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鱼还没出水就自爆,但我们吃的带鱼为什么是完整的?
新鲜带鱼磷光闪闪,售卖带鱼却多是死的腌起来的带点臭味,带鱼“自爆”并不是爆炸,而是体内空腔膨胀、血液气体释放,导致较为广泛的组织受损,但外观依然完整。
深海鱼和浅层水域的鱼类有不同的生理构造。水体的压力没下降10米增加一个大气压,而带鱼生活于水下60-100米,算下来只有6-10个大气压,为了适应较强的压力,带鱼进化出了扁平的身躯,体内的空腔比较少,只有一个细长的鱼泡,可以协助带鱼的下潜和上浮,带鱼可以控制鱼泡的大小使其受到更大或者更小的浮力。其它的体腔都被体液和食物残渣等填充。
带鱼体内唯一的空腔是鱼泡,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但生活在较深海洋中的生物,鱼泡进化的韧性更强,可以在肌肉等的挤压下改变体积。在海水的压力环境中,鱼泡中呈一定压缩状态的鱼泡能较好地保持体积,但一旦来到海面上,差了6-10个大气压对于带鱼却是致命的,鱼泡压力内外压力失衡膨胀,压迫带鱼体内组织使正常的生理功能无法完成。
另一个危害则是血液中的气体。在生物适应的压力环境下,生物血液中是没有气体的,氧气等物质一部分和血红蛋白等结合,一部分溶解在血液的液体中,被输送到全身组织,但气体的溶解能力和压力、温度等密切相关,压力越大越不利于气体的逃逸、越利于气体密度的增加,因此气体的溶解性一般也增加,在快速的失压过程中,血液中的溶解的气体更快地释放。
血细胞结合的气体分子也更快地解离,结果是血液中产生了一些气泡,对于“真空”的血液循环系统,气体可能导致两端血液压力等方面差异,使血管中形成气体栓塞,导致血流不畅组织坏死,全身范围内的损伤结果就是死亡。人类称这种现象为“减压症”,一般超过30米的潜水活动,人在上浮的过程中都需要分阶段,慢慢地适应变化的压力环境,直到浮到水面上。
带鱼被捕,一般会迅速地从百十米深的海水中被带到海面上,体内的鱼泡空腔会膨胀、血液中溶解的氧气等气体物质会释放,前者导致内脏血管压力的增加,后者直接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死亡,结果都是导致带鱼的循环、呼吸等方面的障碍而死亡,而带鱼的身体并不会因为这些改变爆炸,依然能保持较高的完整性,但处理运输售卖带鱼却需要冷冻、腌渍等方式处理,不管是味道还是外观上,都不如鲜活的带鱼那么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