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1 根据曲调,由声入境
吟诵区别于朗诵的主要之处就在于:吟诵是有曲调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第一步就应该明确吟诵的曲调。教师在教学时先要作吟诵示范,一句一句的地交给学生带基本调子的吟诵,直到学生能够独立吟出模仿的调子来。这样一来,先是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通过声音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入了古诗词的意境中去。
吟诵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现有传统吟诵、现代吟诵、自成曲调三种方式。
在学习吟诵的最初阶段,我们可以先模仿现有的吟诵曲调。在模仿的过程中,再渐渐感受其中的情感、发掘其中的规律:比如,回环往复——吟诵的曲调大都比较简单,每句都是同一个调,句句如此,回环往复;再比如,依字行腔——根据诗句中每个字的读音的高低起伏来拉长声腔,以此来形成简单的曲调。吟诵得多了,自然就会感受到其中的规律。
在学生基本掌握吟诵的曲调之后,应要引导学生通过声音走进作品的意境、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老师应带领学生一起展开想象,一边吟诵,一边引导学生去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去想象作者当年创作诗歌时的情景。音乐很容易左右人的情绪,当学生们用着或低回沉郁或高亢嘹亮的曲调吟诵时,作品所蕴含的感情会更深的镌刻在他们心中,让其感同身受。
2 字正腔圆,感受韵味
在小学阶段,要保证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还是要从基础抓起。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教学将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2.1 吟准音节,吐字清晰
小学阶段,对字词的掌握属于重点教学内容。在用吟诵教古诗时,教师以普通话吟诵为主,带领学生吟准字音,使学生通过吟诵,掌握整首诗的字词发音。
在吟准字音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汉字的音节是优美的,能够准确清晰饱满地读出来,展现腔调的圆润,给人以美的感受。
2.2 运用腔音,感受韵味
中国古典诗词,除了节奏鲜明之外,还要押韵。押韵不仅使古诗词读起来整齐、好听,还可以使古诗词充满风韵。古诗词的韵味体现在韵尾发音时可以引起鼻腔和胸腔的共鸣,让人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在吟诵时,通过对韵尾拖腔的处理,可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体会到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吟诵区别于朗诵的主要之处就在于:吟诵是有曲调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第一步就应该明确吟诵的曲调。教师在教学时先要作吟诵示范,一句一句的地交给学生带基本调子的吟诵,直到学生能够独立吟出模仿的调子来。这样一来,先是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通过声音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入了古诗词的意境中去。
吟诵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现有传统吟诵、现代吟诵、自成曲调三种方式。
在学习吟诵的最初阶段,我们可以先模仿现有的吟诵曲调。在模仿的过程中,再渐渐感受其中的情感、发掘其中的规律:比如,回环往复——吟诵的曲调大都比较简单,每句都是同一个调,句句如此,回环往复;再比如,依字行腔——根据诗句中每个字的读音的高低起伏来拉长声腔,以此来形成简单的曲调。吟诵得多了,自然就会感受到其中的规律。
在学生基本掌握吟诵的曲调之后,应要引导学生通过声音走进作品的意境、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老师应带领学生一起展开想象,一边吟诵,一边引导学生去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去想象作者当年创作诗歌时的情景。音乐很容易左右人的情绪,当学生们用着或低回沉郁或高亢嘹亮的曲调吟诵时,作品所蕴含的感情会更深的镌刻在他们心中,让其感同身受。
2 字正腔圆,感受韵味
在小学阶段,要保证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还是要从基础抓起。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教学将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2.1 吟准音节,吐字清晰
小学阶段,对字词的掌握属于重点教学内容。在用吟诵教古诗时,教师以普通话吟诵为主,带领学生吟准字音,使学生通过吟诵,掌握整首诗的字词发音。
在吟准字音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汉字的音节是优美的,能够准确清晰饱满地读出来,展现腔调的圆润,给人以美的感受。
2.2 运用腔音,感受韵味
中国古典诗词,除了节奏鲜明之外,还要押韵。押韵不仅使古诗词读起来整齐、好听,还可以使古诗词充满风韵。古诗词的韵味体现在韵尾发音时可以引起鼻腔和胸腔的共鸣,让人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在吟诵时,通过对韵尾拖腔的处理,可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体会到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展开全部
1 根据曲调,由声入境
吟诵区别于朗诵的主要之处就在于:吟诵是有曲调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第一步就应该明确吟诵的曲调。教师在教学时先要作吟诵示范,一句一句的地交给学生带基本调子的吟诵,直到学生能够独立吟出模仿的调子来。这样一来,先是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通过声音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入了古诗词的意境中去。
吟诵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现有传统吟诵、现代吟诵、自成曲调三种方式。
在学习吟诵的最初阶段,我们可以先模仿现有的吟诵曲调。在模仿的过程中,再渐渐感受其中的情感、发掘其中的规律:比如,回环往复——吟诵的曲调大都比较简单,每句都是同一个调,句句如此,回环往复;再比如,依字行腔——根据诗句中每个字的读音的高低起伏来拉长声腔,以此来形成简单的曲调。吟诵得多了,自然就会感受到其中的规律。
在学生基本掌握吟诵的曲调之后,应要引导学生通过声音走进作品的意境、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老师应带领学生一起展开想象,一边吟诵,一边引导学生去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去想象作者当年创作诗歌时的情景。音乐很容易左右人的情绪,当学生们用着或低回沉郁或高亢嘹亮的曲调吟诵时,作品所蕴含的感情会更深的镌刻在他们心中,让其感同身受。
2 字正腔圆,感受韵味
在小学阶段,要保证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还是要从基础抓起。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教学将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2.1 吟准音节,吐字清晰
小学阶段,对字词的掌握属于重点教学内容。在用吟诵教古诗时,教师以普通话吟诵为主,带领学生吟准字音,使学生通过吟诵,掌握整首诗的字词发音。
在吟准字音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汉字的音节是优美的,能够准确清晰饱满地读出来,展现腔调的圆润,给人以美的感受。
2.2 运用腔音,感受韵味
中国古典诗词,除了节奏鲜明之外,还要押韵。押韵不仅使古诗词读起来整齐、好听,还可以使古诗词充满风韵。古诗词的韵味体现在韵尾发音时可以引起鼻腔和胸腔的共鸣,让人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在吟诵时,通过对韵尾拖腔的处理,可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体会到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3 根据节奏,培养语感
在诗歌中,节奏能显示语言的顿挫。节奏的停顿、延长等能够表达不同的语义,语气的急剧、舒缓又能表达不同的感情。吟诵的“诵”字,本来就是指有节奏地读,可见在吟诵时必须掌握好节奏的规律。在吟诵时,把握住不同的节奏规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诗句的情感,也能逐渐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增强学生对诗句语言的感受力。
汉语的音节本身由于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不同,就有长短、高低、轻重、急徐等不同的节奏;其次,古典诗词作为体现汉语节奏美的典型,也会因语义的群集、情感的波动等产生不一样的停顿,凸显出抑扬顿挫的节奏。因此,在教学生吟诵时,主要需掌握每个字词音节的节奏和每一句诗句停顿的节奏。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为平声调,“上、去、入”为仄声调。现代汉语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小学阶段称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把古代汉语中的“入声”,归到了“去声”当中。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简言之,平声平缓而悠长,仄声猛烈而急促。这就是几位吟诵大家们所提出的“平长仄短”的规律。
·平仄与声调有关,与韵无关。现在是“平上去入”四声,秦汉时声调更多。
· 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
上声高呼猛力强。 字例:孔、水、语、上 →仄
去声分明哀远道, 字例:送、意、处、会 →仄
入声短促急疏藏。 字例:(没讲) →仄
4 通过吟诵,领悟诗意,体验情感
教育家叶圣陶曾对吟诵做出过以下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地体会亲切。自然达到熟练地境界。”当代著名语文教师陈琴也创建了“素读经典”教育法,指的是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的读书方法。以上例子均证明在进行古诗词吟诵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反复地吟诵。
学生通过反复地吟诵,可以不断地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不断地加深对整首诗的理解,逐渐的感悟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还可加深对作者创作情境的体会。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地吟诵,自然可以达到领悟诗意、体验情感的效果。其一,吟诵的曲调就是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其二,音节的顿挫、节奏的铿锵,又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动与变化;其三,腔音的运用,诗人在余音绕梁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品味诗人的感情。
所以,在古诗词教学的最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想象诗人创作时的情境,由此来领悟诗意,体验情感。
吟诵区别于朗诵的主要之处就在于:吟诵是有曲调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第一步就应该明确吟诵的曲调。教师在教学时先要作吟诵示范,一句一句的地交给学生带基本调子的吟诵,直到学生能够独立吟出模仿的调子来。这样一来,先是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通过声音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入了古诗词的意境中去。
吟诵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现有传统吟诵、现代吟诵、自成曲调三种方式。
在学习吟诵的最初阶段,我们可以先模仿现有的吟诵曲调。在模仿的过程中,再渐渐感受其中的情感、发掘其中的规律:比如,回环往复——吟诵的曲调大都比较简单,每句都是同一个调,句句如此,回环往复;再比如,依字行腔——根据诗句中每个字的读音的高低起伏来拉长声腔,以此来形成简单的曲调。吟诵得多了,自然就会感受到其中的规律。
在学生基本掌握吟诵的曲调之后,应要引导学生通过声音走进作品的意境、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老师应带领学生一起展开想象,一边吟诵,一边引导学生去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去想象作者当年创作诗歌时的情景。音乐很容易左右人的情绪,当学生们用着或低回沉郁或高亢嘹亮的曲调吟诵时,作品所蕴含的感情会更深的镌刻在他们心中,让其感同身受。
2 字正腔圆,感受韵味
在小学阶段,要保证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还是要从基础抓起。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教学将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2.1 吟准音节,吐字清晰
小学阶段,对字词的掌握属于重点教学内容。在用吟诵教古诗时,教师以普通话吟诵为主,带领学生吟准字音,使学生通过吟诵,掌握整首诗的字词发音。
在吟准字音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汉字的音节是优美的,能够准确清晰饱满地读出来,展现腔调的圆润,给人以美的感受。
2.2 运用腔音,感受韵味
中国古典诗词,除了节奏鲜明之外,还要押韵。押韵不仅使古诗词读起来整齐、好听,还可以使古诗词充满风韵。古诗词的韵味体现在韵尾发音时可以引起鼻腔和胸腔的共鸣,让人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在吟诵时,通过对韵尾拖腔的处理,可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体会到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3 根据节奏,培养语感
在诗歌中,节奏能显示语言的顿挫。节奏的停顿、延长等能够表达不同的语义,语气的急剧、舒缓又能表达不同的感情。吟诵的“诵”字,本来就是指有节奏地读,可见在吟诵时必须掌握好节奏的规律。在吟诵时,把握住不同的节奏规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诗句的情感,也能逐渐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增强学生对诗句语言的感受力。
汉语的音节本身由于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不同,就有长短、高低、轻重、急徐等不同的节奏;其次,古典诗词作为体现汉语节奏美的典型,也会因语义的群集、情感的波动等产生不一样的停顿,凸显出抑扬顿挫的节奏。因此,在教学生吟诵时,主要需掌握每个字词音节的节奏和每一句诗句停顿的节奏。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为平声调,“上、去、入”为仄声调。现代汉语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小学阶段称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把古代汉语中的“入声”,归到了“去声”当中。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简言之,平声平缓而悠长,仄声猛烈而急促。这就是几位吟诵大家们所提出的“平长仄短”的规律。
·平仄与声调有关,与韵无关。现在是“平上去入”四声,秦汉时声调更多。
· 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
上声高呼猛力强。 字例:孔、水、语、上 →仄
去声分明哀远道, 字例:送、意、处、会 →仄
入声短促急疏藏。 字例:(没讲) →仄
4 通过吟诵,领悟诗意,体验情感
教育家叶圣陶曾对吟诵做出过以下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地体会亲切。自然达到熟练地境界。”当代著名语文教师陈琴也创建了“素读经典”教育法,指的是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的读书方法。以上例子均证明在进行古诗词吟诵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反复地吟诵。
学生通过反复地吟诵,可以不断地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不断地加深对整首诗的理解,逐渐的感悟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还可加深对作者创作情境的体会。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地吟诵,自然可以达到领悟诗意、体验情感的效果。其一,吟诵的曲调就是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其二,音节的顿挫、节奏的铿锵,又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动与变化;其三,腔音的运用,诗人在余音绕梁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品味诗人的感情。
所以,在古诗词教学的最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想象诗人创作时的情境,由此来领悟诗意,体验情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小学生古诗词吟诵的教学方法
吟诵是诗乐传统的核心,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古诗词的吟诵作为我国古代诗词艺术,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的,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本文将从曲调、腔韵、节奏、语感、体会诗歌情感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小学生古诗词吟诵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对口头言语中语音的细微差别逐渐掌握,并开始进入书面言语发展时期。小学生的词汇增加很快,对词义的理解越来越精确,语法运用逐步趋于合理、完善,言语表达更加连贯、生动和多样化。因此,根据小学生的语言特点和文化水平,加强古诗词的吟诵的教学方法研究极为重要。
1 根据曲调,由声入境
吟诵区别于朗诵的主要之处就在于:吟诵是有曲调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第一步就应该明确吟诵的曲调。教师在教学时先要作吟诵示范,一句一句的地交给学生带基本调子的吟诵,直到学生能够独立吟出模仿的调子来。这样一来,先是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通过声音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入了古诗词的意境中去。
吟诵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现有传统吟诵、现代吟诵、自成曲调三种方式
在学习吟诵的最初阶段,我们可以先模仿现有的吟诵曲调。在模仿的过程中,再渐渐感受其中的情感、发掘其中的规律:比如,回环往复——吟诵的曲调大都比较简单,每句都是同一个调,句句如此,回环往复;再比如,依字行腔——根据诗句中每个字的读音的高低起伏来拉长声腔,以此来形成简单的曲调。吟诵得多了,自然就会感受到其中的规律。
在学生基本掌握吟诵的曲调之后,应要引导学生通过声音走进作品的意境、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老师应带领学生一起展开想象,一边吟诵,一边引导学生去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去想象作者当年创作诗歌时的情景。音乐很容易左右人的情绪,当学生们用着或低回沉郁或高亢嘹亮的曲调吟诵时,作品所蕴含的感情会更深的镌刻在他们心中,让其感同身受。
2 字正腔圆,感受韵味
在小学阶段,要保证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还是要从基础抓起。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教学将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2.1 吟准音节,吐字清晰
小学阶段,对字词的掌握属于重点教学内容。在用吟诵教古诗时,教师以普通话吟诵为主,带领学生吟准字音,使学生通过吟诵,掌握整首诗的字词发音。
在吟准字音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汉字的音节是优美的,能够准确清晰饱满地读出来,展现腔调的圆润,给人以美的感受。
2.2 运用腔音,感受韵味
中国古典诗词,除了节奏鲜明之外,还要押韵。押韵不仅使古诗词读起来整齐、好听,还可以使古诗词充满风韵。古诗词的韵味体现在韵尾发音时可以引起鼻腔和胸腔的共鸣,让人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在吟诵时,通过对韵尾拖腔的处理,可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体会到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3 根据节奏,培养语感
在诗歌中,节奏能显示语言的顿挫。节奏的停顿、延长等能够表达不同的语义,语气的急剧、舒缓又能表达不同的感情。吟诵的“诵”字,本来就是指有节奏地读,可见在吟诵时必须掌握好节奏的规律。在吟诵时,把握住不同的节奏规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诗句的情感,也能逐渐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增强学生对诗句语言的感受力。
汉语的音节本身由于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不同,就有长短、高低、轻重、急徐等不同的节奏;其次,古典诗词作为体现汉语节奏美的典型,也会因语义的群集、情感的波动等产生不一样的停顿,凸显出抑扬顿挫的节奏。因此,在教学生吟诵时,主要需掌握每个字词音节的节奏和每一句诗句停顿的节奏。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为平声调,“上、去、入”为仄声调。现代汉语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小学阶段称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把古代汉语中的“入声”,归到了“去声”当中。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简言之,平声平缓而悠长,仄声猛烈而急促。这就是几位吟诵大家们所提出的“平长仄短”的规律。
·平仄与声调有关,与韵无关。现在是“平上去入”四声,秦汉时声调更多。
· 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
上声高呼猛力强。 字例:孔、水、语、上 →仄
去声分明哀远道, 字例:送、意、处、会 →仄
入声短促急疏藏。 字例:(没讲) →仄
4 通过吟诵,领悟诗意,体验情感
教育家叶圣陶曾对吟诵做出过以下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地体会亲切。自然达到熟练地境界。”当代著名语文教师陈琴也创建了“素读经典”教育法,指的是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的读书方法。以上例子均证明在进行古诗词吟诵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反复地吟诵。
学生通过反复地吟诵,可以不断地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不断地加深对整首诗的理解,逐渐的感悟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还可加深对作者创作情境的体会。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地吟诵,自然可以达到领悟诗意、体验情感的效果。其一,吟诵的曲调就是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其二,音节的顿挫、节奏的铿锵,又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动与变化;其三,腔音的运用,诗人在余音绕梁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品味诗人的感情。
所以,在古诗词教学的最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想象诗人创作时的情境,由此来领悟诗意,体验情感。
吟诵是诗乐传统的核心,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古诗词的吟诵作为我国古代诗词艺术,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的,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本文将从曲调、腔韵、节奏、语感、体会诗歌情感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小学生古诗词吟诵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对口头言语中语音的细微差别逐渐掌握,并开始进入书面言语发展时期。小学生的词汇增加很快,对词义的理解越来越精确,语法运用逐步趋于合理、完善,言语表达更加连贯、生动和多样化。因此,根据小学生的语言特点和文化水平,加强古诗词的吟诵的教学方法研究极为重要。
1 根据曲调,由声入境
吟诵区别于朗诵的主要之处就在于:吟诵是有曲调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第一步就应该明确吟诵的曲调。教师在教学时先要作吟诵示范,一句一句的地交给学生带基本调子的吟诵,直到学生能够独立吟出模仿的调子来。这样一来,先是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通过声音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入了古诗词的意境中去。
吟诵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现有传统吟诵、现代吟诵、自成曲调三种方式
在学习吟诵的最初阶段,我们可以先模仿现有的吟诵曲调。在模仿的过程中,再渐渐感受其中的情感、发掘其中的规律:比如,回环往复——吟诵的曲调大都比较简单,每句都是同一个调,句句如此,回环往复;再比如,依字行腔——根据诗句中每个字的读音的高低起伏来拉长声腔,以此来形成简单的曲调。吟诵得多了,自然就会感受到其中的规律。
在学生基本掌握吟诵的曲调之后,应要引导学生通过声音走进作品的意境、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老师应带领学生一起展开想象,一边吟诵,一边引导学生去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去想象作者当年创作诗歌时的情景。音乐很容易左右人的情绪,当学生们用着或低回沉郁或高亢嘹亮的曲调吟诵时,作品所蕴含的感情会更深的镌刻在他们心中,让其感同身受。
2 字正腔圆,感受韵味
在小学阶段,要保证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还是要从基础抓起。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教学将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2.1 吟准音节,吐字清晰
小学阶段,对字词的掌握属于重点教学内容。在用吟诵教古诗时,教师以普通话吟诵为主,带领学生吟准字音,使学生通过吟诵,掌握整首诗的字词发音。
在吟准字音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汉字的音节是优美的,能够准确清晰饱满地读出来,展现腔调的圆润,给人以美的感受。
2.2 运用腔音,感受韵味
中国古典诗词,除了节奏鲜明之外,还要押韵。押韵不仅使古诗词读起来整齐、好听,还可以使古诗词充满风韵。古诗词的韵味体现在韵尾发音时可以引起鼻腔和胸腔的共鸣,让人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在吟诵时,通过对韵尾拖腔的处理,可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体会到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3 根据节奏,培养语感
在诗歌中,节奏能显示语言的顿挫。节奏的停顿、延长等能够表达不同的语义,语气的急剧、舒缓又能表达不同的感情。吟诵的“诵”字,本来就是指有节奏地读,可见在吟诵时必须掌握好节奏的规律。在吟诵时,把握住不同的节奏规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诗句的情感,也能逐渐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增强学生对诗句语言的感受力。
汉语的音节本身由于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不同,就有长短、高低、轻重、急徐等不同的节奏;其次,古典诗词作为体现汉语节奏美的典型,也会因语义的群集、情感的波动等产生不一样的停顿,凸显出抑扬顿挫的节奏。因此,在教学生吟诵时,主要需掌握每个字词音节的节奏和每一句诗句停顿的节奏。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为平声调,“上、去、入”为仄声调。现代汉语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小学阶段称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把古代汉语中的“入声”,归到了“去声”当中。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简言之,平声平缓而悠长,仄声猛烈而急促。这就是几位吟诵大家们所提出的“平长仄短”的规律。
·平仄与声调有关,与韵无关。现在是“平上去入”四声,秦汉时声调更多。
· 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
上声高呼猛力强。 字例:孔、水、语、上 →仄
去声分明哀远道, 字例:送、意、处、会 →仄
入声短促急疏藏。 字例:(没讲) →仄
4 通过吟诵,领悟诗意,体验情感
教育家叶圣陶曾对吟诵做出过以下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地体会亲切。自然达到熟练地境界。”当代著名语文教师陈琴也创建了“素读经典”教育法,指的是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的读书方法。以上例子均证明在进行古诗词吟诵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反复地吟诵。
学生通过反复地吟诵,可以不断地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不断地加深对整首诗的理解,逐渐的感悟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还可加深对作者创作情境的体会。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地吟诵,自然可以达到领悟诗意、体验情感的效果。其一,吟诵的曲调就是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其二,音节的顿挫、节奏的铿锵,又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动与变化;其三,腔音的运用,诗人在余音绕梁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品味诗人的感情。
所以,在古诗词教学的最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想象诗人创作时的情境,由此来领悟诗意,体验情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当今东南一带吟诵所采用的调都是唐治的唐调。
·吟诵体现了读者与古诗之间的平等关系(有别于以前的批判、分析),容易获得“同情之了解(陈寅恪语)”
·吟诵基于中文的音乐性:声韵和声调。
·郭绍虞著有《中国语调中的声音美》。
·律诗成熟于唐代,因此吟诵应该用隋唐音。故现在只能用“拟音”( 参照标准为方言),不能用普通话(普通话源自元代)。
·《广韵》反应了唐宋的实际语音状况。分为206部。各部字数多少不一。后人为了写诗方便,整理成为只有106部的《平水诗韵》。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106部的某些部中字是可以与其他部中的字通用。
·平仄与声调有关,与韵无关。现在是“平上去入”四声,秦汉时声调更多。
· 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
上声高呼猛力强。 字例:孔、水、语、上 →仄
去声分明哀远道, 字例:送、意、处、会 →仄
入声短促急疏藏。 字例:(没讲) →仄
·吟诵体现了读者与古诗之间的平等关系(有别于以前的批判、分析),容易获得“同情之了解(陈寅恪语)”
·吟诵基于中文的音乐性:声韵和声调。
·郭绍虞著有《中国语调中的声音美》。
·律诗成熟于唐代,因此吟诵应该用隋唐音。故现在只能用“拟音”( 参照标准为方言),不能用普通话(普通话源自元代)。
·《广韵》反应了唐宋的实际语音状况。分为206部。各部字数多少不一。后人为了写诗方便,整理成为只有106部的《平水诗韵》。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106部的某些部中字是可以与其他部中的字通用。
·平仄与声调有关,与韵无关。现在是“平上去入”四声,秦汉时声调更多。
· 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
上声高呼猛力强。 字例:孔、水、语、上 →仄
去声分明哀远道, 字例:送、意、处、会 →仄
入声短促急疏藏。 字例:(没讲) →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