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地球的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一直不断地自西向东自转,与此同时又绕太阳公转。而地球公转的轨道又是一个椭圆的形状,太阳始终位于一个焦点上。地球在不断公转的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始终会保持66°34′的交角,即地球始终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因为地球公转的原因,致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四季更替。如下图所示:
在每年6月22日前后,地球就是位于B点.太阳会直射北回归线,也就是北纬23度26分,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与此同时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高,白昼最长,因此气候也炎热,是北半球最热的世界,称为北半球的夏季。与此相对南半球正处于寒冷的冬季。
此后因为地球继续在公转轨道上不停运行,太阳的直射点便会南移到了C点,太阳就会直射赤道,这一天南北半球受热相等,称之为秋分日。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得到的太阳热量都相等,昼夜平分。
地球继续不断运转,到D点,太阳便直射南回归线,也就是南纬23度26分,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热量为最少,且白昼时间最短,气候也相当寒冷,因此是北半球的冬季。与此相反,南半球刚好是夏季。
太阳直射点北返以后,在3月21日左右,太阳再次直接射向赤道,也就是A点,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春分日。这个时候是北半球的春季,也是南半球的秋季。
地球像这样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不停运转,从而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地球一直不断地自西向东自转,与此同时又绕太阳公转。而地球公转的轨道又是一个椭圆的形状,太阳始终位于一个焦点上。地球在不断公转的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始终会保持66°34′的交角,即地球始终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因为地球公转的原因,致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四季更替。如下图所示:
在每年6月22日前后,地球就是位于B点.太阳会直射北回归线,也就是北纬23度26分,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与此同时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高,白昼最长,因此气候也炎热,是北半球最热的世界,称为北半球的夏季。与此相对南半球正处于寒冷的冬季。
此后因为地球继续在公转轨道上不停运行,太阳的直射点便会南移到了C点,太阳就会直射赤道,这一天南北半球受热相等,称之为秋分日。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得到的太阳热量都相等,昼夜平分。
地球继续不断运转,到D点,太阳便直射南回归线,也就是南纬23度26分,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热量为最少,且白昼时间最短,气候也相当寒冷,因此是北半球的冬季。与此相反,南半球刚好是夏季。
太阳直射点北返以后,在3月21日左右,太阳再次直接射向赤道,也就是A点,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春分日。这个时候是北半球的春季,也是南半球的秋季。
地球像这样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不停运转,从而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展开全部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哪些
2020-02-10 16:44:30
文/张敏
地球公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都是从西向东。地球公转时因为太阳光线对地球的直射点位置不同,在地球上产生四季交替的现象。
1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1、根据太阳高度的差异,划分出五带:北寒、北温、热带、南温、南寒;
2、根据获得热量多少的时间差异,划分出四季:春、夏、秋、冬;
3、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4、天象位置的变化;生物生长规律现象;
5、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
2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2、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
2020-02-10 16:44:30
文/张敏
地球公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都是从西向东。地球公转时因为太阳光线对地球的直射点位置不同,在地球上产生四季交替的现象。
1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1、根据太阳高度的差异,划分出五带:北寒、北温、热带、南温、南寒;
2、根据获得热量多少的时间差异,划分出四季:春、夏、秋、冬;
3、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4、天象位置的变化;生物生长规律现象;
5、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
2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2、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按节气:
节气
太阳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春分 赤道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夏至 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秋分 赤道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冬至 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归纳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90°,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按纬度:
纬度地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北半球冬至日后逐渐增大,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
之间的地区 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南北回归线上 一年中有一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一年中同一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告诉随时间变化图:(北半球)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3、四季更替:
(1)从天文四季: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以24节气中的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1)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按节气:
节气
太阳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春分 赤道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夏至 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秋分 赤道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冬至 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归纳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90°,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按纬度:
纬度地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北半球冬至日后逐渐增大,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
之间的地区 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南北回归线上 一年中有一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一年中同一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告诉随时间变化图:(北半球)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3、四季更替:
(1)从天文四季: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以24节气中的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