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真实的薛仁贵征西,最远打到了哪里?
据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有真实记载,薛仁贵向东征战,攻打到的最远的地方是乌海城,也就是今天的青海玛多县东北黑海乡。薛仁贵东征虽已达青海,但是最后的结果却并不那么理想,因为在乌海城,薛仁贵被吐蕃的40万大军围困,此次战役薛仁贵带领的军队大败,在吐蕃提出议和时,被迫答应。
说到西征,就不得不说一说东征,因为东征是薛仁贵崛起的起点。正是有了此次东征的崛起,也才有了后面的薛仁贵带领军队西征的情况。李世明东征高句丽时,薛仁贵还是一名没有名声的将领,而正是这次东征,他真正崛起了。当时薛仁贵身着一身白袍子,驾轻就熟地穿梭于军阵之中,如同苍鹰般英勇。他表现之卓越,深得李世民之欣赏,获得破格提拔之赏赐,从此直上青云之端。他确有军事之卓越才能,曾随程名振、梁建方、契必何力等将领,多次攻打高句丽,并于李劢灭高句丽一役中表现卓越。之后,他携手辛文陵,于黑山击败契丹。
历史上真正可以算是征西,只有一场败仗,那就是大非川战役。咸亨元年(也即公元670年),吐蕃派军骚扰西边,薛仁贵受命出征,时任逻莎道行军总管,率阿史那道真、郭待封前往吐谷浑,展开援救,逼退吐蕃之军。于西征军入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之时,薛仁贵以部队统领之位,做详细之战略部署,郭待封率两万人于大非岭之上筑营固守,护大军辎重、粮草之安全,薛仁贵率大部队主攻鹉海(今苦海),断吐蕃军队之后路。
薛仁贵对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说:“乌海地势险要而且多瘴气乌海地险而瘴,是一条较为危险的道路。只能快速把它攻下,拖得越久越难攻克。而大非川道路宽且平,可以设置阻碍,由重兵把守,你带领上万人马守住这里。我另外带兵去突击敌军,合力把他们灭了。”郭待封甘愿率众下属于大非川留守,薛仁贵多番嘱咐其勿轻举妄动。
薛仁贵降临乌海之时,吐蕃率二十来万之部队,支援吐蕃军,半路截击,郭待封败走,逃于山中,军械、粮草、被服之物全归吐蕃军囊中。于是薛仁贵只能带兵撤退,驻扎在大非川。吐蕃增加了军队的数量,再派四十万的军队来抵抗薛仁贵带领的军队,薛仁贵率领的军队大败,于是薛仁贵与论钦陵议和。 此次薛仁贵被困主要是因为郭待封违反命令。
这一场战役可以说是薛仁贵显赫功绩中的一个污点。不过战争本来就是有胜有败,谁也无法永远做那常胜将军。
薛仁贵征西最远的地方现在说给大家听,可能并不远,他征西最远的地方是目前的青海省,但是对于当时的条件和环境来说,非常厉害了。东晋十六国时期,独立小国家吐谷浑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当时的吐谷浑人,在当今的青海还留有后代,就是现在青海省的土族人。公元609年,隋军打败吐谷浑。而唐初,吐谷浑还并不是唐朝的附属国。
当时的独立小国家也是蒙古游牧民族迁徙到青海湖水源区域,并成功经营了青海湖水源区域高原地区畜牧业发展 。青海湖水源区域虽一直是高原严寒区域,但有富饶多产的环湖草场,也出产当时生活最重要的必需品”盐“。一直都是游牧民族和部落的必争之地。而蒙古游牧民族迁徙到青海后,也不断优化和改善牲畜的性能,方便适应新的环境。
公元635年,这个游牧民族从独立小国家成为唐朝附属国。公元663年,吐谷浑被吐蕃攻袭。吐蕃攻袭吐谷浑也并非打无把握之仗,首先吐蕃与吐谷浑相邻,生活习性作战风格相同,且吐蕃作为高原地区原住民,身体素质极佳,也骁勇善战,再加上与吐谷浑投诚的臣子里应外合,公元663年吐谷浑被吐蕃禄东赞尽数拿下
公元670年,在吐蕃攻占吐谷浑7年后,薛仁贵在唐高宗李治的安排下,为了打击吐蕃,开始征西。征西以前,薛仁贵战功赫赫,南征北战经历颇多。在当时条件及地理环境来说,被吐蕃攻占的吐谷浑,也就是现在的青海湖流域,是易守难攻的,加上行军副总管郭待封并未听令,多方因素导致薛仁贵征西失败,所以薛仁贵征西的脚步也就停留在了现在的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