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充填序列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由于钻探工作量较少和新近系厚度大等原因,莺歌海盆地目前较少钻井钻遇古近系。在盆地边缘斜坡带钻遇的基底主要由前古近纪的花岗岩、变质岩、凝灰质砂岩和灰岩、白云岩组成。盆地充填序列主要由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地层组成,从下向上依次为始新统、渐新世的崖城组和陵水组,中新世的三亚组、梅山组和黄流组,上新世的莺歌海组以及第四纪乐东组。盆地充填序列特征可概括如下(图2-11):
图2-11 莺歌海盆地综合地层图
(1)始新世岭头组(S100-S80):在莺歌海盆地尚未钻遇。在北部湾盆地的钻井显示为河流—湖泊—扇三角洲环境沉积的白色砂岩、砂砾岩和深灰色、褐灰色泥岩。推测为盆地基底早期陆相充填沉积物。
(2)早渐新世崖城组(S80-S70):该组为三分(由上至下分别为一、二、三段),其相应的地震分层界面为S70-S71、S71-S72、S72-S80。目前莺歌海盆地只有莺东斜坡带的LT1-1-1井和LT9-1-1井钻遇该套地层,但由于地层中缺乏标志性生物化石而不能确定地层的确切时代归属。在其相邻的琼东南盆地崖城8-1、崖城13-1、崖城19-1等构造上均钻遇。钻孔资料揭示为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中砂岩呈不等厚互层的含煤地层。在YC13-1-3和YC19-1-1井见到多层煤层。这些特征表明崖城期的泥炭沼泽环境的存在和潮湿、温暖的气候条件。
(3)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早期陵水组(S70-S60):该组为三分(由上至下分别为一、二、三段),其相应的地震分层界面为S60-S61、S61-S62、S62-S70。岩性为浅灰色砾状砂岩、中-粗砂岩与深灰色泥岩互层,局部可有灰岩。该组下部为海陆过渡相沉积,中上部以海相沉积为主,局部出现了半深海相。
(4)早中新世三亚组(S60-S50):其底界为S60界面,地震响应为中-强振幅,相位连续-较连续,界面上的超覆和界面下的削截、侵蚀等现象十分明显。该组下部岩性为浅灰色中-粗砂岩、含砾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灰-深灰色泥岩、粉砂岩泥岩互层,局部含钙或含煤;上部岩性为灰白、浅灰色中-细砂岩与灰色泥岩互层,顶部为块状泥岩。该组下部以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白色砂岩、砂砾岩互层沉积组成,以滨海和浅海沉积为主。上部沉积物颗粒进一步变细,颜色变深,以浅海-半深海沉积为主。
(5)中中新世梅山组(S50-S40):岩性以普遍含灰质为特征。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浅灰色厚层细砂岩夹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上部为浅灰色厚层泥岩、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粉-细砂岩或与粉-细砂岩互层,可含钙质。总体上为浅海-半深海沉积体系,边缘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总体上讲,梅山组在该区以细质、含钙多为特点。
(6)晚中新世黄流组(S40-S30):S40为区域性不整合界面,与10.5Ma的全球海面下降事件有关,形成区域性大海退的剥蚀面,界面之下的侵蚀、剥蚀和界面之上的上超现象非常清晰。钻井揭露岩性多为粉、细砂岩与泥岩互层,细砂岩夹泥岩互层,或泥岩夹粉、细砂岩;平面上沿海南岛周缘地层厚度薄,岩性粗,向盆地中央厚度渐渐增大,岩性逐渐变细。主要为滨-浅海环境的沉积物。其中黄流组下部二段分布范围较小。
(7)上新世莺歌海组(S30-S20):主要由大套浅灰色、深灰色厚层泥岩或粉砂质泥岩组成,夹薄层浅灰色粉砂岩、泥质砂岩,在盆地中部见块状细砂岩。莺歌海组可分为上下两段,岩性向上有所变粗。该组以明显的陆架、陆坡沉积和S形前积层为特征。盆地总体具有北高、南低趋势,因而盆地西、西北部陆坡推进较快,陆架宽广;东部推进缓慢,呈加积式,陆架较窄。
(8)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乐东组(S20-海底):主要由浅灰色、绿灰色粘土为主,夹薄层粉砂、细砂,富含生物碎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