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时间中的“刻”,究竟是如何计量出来的?
我们经常在古装电视节目中看到犯人被“砍头”时,监斩官说:“午时三刻已到,行刑!”到底午时三刻是几点,一刻代表多久?关于古代时间的“刻”到底是如何计量的?根据历史记载,我国的刻最早是通过漏壶的方式来计量的。
一、漏壶计时法
古时候所说的一刻大约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十五分钟。一天十二小时,时辰以下为“刻度”,一个时辰分为八刻度,每刻度等于现在时间的十五分钟。但是古代各地的时间计算方法并不一致,有些地方把一年定为十二个月,每月定为五周,每周定为六天,每天定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四刻,每刻三盏茶,每盏茶有两柱香,每柱香五分,每分有六弹,每弹十秒。一瞬间只有现在的一秒。古人对香火的时间定义也有固定的标准,“一柱香”的时间相当于现在的五分钟,“一盏茶”的时间,约在现在的十分钟左右。
二、铜壶滴水
我国古代没有钟表,所以人们用“铜壶滴水”来计算时间长度,这种用来计时的铜壶叫做滴壶。这个漏壶在底部有一个洞。壶里竖立着一支有100个刻度的箭。壶里灌满水后,水珠一滴一滴地从洞里漏下来,一天下来,正好漏100度。清代时钟是从国外引进的,采用每天24小时计时的方式。用一天中漏掉的100刻度水计算箭上一个刻度代表的时间:60×24/100=14.4 (分),14.4分接近15分,因此,人们将一个刻度代表的时间定为15分。于是,“刻”成为时间的单位,即一刻钟等于十五分。
三、刻在我国历史的发展
古代的计时器也称“刻”,这一概念源于古代的计时器,源于古代的日晷和漏壶。在一个圆盘中,日晷被竖立起来,它利用太阳直射下的瞬间运动来计时,并以盘上刻痕作为时间标志,也就是所谓的“日晷”。原以漏壶计时,日日有百“刻”,故古人眼中的“刻”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刻钟在时间长短上有出入,直到清代将其改为一百刻为九十六刻,才完全等同于现在所说的十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