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1.课文简说。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作者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③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2)对词语的理解。
①“有的人”: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②活: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③死: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④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
⑤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二、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三、教学建议
1.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还可以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包括视听材料,加以补充,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首诗。
2.诗中部分字词含义深刻,如,“活、死、不朽、摔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诗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其中的含义。教师宜用更多时间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捕捉言外之意,要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3.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要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可以考虑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一是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的对比;二是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的对比朗读;三是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朗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4.在理解整首诗的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这首诗意蕴深刻,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四、教学案例
研读品悟 升华情感
生:老师,我们要读的是诗歌的第一小节。
(生朗读。)
师:你们的朗读想告诉别人什么呢?
生:前后的两个“有的人”所指的对象是不一样的,第一个“有的人”是指反动派,第二个“有的人”是指像鲁迅那样的为人民的人。
生:对反动派,人民觉得他虽生犹死。对于为人民的人,人民觉得他虽死犹生。
师:你认为两个“活”字的含义一样吗?
生:也是不一样的。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永存。
生:老师,我发现“死”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告诉我们反动派在人民心目中其实已经死亡,后者是告诉我们鲁迅和像鲁迅一样的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生:第二个“死”是告诉我们,为人民服务的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师:同学们可以再读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一自然段,结合你对鲁迅的认识,你觉得诗歌还告诉你什么?
生:我觉得人民之所以不能忘记鲁迅,是因为鲁迅一直在帮助着别人,帮助着穷困的老百姓。
生:我觉得人民之所以不能忘记鲁迅,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来悼念他,是因为鲁迅先生一直甘愿为人民做牛马。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师: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读出诗歌的韵味,读出诗歌的内涵,读出我们对鲁迅的怀念。
生:老师,我还发现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发现了二、五小节存在着的内在联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觉得要读出什么?
生:我认为要读出人民的铿锵有力。
生:我认为要突出人民的爱和人民的恨,读出爱之深、恨之切。
师:说的真好,对于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是无比的痛恨,对于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则是无比崇敬和热爱。让我们通过对比朗读来体会人民的情感。
(学生读课文,二、五小节对比朗读。)
师:让我们再想想,二、五小节的几句话还有怎样的联系?
生:第五节的第一句是回答第二节的第一句,第五节的第二句是回答第二节的第二句的。
师:那就让我们再次来告诉所有的人,告诉他们人民对待敌人和朋友的态度。
(再次对比朗读,两节诗歌一句一句的对比读。)
师:同学们,人民的情感是真实的、真诚的,就让我们通过真情的流露来怀念那些为人民做牛马、为人民服务的人吧。(师生对比朗读二~七小节诗歌)
五、相关链接
臧克家 (1905—2004)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署名少全。他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他除了有意识地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其中《有的人》《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多次被选入语文课本。《有的人》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臧克家同志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2002年10月,他被世界诗人大会和世界艺术文化学院授予荣誉人文学博士;同年12月,获第七届今世缘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写作背景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作者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③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2)对词语的理解。
①“有的人”: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②活: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③死: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④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
⑤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二、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三、教学建议
1.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还可以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包括视听材料,加以补充,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首诗。
2.诗中部分字词含义深刻,如,“活、死、不朽、摔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诗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其中的含义。教师宜用更多时间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捕捉言外之意,要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3.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要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可以考虑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一是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的对比;二是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的对比朗读;三是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朗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4.在理解整首诗的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这首诗意蕴深刻,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四、教学案例
研读品悟 升华情感
生:老师,我们要读的是诗歌的第一小节。
(生朗读。)
师:你们的朗读想告诉别人什么呢?
生:前后的两个“有的人”所指的对象是不一样的,第一个“有的人”是指反动派,第二个“有的人”是指像鲁迅那样的为人民的人。
生:对反动派,人民觉得他虽生犹死。对于为人民的人,人民觉得他虽死犹生。
师:你认为两个“活”字的含义一样吗?
生:也是不一样的。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永存。
生:老师,我发现“死”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告诉我们反动派在人民心目中其实已经死亡,后者是告诉我们鲁迅和像鲁迅一样的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生:第二个“死”是告诉我们,为人民服务的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师:同学们可以再读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一自然段,结合你对鲁迅的认识,你觉得诗歌还告诉你什么?
生:我觉得人民之所以不能忘记鲁迅,是因为鲁迅一直在帮助着别人,帮助着穷困的老百姓。
生:我觉得人民之所以不能忘记鲁迅,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来悼念他,是因为鲁迅先生一直甘愿为人民做牛马。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师: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读出诗歌的韵味,读出诗歌的内涵,读出我们对鲁迅的怀念。
生:老师,我还发现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发现了二、五小节存在着的内在联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觉得要读出什么?
生:我认为要读出人民的铿锵有力。
生:我认为要突出人民的爱和人民的恨,读出爱之深、恨之切。
师:说的真好,对于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是无比的痛恨,对于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则是无比崇敬和热爱。让我们通过对比朗读来体会人民的情感。
(学生读课文,二、五小节对比朗读。)
师:让我们再想想,二、五小节的几句话还有怎样的联系?
生:第五节的第一句是回答第二节的第一句,第五节的第二句是回答第二节的第二句的。
师:那就让我们再次来告诉所有的人,告诉他们人民对待敌人和朋友的态度。
(再次对比朗读,两节诗歌一句一句的对比读。)
师:同学们,人民的情感是真实的、真诚的,就让我们通过真情的流露来怀念那些为人民做牛马、为人民服务的人吧。(师生对比朗读二~七小节诗歌)
五、相关链接
臧克家 (1905—2004)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署名少全。他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他除了有意识地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其中《有的人》《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多次被选入语文课本。《有的人》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臧克家同志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2002年10月,他被世界诗人大会和世界艺术文化学院授予荣誉人文学博士;同年12月,获第七届今世缘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写作背景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