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一号飞了40多年,为什么一次也没撞上小行星带?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的航空航天事业突飞猛进,登陆月球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们对整个宇宙都有极大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发射了“旅行者”系列探测器,距今已经过去了40余年。
科学家们表示,“旅行者”一号已经成功飞出了太阳系,在未来将与地球失去联系。人们感到遗憾的同时,也十分好奇它在这40多年间的经历。
“旅行者”一号作为人类历史上飞得最远的探测器,它甚至飞跃了太阳系边缘的小行星带,为何没有小行星与其相撞呢?甚至没有被大型天体捕获呢?
有观点认为,科学家们在发射“旅行者”一号时,可能已经为其规划了固定的飞行路线,毕竟它目前仍然处于地球的信号控制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可以随时通过监测小行星的方位来控制“旅行者”一号顺利避开与它们相撞。
这种推测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仍然有些牵强,宇宙拥有无数可能,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小行星撞击事件,仅靠人工规避是不太现实的。
对此,科学家们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宇宙中的天体与天体之间密度不小,所以小行星撞击的可能性较大。
实际上,天体之间的距离比我们想象的要远,仅仅是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就有38万公里,而“旅行者”一号的体积并不算大,相对来说被撞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与此同时,科学家用原子的结构来举例,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距离如果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相当于从北京市中心到天津市中心,而中间是真空的状态,宇宙的天体之间更是如此。
“旅行者”一号借助于土星引力的弹弓效应加速摆脱其引力控制,避免了被土星捕获的结局,并且同样的操作在“旅行者”一号经过木星附近时也出现过,所以科学家们一定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借助于技术和理论知识对其进行改造。
时至今日,“旅行者”一号仍然坚持在宇宙中探索,虽然很多部件都已经耗损严重,它的动力供应也即将终止,但是它仍然承载着人类的希望,“有生之年”将继续为我们提供更多信息,带领我们探索星辰大海。
1、旅行者一号只经过了一次小行星带,不会经过第二次。
2、它不是撞上小行星带,而是经过,或通过。
你说的应该是“旅行者一号在通过小行星带时为什么没有撞上小行星?”
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小行星是由岩石或金属组成,围绕着太阳运动的小天体,因为在比较上这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估计为数多达50万颗,所以这个区域被称为小行星带。
粗看起来,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数量非常多,但实际上小行星虽然集中于小行星带中,其平均密度仍然极低。小行星带的宽度接近2天文单位,或近3亿千米。这个距离接近日-地距离的两倍,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分布50万(或更多)个小天体,平均下来每个小行星与其它小行星的距离超过十万千米,即使是有意让它们碰撞,也是十分困难的。旅行者一号在通过小行星带时撞上小行星,这比海洋中笔直行驶的一条小船,用船头撞到一条小鱼的机会还要小许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