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清朝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皇帝,为何康熙要给朱元璋下跪呢?
在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唯有中国居内以制夷狄,未闻夷狄居中国而治”的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
清朝入主中原后,很多汉族士大夫视华夷之辨为天经地义,为此,他们以前朝遗民自居,不肯承认清朝的统治合法性。他们或藏身于残山剩水;或“弃横舍而往伽蓝”;或佯装疯癫以泄愤;或著书立说以自勉,抱定拒不与清朝合作的宗旨。甚至在已经仕清的官员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怀有“忍死偷生,罪孽难除的负疚感。
三藩之乱爆发后,“各省兵民相率背叛”的现实,使康熙皇帝深受震动。他清醒的认识到清朝要建立稳固的统治,除以武力统治与镇压之外,还必须打破广大汉族人民,特别是士大夫心中“满汉畛域”的妨嫌,使之倾心归附。谒明陵,正是收揽人心的诸多政策中的一个。
康熙十七年(1678)正月,刚从三藩战争的危急局面中挣脱出来,康熙皇帝便在日理万机的紧张之际,下令开“博学鸿词科”。“消海内漠视新朝之意”,一反顺治朝以来用惩创手段压制遗民士人的反满情怀,而示以怀柔,以期获取“士民之秀杰者”的拥戴。
这是清王朝在其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转折。也就是说,清统治者在平定三藩之乱,用武力维护国家统一的同时,又重视那些能倡“大义”的名士,欲其归心。故孟森先生云:此举“纯为圣祖定天下之大计”。
开博学鸿词科后,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每次都谒明陵、免积逋、访求贤才、增加入学名额,凡此种种,用力于收揽人心。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明孝陵,五次亲往谒陵。“治隆唐宋”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题写的,既是对明太祖朱元璋的称颂,也是对明朝的称颂,更是赢得士大夫、遗民隐逸归附的举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