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帮忙!~有关历史的

帮我说一下孔子.孟子对后人的影响?... 帮我说一下孔子.孟子对后人的影响? 展开
 我来答
hx38255666
2008-11-17 · TA获得超过13.5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395
采纳率:53%
帮助的人:3292万
展开全部
  孔孟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孔子、孟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们一生栖栖遑遑,发愤忘忧,系统总结了当时人们与自然和社会斗争的经验。建立了一整套修身、治世的思想体系,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
  一、提出了一套重视生产,“使民也义”,“不违农时”,以人为本,提倡可持续发展,追求“小康”社会的思想。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物质生产。有远见的统治者,从来都重视物质财富的生产。人民富庶了,国力必然增强,统治自然巩固。但春秋末年、战国初年的一些统治者,不重视生产,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贪欲,不顾人民死活,拼命地从劳动者身上榨取血汗。既破坏了生产,也损害了国家。孔子则从长远的利益出发,认为君子的必备之道是“养民也惠”,“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鲁国的季孙氏采用新田赋,对百姓聚敛,孔子看不惯。季氏向他请教时,孔子不予回答。他得知自己的弟子冉求替季氏聚敛时,十分气愤地说“非吾徒也”,喝令弟子们对他“鸣鼓而攻之”(《论语·先进》)。以致季恒子向他问起如何止息盗贼时,孔子向他直爽地回答“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他经过多年揣摩治国的道理,最后得出“人最重要”的结论。以致马棚失了火,不先问马,而是先问统治者所轻视的马夫(《论语·乡党》)。当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走到卫国时,卫国熙熙攘攘的繁荣景象,使孔子观后脱口说出“好稠密的人啊!”弟子冉求问:“人口多了,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应该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求又问“如果已经富裕起来,那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教化他们”(《论语·子路》)。孔子“庶—富—教”的治国方案,说明他对经济及人民生活的重视。首先是人口多了,才能富起来。百姓富起来,才能把教化提到日程上来。教的基础是富,富的基础是庶。人的因素第一。
  孟子更重视人民及人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滕文公向他问“治国”时,他十分简练、集中地回答了一句话:“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对于这个问题,孟子曾明确地解释道:暴君桀和纣丧失天下,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百姓的支持;没有得到百姓支持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民心……得天下的方法是得百姓,得百姓的方法是得民心。至于怎样得到民心呢?“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孟子·离娄上》)。意思是说人民想要的,你给他们聚起来。他们不要的,不要强加到他们头上。人民要什么呢?无非是在安定的环境下进行生产劳动。为此孟子坚决反对战争,痛斥那些发动战争,扰害人民的人为“率兽而食人”(《孟子·梁会王上》)。他响亮地提出“不违农时”的主张(《孟子·梁会王上》)。让百姓在生产季节安心从事生产,不要拉他们去打仗和为统治者大兴土木去服劳役。为了进行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不要持过密的网到池中捕捉小鱼,不要在不该伐木的时候去滥肆砍伐山林。只有用实际行动支持人民的生产活动,才能使收获的粮食吃不完,鱼类吃不尽,木材永不匮乏。孟子把这种做法称作最理想的“王道”。在那君主决定一切,把人民当作群氓,他们治国只是说作“牧民”、“驭民”的时候,孟子却响亮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言(《孟子·尽心下》)。真是观点明确,语言铿锵,充分体现出他重视生产,重视生产者(人民)的进步主张。
  在对待周边少数民族的态度上,当时的统治阶级从来持大民族主义思想,对他们轻视、蔑视,而孔子却不然。他在回答子路问“行”时说:“主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论语·卫灵公》)一个人只要行为正当,就能行仁德之道,少数民族也不例外。他把华夏族与少数民族同等看待。他年轻时向东夷族郯子问官(《史记·孔子世家》),年长后说要“居九夷”,即到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去。当有人对他反对甚至讥笑时,他坦然地回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满有信心地说自己行君子之事,持君子之道,就能使九夷的水平一样提高。孟子主张“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论语·子路》),天下统一了,对谁都有好处。孔孟的这些主张,都是些治国的根本思想。两千年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实例,隋炀帝不恤民力,滥肆征战致亡的一些教训,一件件都说明孔孟的主张有其历史价值。
  二、创造出一套重视人的力量,轻视天命鬼神,希望人人修德、入世、治世的主张。
  夏、商、周以来,由于人们对自然界不够了解,上天与鬼神的权威很大,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最高统治者说自己是天意的代表,违抗天命者天神不容。春秋末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周天子地位下落,天命鬼神的权威也发生了动摇,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孟子·离娄下》),正说明他对天命鬼神不感兴趣。季路问事鬼神时,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又体现出他重人轻神、重生轻死的思想。轻天道 必然重人事,既然不承认天命鬼神主宰人的一切,就是承认了人的力量。过去有人往往认为“道”统辖一切,不可捉摸,孔子的看法则与此相反认为人能发现“道”,掌握“道”,决不受“道”的左右和限制,即“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先进》)。人既然能左右世界,每个人都应积极入世,干出一番事业来。他鄙视那些脱离世事,隐居避世的人,说他们“鸟兽不可同群”(《论语·微子》)。他一生四处奔波,“席不遐暖”,“三月无君,遑遑如也”。自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在陈蔡绝粮,四面重兵包围的困难境况下,仍弦歌不衰。晚年回到鲁国,虽位居“国老”,仍然不停地关心国家大事。其弟子子贡对他打了个比喻说:“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者”,他毫不迟疑地说“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走出家门,辅佐明君,叱咜风云,做出一番事业来,而不应囿于乡里,一事无成。他怒斥那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认为“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孔子积极入世,乃是治世,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主要表现在:1.“为政以德”。他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怒斥“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主张以德施政,以德教民,学习古圣先贤们以德治国,国家才能大治。2.“仁者爱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他一方面主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按照自己的要求对待别人,按照别人的标准对待自己。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自己不愿干的事,别推给别人。将人心,比自心,“推己及人”,求得人际关系的协调。3.君正臣贤。他赞颂尧之为君“唯无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论语·泰伯》)。“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论语·泰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勤政、节俭、爱民。反对桀纣那样暴虐、奢侈、害民。他认为君主的言行十分重要,他们“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论语·子路》)。君主任用臣子,则应用直臣,不应用佞臣。他曾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一个当政者应该行为端正,正直无私。“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孟子对于那种身居高位,不行仁政的人,称作“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就一个国家来说,城墙不坚固,军备不充足,不是国家的根本灾难;田地没有开辟,经济不宽裕,也不是国家的根本祸害;如果位于上面的人,不依礼办事,对下面的人不加教育,以致违法乱纪的多了,这个国家很快就会灭亡(《孟子·离娄上》)。在希望国家任用贤人上,孟子也有许多精辟的主张。他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的士子都会很高兴地到你那里去做事(《孟子·公孙丑上》),如果一个国君不行好事,视臣们“如草芥”,则臣可以视君“如寇仇”(《孟子·公孙丑上》)。这些主张对后世发生过积极影响。
  三、删《诗》、《书》,订礼乐,作《春秋》,述《孟子》,对古代文化遗产接受、总结、提倡,并通过一些教育活动把文化遗产传递下去。
  人类社会不断前进,文化不断发展。社会发展有继承性,文化发展也有继承性。孔孟从来就主张继承过去的文化遗产,并为之奋斗不息。孔子对西周初年灿烂的文化充满赞誉之词,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又认为这种灿烂文化是继承前人来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他把一些古代档案整理成《书》时,便强调言必有证。他从各国宫廷、贵族那里搜集到一些雅、颂之词,从各国民间搜集到一些国风,编成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又依据鲁国的档案资料,加以整理,编成《春秋》,寓褒贬于其中,成为体现孔子思想的代表作。他认真学《易》,为《易》作“传”,直到老年示训未学好而遗憾。他又在洛邑访问礼乐的基础上整理了古代礼仪与乐歌等等。由于他的整理,使我国的古代遗产得以保存下来。孔门弟子把孔子的言行集于一起,辗转流传于后世的《论语》,成为反映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孟子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一生未能如愿后,晚年亦回归故里,和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一起,将自己的言论、主张,系统整理成《孟子》七篇(《史记·孟轲荀卿列传》)。这部书是先秦时期保存下来最可靠的古籍之一。它词藻华美,说理透辟,雄辩而有气势,既富于哲理,又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孔孟同是教育家,他们都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精辟的教育理论。不仅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余。有颜回、曾参那样“闻一知十”、一贯宗传的高足。孟子晚年也曾“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有万章、公孙丑那样的著名弟子,在继承和发展他的思想上多有建树。他们在教育理论上的贡献更大。为“有教无类”,“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教育的下移;“发愤忘食”、“专心致志”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奋发学习、努力钻研的精神;“士志于道”、反对“一曝十寒”旨在培养良好的学风;“循循善诱”、“君子三乐”,体现出努力培育人才的积极态度;“因材施教”、“君子之所以教者五”,则是培养与教育各种人才的教学方法;趋德倡仁、“言必称尧舜”同是重视把德育教育当作征战的办法;身正力行,“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强调身体力行、榜样的力量;主张“里仁为美”,举例“一傅众咻”,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等等,不但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内容,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当然,孔孟思想中也还有许多因受历史局限而对社会、对历史不正确的认识,但在治国、治事以及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上,却有许多有益的见解,有的思想在历史上曾起过促进作用,有的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我们应正确估价其历史价值,对他们的思想认真研究,吸取其合理的部分,使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http://www.qufu.gov.cn/qfda/KongZi/SiXiang/2005-8-5/2005851011315594.htm

  孔子思想对后世之影响
  http://www.wlyz.net/cms/app/info/doc/index.php/25078

  [转]孟子学说之大要并论其学说对中国后世思想之影响 http://tieba.baidu.com/f?kz=11412801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