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法律规定结婚年龄吗,是多少岁?
古人在婚嫁年龄上是有法律条例规定的,自先秦到明清千年之间,男女普遍结婚的年龄有所区分,一般成年男子满二十周岁,女子满十五周岁便可嫁娶。
一、崇尚礼法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依旧遵循旧礼,认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当时各个诸侯国出于战争的需求将男女法定的结婚年龄稍稍往上提了一些。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曾经下令要求齐国男女的婚嫁年龄要比周礼中规定的至少要年轻十岁。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墨家、法家都曾提倡早婚,一来是因为在战乱时期的人们普遍寿命较短,同时也是为了向战场上输送大量的成年兵力,如此这般就可看出提倡早结婚的目的性了。
二、秦朝立法最早将婚嫁年龄做明确规定并写进法律中的是秦朝,在秦法中有明确的表示,男子身高六尺五寸后行弱冠礼,女子身高六尺二成年后方可嫁娶。这里的结婚与年龄道无直接关系,决定权在于身高。秦朝对于男女嫁娶是有立法的,官府需要受理男女二人方可登记结婚。
三、两汉后的早婚制度到了两汉之后,早婚现象就极为普遍了。首先是两汉的皇室早婚就很平常,国家立法要求女子年十五以上就可嫁人,若三十之前还未嫁,便要征收五倍的赋税。汉代的男子结婚年龄就要更早了。汉代的婚俗直接影响后面的历朝历代对于结婚的年龄规定。自汉代之后,普遍男子十五六,女子十三四便可结婚。
四、两宋晚婚新思潮宋朝时诸多朝代中对男女婚嫁年龄上较为开放的一个朝代。法定婚龄虽然延续了唐代的婚姻习俗,有法律条文规定男十五、女十三便可婚嫁。可宋朝中对此婚俗持反对意见的大臣极多,同时他们也身体力行地用晚婚来直接对这项制度进行抵制。历史数据统计,宋代男女的普遍结婚年龄在十七八岁,这在奉行早婚的封建社会中,实属是思想上的求新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