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简介

长征的简历把... 长征的简历把 展开
一通娱乐乱剪
高粉答主

2018-09-03 · 原创高清,感谢各位的喜欢!
一通娱乐乱剪
采纳数:31 获赞数:6340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扩展资料: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参考资料:  红军长征 百度百科

轻灵触动o
高粉答主

2018-09-03 · 解决片荒,专注发现趣味电影
个人认证用户
轻灵触动o
采纳数:360 获赞数:47347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简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扩展资料

长征官方评价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Clara说故事
2018-12-02 · 也是没有什么签名可用了
Clara说故事
采纳数:11 获赞数:28966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中国红军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主力从闽西赣南出发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两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军长征的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扩展资料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胡锦涛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红军长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科达人小白
2018-11-29 · TA获得超过2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扩展资料: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参考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长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Dreamer__jz
2018-09-03 · TA获得超过134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094
展开全部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我们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制作能让大家了解一些长征的事件;理解和认识长征。同时给大家一些启迪,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正确的面对挫折和失败。

扩展资料: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长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