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何总在临死时才指出皇子继承皇位呢?
这个事情其实并不绝对,在中国历史上,一般是皇帝在位时就册立太子,清朝是秘密立储制度,在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设立密匣,匣内藏有皇帝写的立储御书,很少有临死指定皇位继承人的情况。
一、明立太子的储君制度
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都有正式册立的太子,太子作为储君,专门有自己的宫室,有自己的属官。老皇帝在位时,也会注意培养太子的执政能力,刻意要太子办理一些事情历练历练,如代表皇帝祭祀,慰问,巡视等,甚至在皇帝外出之时,还要临时监国,主持国务,只有这些事情办好了,皇帝百年之后才会放心、才会安心。
但皇位的诱惑力太大了,人一旦登上了皇位,就毫无退路,总是担心这个要篡位,那个要篡位,连太子也会受到怀疑,废太子甚至杀太子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而太子作为储君,他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啥时候能接班,虽然不能强抢老爹的位置,但太子一旦形成了利益集团则任何事情都会发生的。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
但大多数情况下,明立太子还是有助于皇位有序进行的,毕竟作为政治人物,继承人的问题是大问题,含糊不得。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还是吴王时,就立长子朱标为世子,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朱元璋刚登基当皇帝,就立朱标为皇太子,确立他为接班人。朱标也协助朱元璋办理很多事情,被称为历史上最有权力的太子。可惜朱标英年早逝,让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竟然越过儿子辈,立朱标的孩子为皇太孙,直接接班当皇帝,可见朱标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朱元璋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自己的四儿子也惦记着皇位,竟然会起兵夺位。
也有当了一辈子太子没有接上班的,比如康熙朝的太子胤礽,两次被立为太子,又两次被废,当了37年太子,仍然没有接上班。汉武帝时太子刘据,当了32年太子,最后被逼反叛,失败被杀。遇到超长待机的君主,比如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储君都七十多了,还没有继位。
还有见到太子年长,主动让位的。比如宋高宗赵构,由于自己失去了生育能力,无子嗣,从宗室中过继了一个孩子培养多年,到自己56岁时,自己主动当太上皇去了,皇帝也不做了。这个继位的皇帝就是宋孝宗,宋孝宗当了27年皇帝,见到太子要买染胡子的药时,也主动让位当太上皇了。
也有干掉太子,逼老爹禅位的,比如李世民。也有干掉皇帝,让老爹做几年皇位,自己先当太子的,比如唐玄宗李隆基。更有弑父继位的,南朝时宋文帝刘义隆就是被自己亲生杀掉,太子刘劭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弑父继位的皇帝,后面还有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等。
二、秘密立储制度
清朝前期,没有明确的立储制度,皇帝临死或者死后经过类似蒙古的忽里台大会讨论确定继承人,搞不好就伴随着血雨腥风的杀戮。清朝入关后,康熙皇帝立有太子,但仍造成九子夺嫡的局面,太子两立两废,康熙皇帝也因此身心疲惫。有感于此,清朝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之后的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均是采用这个制度确立的继承人,后期的同治、光绪都没有子嗣,这个制度无法执行。秘密立储能够避免太子骄傲,避免朝臣结党,避免骨肉相残,也能在诸皇子中形成充分竞争,利于优选接班人。
康熙皇帝谕旨:"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加审慎,此事虽不可举行,然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
三、遗命继位
没有子嗣或者来不及建储,老皇帝突然驾崩,没有办法才采用会在临死时候确定皇位继承人,当然即使有储君,老皇帝临死也会对新皇帝交代遗言,再次确定皇位继承人。
提前不定继承人,临死再指定接班人,被指定的接班人原来并没有作为继承人培养,毫无准备,突然就继承大位,是最不靠谱的立储方式。
如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年富力强染病且无嗣,临死时让朱由检继位,但崇祯皇帝朱由检却把大明江山给丢了。
北宋时宋哲宗无子,死后才确定端王赵佶继位,宋徽宗也把北宋给折腾毁了。
蒙古帝国无储君制度,老汗王死后经常陷入旷日持久的夺位战争,甚至能够直接毁了帝国,例如蒙古大汗蒙哥死后,二弟忽必烈和小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大战四年,最后忽必烈胜利,但蒙古帝国已经四分五裂了。
元世祖忽必烈
阿里不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