆一面墙壁,是一个火车站的画面,上有“集集”二字,我去吃过很多次菜肉小馄饨,喝过很多次豆浆,才知道集集是台湾南投西部的一个小镇,以铁道观光闻名,也是“921地震”震中地。

除了“集集”,《少年台湾》里写到的近30个地方,我熟悉的地名,只有“九份”和“鹿港”。

知道“九份”是因为几年前去台湾旅游,九份是行程之一。导游讲地名的来历,说因为早期镇上只有九户人家,每次去集市买东西,去采买人通常会被委托带九份,每家一份,此地因而得名。这地名也因而让游客觉得温情,有烟火的气息。

一条窄窄的小巷进去,两侧是卖伴手礼和台湾特产的商铺,也有咖啡馆、芋圆店等,并不让人觉得与国内的古镇如丽江、乌镇、周庄等地在商业格局上有什么差别。如果说有,那就是“文化”了。吴念真被誉为“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他出生在九份,文章多有提到家乡。蒋勋在《少年台湾》中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这座因淘金而繁荣又因金矿资源枯竭而没落的小镇。配的插图是侯孝贤导演的《恋恋风尘》的海报,故事是吴念真的少年往事。

“石块砌磊起来的阶梯,构成宿舍长陡斜的巷道,纡曲盘旋在山坡上。”

“一幢幢石头砌建的房屋迂回次第依山路修建,形成岛屿东北角上一座景观独特的山城。”

蒋勋笔下的九份少年“个子特别矮小,圆圆的头颅,憨憨的笑容,带着十足的孩子气。常常脱去了鞋袜,在石阶上奔跑着。”

“好像是前世的什么记忆召唤着吧。”

一名穿着粉红底小白花旗袍的女子,脸搽了粉,白扑扑的……

读到这里,我想起自己作为一个游客也曾站在九份的一个巨幅广告牌下等旅游大巴,是不是那个女子站立的地方呢?她穿一件过时的服装,又在等谁呢?等一个少年吗?

知道“鹿港”,则是因为罗大佑的那首歌了。此时此刻,我码这篇文字的背景音乐,选的就是《鹿港小镇》。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包括“海峡的阻隔”,我们这代人对台湾的了解,大多是从校园歌曲开始的。

蒋勋出生于1947年,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曾负笈法国求学。他的《细说红楼梦》被很多人热捧。《少年台湾》并不是游记,而是散文、小说,或者说是无法归为哪类文体的文章。里面记录的是他“挥之不去的青少年岁月的记忆,这里面的人物很少是知识分子,他们在岛屿各个角落的底层生活着,嘉义月眉、笨港,云林古坑,台东南王,南投集集,高雄弥陀、梓官,花莲盐寮……”

借由这些地方,蒋勋安放的是自己少年之心。字里行间有声音、气味、形状、色彩、光影、童年、乡愁、小镇,更是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因时间与空间的变迁而别具美感。

《少年台湾》自1999年开始写,文章发表在《联合文学》上,期间停顿六年。蒋勋在“自序”写道:“为一个奇特的没有听过的地名出发吧,背起背包,随意坐车,摇晃去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作者重新续写《少年台湾》后的文章,2007年的那一部分。比如《少年 丰山》,写一个开Mini Cooper,穿着阿玛尼衬衫,拿着普拉达手机,身上有古龙香水味道的IT精英,载了一个搭便车只为了“丰山”这个地名就想去流浪的少年背包族。结尾时,他打电话:“吵醒你了!等你放假来台湾,带你去一个叫丰山的地方,海拔七百多米,有很多瀑布,溪里面都是巨大的岩石——”对丰山的介绍,是搭车的那个少年在路上跟他讲的,而他打电话吵配的那个人,大概是他很在意的一个女生吧?

续写《少年台湾》时蒋勋已经60岁,再次“常常悄悄离开那些喧嚣的声音,背起背包,摇晃去一个安静的小镇或村落……”像一个16岁的少年,在岛屿上四处流浪,在孤独里跟自己对话,于是就有了一篇篇我们看到的或温情、或懵懂、或无奈、或撕裂、或遗憾的,全部是关于少年的文字。

而读这些文字,或许真的会产生一种冲动——“这本书合起来,就可以背起背包,准备出发了。”寻着那些少年的足迹,走一走书中写过的那些地方或每个属于自己记忆中的乡愁,以安放我们的少年或少女之心。

目光炯炯聊职场,内心温暖谈人生 【丁是丁】ID:dsd555555


梦魂博物馆
2018-01-13 · 超过2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8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4万
展开全部

推荐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是一本讲述我国文化传承的一本书,文笔非常优美,我说说我的感受吧。

文化苦旅,在我眼里,这代表着一个民族传承文化的一种艰难,也透着余秋雨对此的担忧。在尔虞我诈的人类世界里,文化像一只易碎的灯笼,随时都能被抢走,然后践踏,甚至毁灭。

在看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笔下祖国山河的旖旎风光,山峦起伏、虚以委蛇跃然纸上,同时我也能在他的字里行间看到那个注视着那一片壮丽的深邃锐利的目光还有上面拔地而起的三行皱眉,那是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沧桑,那是深切的民族和文化的忧患意识。

最开始接触的,是印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本里面的《道士塔》。但老师没有讲那本书的任何一篇课文,即使那都是历来为人称道的篇目,发下来却永远在我们椅子底下的书箱里,整整三年安静地呆在那里,如一处被遗忘的的宝藏,日复一日的尘土将其覆盖;也如一个一进皇宫就被打入冷宫的妃子,从盛开到凋落,都无幸一睹圣上的尊容,只因为老师面无表情地说了一句:高考不考。

于是这本书就被贴上没用的标签,有时候我在想,这是否也是文化苦旅里一道悲凉的风景?出于对文字的热爱,出于对余秋雨的好奇,也出于做题做到麻木不仁的心累,我翻开了这本书,根据目录,找到了《道士塔》。 

记得看完这篇文章的那个晚修,愤怒,惋惜,不可思议,痛心,五味杂陈,打翻在我稚嫩的内心世界里,刺痛着我的神经。这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竟有那么一个时期,掌握在一个如蝼蚁般卑微的道士手里,被其肆意挥霍,甚至到后来,他亲手砍断了那长生不老的脉搏,任这被世代君主捧在手心上的绝世珍宝流光了透明的血液。

一边读我头皮一直在发麻,我像余秋雨一样,隔空对着那个道士呐喊,求他放下手里粘着白色颜料的刷子,求他停止凿壁画的举动,求他拒绝与西方商人随意且廉价的交易……但我的声音没像风一样吹到他耳边,时间的车轮继续滚动,碾碎了那片没有栅栏保护的中华文明。

《道士塔》也许没有《阳关雪》的纷纷扰扰,俞见凄迷,也没有《白发苏州》的纸醉金迷,物是人非,它只是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如何毁在一个人手里的过程,但从情感上来说,我认为这是最能表现文化的脆弱以及作者对文化苦旅的态度,换句话来说,我在这篇文章里,读懂了余秋雨。


觉得OK的话请点赞~更多的学习技巧,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我从心理学和文学的角度,为你破解生活密码。

微信公众号:文学有毒

做全网最幽默的文学解读频道,别轻易关注,小心中毒。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4a97fa6
2017-10-21
知道答主
回答量:9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7万
展开全部

两本李娟的散文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和《冬牧场》。

她对家人的记叙,散落在不同的地方,从中梳理了一下,读给我的学生们听。有写老外婆的《报应》,写外婆的《外婆信佛》、《小学坡》,写妈妈的《全世界所有的人都知道我丢了》、《妈妈说》、《植树》。

学生们笑老外婆、笑外婆、笑妈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张口结舌,像是打了麻药一般,依旧地看着你笑。他们不懂这些,是因为看不见平凡中的美。文字里细腻而淡定的美,孩子们还无法感受。

这些偏重于叙述的篇章,让我们认识了她的家人。苦难的生活没有打消掉到她们对生活的热情。家人藉由李娟的笔触,在纸上继续延续悠远的生命。她们流露出的幽默和坚韧,是流浪生活的调味剂,不但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也感动了别人。

在《走夜路,请放声歌唱》里,有一部分是专意写妈妈的,它们没有事实,是潜意识的流淌。这些抒情的调调,我一翻而过。我更喜欢《兔丝花》里的抒情,它有沉痛的感慨。描写乡村生活的《乡村话题》,也是我喜欢的,干净、纯洁,像冬天的风刮在麦田的冻雪上,青青绿意依偎着冰冷,摇动着对春的渴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