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货币超发为什么没有引起通货膨胀?
按照传统的货币理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就会造成通货膨胀,那么日本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什么没有推升通胀呢?中泰宏观指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超发的货币并没有流入商品领域。
如果比较日本居民工资以及物价走势可以发现,日本通胀虽然很低,但是工资涨幅更低,甚至远远跑输了通胀。由于1999年之后,日本陆续开始了包括零利率在内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货币宽松程度显著加码,以1999年作为基期考察日本居民名义工资以及物价走势,可以看到,1999到2019年的20年间,日本CPI大约上涨了2%,但居民名义工资收入反而减少了11.3%。
由此可见,日本普通居民并没有成为货币超发的受益者,而这些人才是商品消费的主力军。名义收入的持续低迷,是通胀长期维持在低位的主要原因。
虽然日本央行持续投放货币,但是有很大一部分货币趴在银行的准备金账上,并没有流出金融体系。日本法定准备金率很低,但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很高。比如2019年时,虽然央行要求的平均准备金率只有0.79%,但准备金余额达到了346.2万亿日元,总准备金率大约27.2%。这说明流动性虽然很充裕,但大量的货币停留在金融体系内,并没有流出去。而流出去的货币又有一部分被企业存了回来。在1990年危机之后,日本企业进行了长期的去杠杆,同时也在不断囤积现金。到2019年底时,日本企业留存收益达到了479万亿日元,占企业总资产的27.9%,而这部分货币又被企业存回了金融体系。日本的企业不但不借钱,还大量存钱。
还有一部分货币流向了日本的股票市场。日本2010年10月宽松加码,并开始购买股票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到新冠危机爆发前的2月,日经225指数累计上涨了145.2%,年平均涨幅达到了15.6%,同期日本经济增长平均增速仅为1%。虽然经济没有很明显的起色,但是并不妨碍股票市场的反弹,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货币更多地流向了股票市场。
日本货币持续宽松超发,几乎所有非常规货币政策都尝试过,但通货膨胀仍然长期低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超发的货币根本没有进入商品区域,虽然日本货币持续宽松政策,但有很大一部分货币在银行的准备金上,而流出去的货币一部分被企业私自存了来,还有一部分货币则流向了股票市场。
虽然日本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但是有很大一部分货币趴在银行的准备金账上,流出去的货币有一部分被企业存了回来,还有一部分货币则流向了日本的股票市场。2010年日本宽松加码后,虽然经济没有很明显的起色,但股票市场大幅上涨。
面对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衰退,全球普遍通过大规模货币宽松进行应对,如此大量的货币超发是否会造成通胀高企呢?作为参考,我们不妨仔细回顾一下日本的情况,因为日本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了持续的货币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