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Beatles

想我推荐一些他们的歌曲... 想我推荐一些他们的歌曲 展开
 我来答
寒雪美美
2006-05-22 · TA获得超过4.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745
采纳率:27%
帮助的人:3084万
展开全部
The Beatles,本世纪最知名的英国流行乐队,1956年成立於利物浦,成员包括John Lennon (1940-1980),节奏吉他、键盘乐及主唱;Paul McCartney (1942- ),低音吉他、键盘乐及主唱;以及George Harrison (1943-2001),主吉他、西达琴、钢琴及和音。1962年,Ringo Starr〔原名 Richard Starkey,1940~ )加入,负责鼓及和音。1970年,乐队解散,四人分道扬镳。
在1956到1962间,他们吸收美国流行音乐的要素(譬如蓝调,节奏蓝调,摇滚,以及恰克贝瑞 Chuck Berry,猫王 Elvis Presley 及比尔哈利 Bill Haley 等人的音乐),发展成一种跳舞音乐型态的风格。他们早期的作品往往是John Lennon写词,Paul McCartney谱曲,辅以George Harrison创新的主吉他配乐。1962年首先灌制了 Love Me Do 及 P.S I Love You;从第二张唱片 Please Please Me (1963)起,开始了他们一系列迭获赞美、热爱的唱片录制,一直到1970,可称是同时代最受欢迎的乐队。
1963年初英国本土的旅行演唱使The Beatles乐队陡然窜红,该年十月,他们的声誉到达空前的高度,世界各地激起了Beatlemania的现象,青少年一见到他们便尖叫、哭泣,而且变得歇斯底里。在纽约的一场演出,听众有五万五千人;在澳洲,有三十万以上的人群集欧洲南部的阿得雷城,只为一睹他们到达的风采。在表演事业的前半阶段,The Bealtles主要仍是一支巡回演唱的乐队。1966年8月,他们在旧金山做了他们最后一场舞台演出,此后即退居录音室。

The Beatles乐队的快速走红以及他们对国际流行音乐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即使在他们解散之后,他们的唱片仍不断再发行,他们的歌曲和风格仍盛行不衰。(P.S. 1965年,他们获颁“大英帝国勋章”)。

第一时期

The Beatles的早期风格可以 She Loves You (1963)一曲为代表;双拍子,几乎催眠的节拍,五声音阶的旋律,32小节的歌曲形式,主音-中音(第三度音)的音关系;歌词则率皆与青春期的恋爱有关,带着仪典般“Yeah、Yeah、Yeah”的反覆叫喊。Can't Buy Me Love (1963)融合了12小节蓝调曲式和动感十足的摇滚节奏;Do You Want To Know A Secret (1963)一曲则驱使了衍自蓝调的半音过渡和声及技巧。

在他们的影片A Hard Day's Night (1964)及Help! (1965)中,The Beatles自由地跳脱舞曲乐队的曲目,创作出像 Yesterday 这类精致、抒情的民歌。这首歌或许是六十年代最受欢迎的歌曲,一如The Beatles先前的作品,具有蓝调所特有的精妙,其中一段仍采五声音阶,但节拍已不像以前那麽样强烈,典型的摇滚乐合奏也被弦乐四重奏所取代。

第二时期

从1965年灌制的专辑 Rubber Soul 里,可看出乐团成员歧异日大的创作路线。John Lennon 的歌词包含更多强力的意象(例如 Run For Your Life),充满文字游戏,反语,嘲讽,悲观色彩,甚至怪诞的风格,配上浓烈、强敲重击的音乐。相对地,Paul McCartney乐观的抒情风格产生了更清澄、流畅而宽阔的歌曲,和声、音色、节奏巧妙地融合一体(例如 I'm Looking Through You)。George Harrison在 Thank For Yourself 及 If I Needed SomeOne 中,使用了催眠般重复再现的主题。

1966年的专辑 Revolver 从许多角度来看都可称得上是 The Beatles 风格的分水岭,青春浪漫的情歌减少,而普遍性的主题增加:童歌,政治嘲讽,显明的乐观主义及残酷的悲观主义。Paul McCartney 那首美得令人忘怀的 Eleanor Rigby 涉及悲悯与孤寂(这两个主题在The Beatles晚期作品中一再出现);此首歌以简朴的民谣风写成,有着多里安调式及弦乐四重奏的伴奏。

摇滚乐后来的许多发展则可追溯到John Lennon的 Tomorrow Never Knows - 鼓及低音吉他表现出强烈的节奏,印度长颈琴檀布拉(tambura)的持续音给超现实的歌词,录音带拼贴画般的音效以及电子转调,提供了静态的背景。

惊世之作

在六十年代中,The Beatles乐队开始实验性地将东方宗教及迷幻药融入作品中,以期扩展作品的风貌。这些经验,加上录音媒体的创意运用以及自 Revolver 起即开始发展的音乐方向,终使他们创作出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1967)这张专辑。这或许是他们最具创意也最具影响力的一张专辑。这也是摇滚史上第一张成功的“概念唱片”--从歌曲的安排、录制,到唱片封套的设计,都经过统一而有创意的规划。

在录音工程师乔治马丁(George Martin)--“第五个beatles”--的指导下,他们发展出新的技巧:先有一音乐意念,将之录下,复在录音带上添加或删减材料;作曲完全成了录音室中听觉和电子重组的过程。The Beatles在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中探究了各种不同的风格:蓝调、爵士,电子音乐,印度音乐,以及大型管弦乐的音响效果(在 A Day In The Life 一曲中)。

他们的歌词更富幻想、更加放纵,拍子更为多样(George Harrison的 Within You,Without You 具有印度 Tabla 鼓般的音型)。整张唱片被规划成一场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的演奏会(连观众的吵杂声及舞台上的戏谑声都录进去),并且在歌词内容上(如唱片标题所示)朝孤寂与疏离的主题发展,因之具有相当的统一性。整个作品的张力从头到尾一直持续着,在最后,在渐强的管弦乐高潮中得到宣泄。

The Beatles 在电视影片 Magical Mystery Tour(1968)中,身兼编剧、制片、导演及演员数职。这部片子虽然被认为是失败之作,却包含了一些他们最好的音乐:Paul McCartney 的 Fool On The Hill 以精妙细微的方式处理崇高的题材;John Lennon的 I Am The Walrus 显示出他对残苛的现实,特别是人类认同感沦失的关怀。

第三时期

多样的实验是The Beatles第二阶段作品的特色,但他们的第三阶段却是不带恶意的模拟嘲讽,归真返朴地回归到他们的根源。The Beatles (或称 White Album,1968)这张唱片收了包括对乡村音乐、杂耍戏院歌曲、沙滩男孩合唱团(The Beach Boys),史托克豪森(Stockhausen)、滥情民歌以及他们自己歌曲的嘲弄的模仿。这些模仿绝无贬斥的意味,也不致流於冗长乏味或喧宾夺主,因为大部分的歌曲既属模仿之作,也是原创的作品。

Abbey Road (1969)是他们在一起灌制的最后一张唱片(虽然不是他们最后发行的唱片),第一面是各种风格及音乐特性的大杂烩,收入了该乐队每一成员的创作。这些歌曲各异其趣,充分显示出每个成员最显着的个人特质。第二面在形式上十分具有独创性,是连贯、相关的联篇作品(分成三部份),歌曲都很短,主要因为曲子前后的呼应而动人。 在 Let It Be (1970)这张唱片里,The Beatles又回到摇滚。I've Got A Feeling 这首歌具有他们早期粗犷的摇滚风格,而且带有一些蓝调的味道。One After 909 是John Lennon十七岁所写歌曲的修订版。Get Back 渴望回到基本质素:简单的歌曲形式、舞蹈节奏及歌词。Paul McCartney 写的保守、甜美的 Let It Be 一曲平衡了此种创作态度。

单飞后的个人发展虽然在六十年代,他们是最成功、最独创(可能也是最具影响力且最具才干)的流行音乐演唱者,但因为经济、艺术以及个人的理由,他们於1970年初解散。每一成员都曾自由地建立自己的乐风。早在1964年,John Lennon 和 Paul McCartney 就已开始发展各自的风格。从 Let It Be 这张唱片,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他们的风格已无法相容。在这张唱片里,The Beatles并未携手共探新的艺术理念。

解散后,他们仍继续个人的创作和演出。John Lennon在1970年之后成为一名活跃的音乐家和政治行动者(1969年他出了一本书In His Own Write)。他和妻子Yoko Ono、塑胶小野乐队以及另一些人,合作出了一些以黑人节奏及蓝调为本的唱片(如一九七五年的 Rock'n Roll)。

Paul McCartney 最初沉寂了一阵子,后来出了一张个人专辑,并且组了 Wings 乐队 。Wings 乐队所演唱的歌曲皆明朗乐观,幸好 Paul McCartney 那教人百听不厌的旋律使这些歌曲听来不至於滥情。

George Harrison 早 All Things Must Pass (1970)中表现出罕见的才华;他的音乐比 John Lennon 和 Paul McCartney 更宽广,大量使用复奏,音乐肌里变化微妙,显示出印度音乐的影响。一如 John Lennon 和 Paul McCartney,George Harrison也常公开演出。

Ringo Starr (他在七十年代仍与 George Harrison 继续合作),尤其明显地,转变了自己的Beatles形象:他参加好几部电影的演出,以独唱者的姿态继续演唱,并且在唱片(如1974年的 Ringo)中,表现出对乡村音乐的偏爱。
百度网友ec3637f72
2006-05-24 · TA获得超过425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3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披头士乐队
The Beatles 披头士乐队又译甲壳虫乐队

50年代末,在节奏与布鲁斯的影响下,一种新的音乐风格--摇滚乐诞生了。这时英国利物浦的几个十多岁的少年由于共同的对音乐的爱好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他们不平凡的历程。

这个乐队几经变迁,最后由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林戈斯塔尔组成。以列侬和麦卡特尼为主要组织者和创作者。他们以摇滚为主,又融合了民谣和其它的音乐形式,而且他们在摇滚的表达方式上有许多独特的创新,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和创新,才使他们被全世界的听众普遍喜爱。

他们成名于60年代初,在70年代初解散,但他们的影响依然存在,他们创作的许多经典歌曲,比如Yesterday, Hey Jude, Let It Be等等,至今仍为人们广为传颂。

对于一个Beatles歌迷来说,手头银子多的时候才可以考虑买这么一张唱片权作纪念,因为它收录的曲子想必在你的专辑收藏和其他精选辑里已经出现过n次了。但是对于一个刚开始了解欧美流行音乐历史的人来说,这张唱片无疑是最佳入门课程。从早期“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简单诚挚的快乐到Yesterday,Hey Jude,Let It Be这样的成熟经典,一应俱全。如果这样的懂得音乐的披头四(Beatles)不能打动你,那你还是回头听F4吧。

1970年,在经历了8年威风后,披头士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这时候,人们忽然想起了他们曾唱过的一首歌“你好,再见!”这首歌诞生于1967年,当时人们并没有过多地在意,因为在这四张满是春色的脸上,航行的都是浪漫与幸福。人们发现不到危险和不团结的迹象,所以他们准备一直等待下去。“幕布应该不会这么快就落下吧?”然而,这四个而立青年终于下定决心,让披头士化为了一座墓。

唱片文案:

披头四的作品总是那么完美。这四个年轻人,约翰、保罗、乔治和林戈,打败了同时代的无数竞争对手,他们将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乐队和作曲家而载入史册。

从“Love Me Do”到“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这张精选辑横跨了八年时间,记载了那段摇滚乐的辉煌岁月。这是一张绝对精彩的唱片,对我来说,经历过那个时代同样精彩。乔治·马丁(被誉为"披头四第五名成员"的制作人)

对许多人而言,披头四乐队代表的不只是一个音乐团体,同样也是一种乐风、一个故事、一个风光的时代。在约翰·列侬逝世即将满20年的这个时候,中唱上海公司继《黄色潜水艇》之后,隆重推出了收录披头四乐队自1963年5月至1970年6月,17首在英国、20首在美国拿下的全部冠军单曲精选辑《1》,献给所有喜爱Beatles的乐迷们。这张专辑以抢眼的红色画上大大的"1"为封面,突显整张专辑给予人独一无二的印象。《1》中收录了27首Beatles乐队在英国及美国两地的排行榜上得过第一名的所有歌曲,可谓一网打尽而又绝对超值。唱片中涵概了Beatles乐队三个时期的佳作;包括了刚出道时期,青春萌动爱情期的Beatles的歌曲如“Love Me Do" 、"I Feel Fine”及“I Want To Hold Your Hand”等之类的清新爽朗的小品;包括了Beatles与THE ROLLING STONES在歌坛上抗衡,以及乐队受到印度禅师Maharishi的影响后成熟又大气的作品如,“All You Need Is Love"、 "Yellow Submarine"及“ Hey Jude ”等之类的曲子;当然还包括了Beatles后期,在大野洋子介入乐队情况下的作品如,“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Let It Be”、“ 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 ”等等。

唱片《Yesterday》对于那些老歌迷的价值在于一种纪念,对美好事物的永恒纪念!对于那些新歌迷来说,到不失一个对于Beatles这支经典乐队的认识的机会。

成员简介

John Lennon (John Winston Lennon) 吉它手、歌手

生于: 1940 年 10 月 9 日, 利物浦, 英格兰

死于: 1980 年 12 月 8 日, 纽约, 美国

Paul McCartney (James Paul McCartney) 贝司手、歌手

生于:1942 年 6 月 18 日, 利物浦, 英格兰

George Harrison 吉它手、歌手

生于:1943 年 2 月 25 日, 利物浦, 英格兰

Ringo Starr (Richard Starkey) 鼓手

生于:1940 年 7 月 7 日, 有树木的幽谷, 利物浦, 英格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吉妍希
2006-05-22 · TA获得超过51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披头士”乐队那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使我们不可能给他们的艺术生涯和乐队的伟大意义作出简单的概括。“披头士”乐队不仅仅意味着约翰.伦农(John Lennon)、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林戈.斯塔尔(Ringo Starr)这些歌坛名人及其音乐创作,还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英国流行歌曲于60年代突然爆发,象征着流行歌曲的新的发展方式。他们这些人的出现简直是一个奇迹,假如说他们的音乐丰富了文化内容,那么他们的发展历史就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发展史了。

“披头士”乐队是时代的一部分,50年代的青少年,英国劳工阶层的孩子们,在战后纷纷成长。1945年颁布教育法之后,生活条件相对提高,至少能有机会进入高中及更高学府学习。他们还充分经历了美国摇滚乐的巨大影响,并对此进行艺术上或实践上的探讨。约翰.伦农(1940年10月9日生于利物浦)于1955年组建了他的摇滚乐队“采石工”(the Quarryman),那时他还在学校上学。1958年他进入了艺术学校,乐队吸收了保罗.麦卡特尼(1942年6月18日生于利物浦)和曾经拥有自己乐队--“反叛”(The Rebels)的乔治.哈里森(1943年2月25日生于利物浦)。“采石工”乐队不同于英国的其他摇滚乐队,它是利物浦摇滚乐队,凭借着在这个世界性港口中成长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英国不被官方认可的节奏与布鲁斯唱片被当地海员带到了城市,又由于利物浦港口范围广阔,各地来往人们风情不一,市内设有各种俱乐部,对颇具勇气的色情音乐也有所需求,这就为靠色情音乐谋生大开了方便之门。 1959年,“银色披头士”(Silver Beatles)乐队成立--包括约翰、保罗、乔治、吉他手斯图尔特.萨克利夫(Stuart Sutcliffe)和鼓手皮特.贝斯特(Pete Best),他们在西德的汉堡--又一个港口城市,俱乐部的天地,美国音乐又一中心--频频出现,因此迅速而又十分熟练地打开了局面。

要过高地评价“披头士”乐队在早期职业性活动的几年中所取得的成就恐怕有一定困难。他们掌握基本技能,学会了各种不同场合博得观众欢心的技巧:音乐必须响亮有劲,不需要任何轻柔。俱乐部地方狭小,乐队的乐器单一,所以演奏出来的音乐都是由鼓,贝司和节奏吉他声混合而成。尽管乐队偶尔有一名歌手托尼.谢利登(Tony Sheridan)的演唱,但作为一个乐队整体,与其说是主唱,不如说是以演唱形式作为伴奏来取得和谐效果--从节奏与布鲁斯唱片中学得的技巧,尤其模仿了早期Motown录音中以福音赞美诗为主的灵魂音乐。1961年,“披头士”乐队开始创作实实在在的地方音乐--并且胜过别的任何一个乐队。他们成功地度过了初学期,造就了当时最为出色的两名歌手--约翰和保罗。 乐队自身也开始受到普遍欢迎。他们是《默西节拍》杂志第一次民意测验的优胜者并引起了一家唱片行“北极音乐商店”(North End Music Stores)的经理布赖恩.爱泼斯坦(Brian Epstein)的关注,他是在他家乡利物浦家具商店里工作时注意到他们的,后来居然成了乐队的经理人。爱泼斯坦修整了乐队,使他们的舞台动作规范化,把他们的皮革制服改为西服,还让他们认识到EMI公司Parlophone分公司的唱片和他们自己唱片之间的差别。他帮着大伙策划如何在金曲排行榜、在每次音乐会上、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取得成功。然而,要是说爱泼斯坦的成就将使“披头士”乐队在英国乐坛获得前所未有的创举,那么他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他本人并非从事音乐事业的专业人员。

“披头士”乐队19611964年间艺术生涯上有所建树的关键是他们没有遵循传统流行乐的旧迹。约翰和保罗的歌词创作本领是其主要因素--他们撰写了那段时期内所有的获奖作品,其重要性归为两个方面:它结束了美国摇滚乐在英国的统治局面;以强有力的歌词创作开路,完全打破了英国流行歌曲出版上的常规。 经爱泼斯坦签约的这支乐队,乔治.哈里森弹奏吉他,保罗.麦卡特尼弹贝司,约翰.伦农弹节奏吉他,皮特.贝斯特打鼓(斯图尔特在汉堡时离开乐队,后死于脑瘤)。不久,皮特.贝斯特被来自“飓风”(Hurricanes)乐队的林戈.斯塔尔(原名理查德.斯塔基(Richard Starkey),1940年7月7日生于利物浦)取代。要不是爱泼斯坦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与EMI公司签订了合同,乐队的成功会更加神速。“爱我吧”(Love Me Do)于1962年12月居排行榜前20名;从“愉悦我”(Please Please Me)、“从我到你”(From Me to You)和“她爱你”(She Loves You)全都获得冠军。1963年夏天,“披头士”乐队被推举为少年偶像。唱片的出售引发了一系列的骚乱--音乐会场场爆满并由警察维护秩序,有关报道风靡各家报刊杂志,唱片公司在极度渴望中寻找“新披头士”。�

然而,乐队远不只是昙花一现。他们并没有被狂热所淹没,始终保持兴趣盎然、既独具个性又相互衔接的特征。在体现人的性格上,他们真正达到了克利夫.理查德(Cliff Richard)和“影子”(Shadows)乐队所达不到的境地,他们的品行没有和娱乐界同流合污--虽然他们也曾领教愤世嫉俗、骄傲自大和永不满足之类的思潮。“披头士”乐队的服饰、发型、夹克上衣和靴子代表了一种社会心态和歌迷们的炽热之情。乐队把流行音乐带到了那些曾经对流行音乐不安的广大听众面前。

“披头士”音乐从一开始诞生之时起就不仅是被劳动阶层的孩子们所喜欢,而且也得到中产阶级青年人的青睐。这些听众有着和“披头士”成员们相同的时代经历。“披头士”乐队是英国流行乐乐坛中唯一没有损害他们智慧发挥的乐队。“披头士”的装束活似学生模样。 要是说“披头士”乐队的性格特征使其音乐获得成功是超常的话,那更不同寻常的就要数他们音乐的本身能不断地施展其影响力。乐队为排行榜音乐增添了新风格,美妙、和谐并富有节奏,振奋人心,使人身不由己。尽管音乐中粗糙的“汉堡锋芒”已被磨平,可乐队神韵犹存,那些歌曲虽已被重新修饰,但依然不改初衷。到1963年底,在一年稍微多一点的时间内,乐队取得了在英国所有可能得到的成就。下一步,也就是最后一步是征服美国(欧洲共同体国家早已征服)。

1964年2月,这一步以相当漂亮的方式完成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爱泼斯坦的精心安排(包括埃德飞忱�?Ed Sullivan)的电视节目的大肆宣传),另一方面是由于Capitol唱片公司价值2万英镑的广告,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美国少年流行乐中存在着一定的空间,“披头士”乐队抵达纽约时就占据了美国所有的排行榜。“披头士”风潮席卷美国,乐队凭借着它一口纯正的英国口音,威震美国各乐队,改变了美国人对流行音乐的态度,就像改变本国人态度一样成功。 回顾以前的历史,“披头士”乐队在1964年取得的成就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永远)引起了美国人对英国流行乐的兴趣,而是在众多的挫折创伤中保持了音乐创造力,保持了作为超级歌星的服装标志。从那时候起,乐队的艺术生涯走向两条独立的、或者说是平行的支线--一方面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另一方面是音乐技艺上的提高。

在商业方面,“披头士”推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之作,和EMI公司签了一项新协议,又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北方歌曲”(Northern Songs)。场场爆满的世界性巡回演出(最后于1966年停止)都是在日益膨胀的追随奉承者和络绎不绝的新闻媒介的关注下进行的,“披头士”乐队走到哪里,商人们也跟到哪里,供应从“披头士”假发、“披头士”灯管裤到“披头士”茶具盖布的任何东西。这些人早在1965年赚了如此多钱以至于像出口工业一样被授予MBE奖。 即便是为了到达致富的目的,“披头士”乐队也还是不失原来的风范。他们的电影《艰难一夜》(A Hard Day's Night)和《救命!》(Help)不是迫不及待地谋求私利,而是通过迪克.莱斯特(Dick Lester)创造性、艺术性地执导,把他的技艺--当然还得加上“披头士”自己的智慧--运用到其中,使两部电影赢得了不只是卖座率的成功,而且是本质性的胜利。“披头士”的主要形象在影片《救命!》中有所体现--孩子们进入他们那一排平顶房子,揭示了在透过正门之后那巨大而奢侈的公共性吸毒窝。在群星争艳的音乐界,“披头士”乐队不得不舍弃前身,汉堡时代一去不复返。他们的音乐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由演奏实况的形式来表现,而是需要克服种种压力的情况下才得以推出。他们的工作地点是一间录制室,他们的音乐史也都变成了歌曲专辑史。而这段专辑史的意义就在于使他们的音乐水平有了提高--因为他们吸收了新近有影响力的人士,利用新近获得的财富资源,又因为他们的艺术雄心在不断滋长。人们不期望最初的摇滚音乐家们会有什么突破,其实他们中也很少有人突破,然而,“披头士”音乐却不可抗拒地向前发展--尽管每天都有来自流行音乐的阻力,而且他们的音乐来源有限,在改变广大听众对流行乐态度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自己的观点。

到1965年,他们开始支持一个新的音乐世界折衷主义、雄心勃勃、自我意识成了音乐大师们的时尚,而他们自己也被这个世界所支持。那时,流行歌曲(Pop)已经不再是一个十分贴切的用词,因为“披头士”乐队和鲍勃.迪伦(Bob Dylan)彼此之间互为感化,乡村音乐、摇滚音乐、布鲁斯乐曲和少年叙事歌曲在一种新的文化狂热中交织成一体。“披头士”成了第一代摇滚(Rock)歌星。 他们的进步体现在舞台上,就是1965年12月出版的《橡胶灵魂》(Rubber Soul)和1966年8月出版的《左轮手枪》(Revolver)。这两张唱片的基调依然美妙(也许是管弦乐队更加精心的制作),但已不再有摇滚青年直截了当的表演,也不再包括那些十分朴素的简单歌曲。相反,乐曲主题变得极为深刻,例如保罗.麦卡特尼把当时标准的歌曲“昨天”(Yesterday)改为刻意修饰过的“埃莉诺.里格比”(Eleanor Rigby);抒情歌曲也变得十分“有趣”,如伦农吸收了迪伦及其乐队所表现的哲理歌词。总之,有一种新的声音在迸发--哈里森的西塔尔琴,一组组弦乐器和法式竖琴,都在制作人乔治.马丁(George Martin)的音乐技巧下得以升华。

1967年6月,他们推出了《佩珀军士孤独心灵俱乐部乐队》(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经过煞费苦心的酝酿计划,精心编制,竟奇迹般地成了一套包括所有青年文化要素的一整套连续广播节目(其中包含有毒品、电子学、神秘主义和理想等)--伴随着人们所熟知的“披头士”式和谐、音调及其魅力。 这以后,“披头士”乐队成员也都成了嬉皮士,他们蓄起长发,开始抽大麻,参与印度教道师活动;他们信仰人间真爱,计划把《奇妙的秘密旅行》(Magical Mystery Tour)推上银幕,并成立“苹果”(Apple)公司,此公司将以乐队的收入为公共服务,这是具有开创性的、大快人心的行动。1967年夏天是序幕的结束,又是尾声的开始。布赖恩.爱泼斯坦去世,《奇妙的秘密旅行》彻底失败,“苹果”也成了一个即将实现的幻想。

“披头士”乐队开始被他们之间争锋相对的矛盾所割裂--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嬉皮士地位和他们那种超级巨星的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他们对流行音乐的态度与他们离开 “平常”关心之事越来越远之间的矛盾。总之,是他们个人在音乐雄心和物欲上的追求之间的矛盾。注定的散伙在慢慢地、不知不觉地逼近,到1967-1969年之间,“披头士”乐队已不再是整体的“披头士”,而变成了约翰.伦农、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这些个人。他们继续在一起录制唱片,双唱片专辑《白色专辑》(White Album)(1968年11月出版)可以说是乐队才智最完美的体现--有歌词作家、歌唱家、编曲者、演奏者及艺术家--这当然也是个人智慧的结晶。市场上有约翰的歌曲、保罗的歌曲、也有乔治的歌曲,而且他们还是继续在一起工作。 当乐队最后解体时,很难在音乐效果上体现出任何差异来--因为他们在解散之前已经开始了单独工作,而且在此后“披头士”继续作为彼此间定期合集的标志。

然而,乐队的解体总归有其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痛苦,一项事业的惨重的损失,而且更简单地说,一个响亮的名字从此消失,一个时代从此结束--在这个时代里,摇滚乐、流行歌曲的音乐潜力第一次被意识到并被挖掘出来;在这个时代,音乐似乎成了文化、社会、政治和革命力量的载体。“披头士”乐队象征着乐观主义,他们的瓦解标志着乐观主义的消亡。最后“披头士”不仅仅留给我们一大批好歌曲(由他们自己或者其他无数的艺人录制)而且留给我们一个破碎的梦,还留给我们摇滚史上最经典的怀旧之音。

Beatles!!!不朽的神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游叶
2006-05-25
知道答主
回答量: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其实Beatles的每一首歌都值得推荐,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喜欢的歌也会不一样。
你如果刚接触Beatles,可以从2000年出的那张《One》听起,里面有27首冠军歌曲,从早期的from me to you到中期的all you need is love,yellow submarine以及晚期的let it be都有,当然大家经常提到的yesterday,hey jude也少不了
进阶就该从单个的专辑听起,推荐专辑rubber soul,revolver,sgt. pepper's,white album,abbey road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06-05-25
展开全部
他是一个人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