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什么不同?
1、定义不同
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意大利文:Nazionale cantanti)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
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意大利文:Bel canto)喉头在保持吸气位置状态下,呼出气流吹响声带,使打开的共鸣腔体能够完全、均匀共鸣的歌唱方法。
2、起源不同
民族唱法:中国民族声乐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它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吴越春秋》中记载的黄帝时期的“弹歌”,和《淮南子》中记载的“劳动号子”,是中国民族声乐的基本雏形。
它们的演唱形式多以吆喝、呐喊为主。严格地讲,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就是从原始的劳动而产生的“号子”开始萌芽,到歌、舞、乐三结合的原始音乐形式的形成,后又演变成歌舞和各种戏曲、杂剧、曲艺及民歌等等,至到歌唱活动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
美声唱法: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它的产生不仅与欧洲音乐的发展过程有着密切联系,而且作为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同样也是社会、时代发展的产物。
3、特点不同
民族唱法:民歌唱法的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民间歌曲源于人民之中,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民族语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
可以说,目前有的已形成了歌曲系列,如:茉莉花系列歌曲、摇篮曲系列歌曲、送情郎系列歌曲、山歌系列歌曲、号子系列歌曲等。有许多值得敬佩的音乐工作者,曾历尽艰辛的到祖国各地,跋山涉水去收集各种民间歌曲。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说,已收集整理完全。
美声唱法: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正如前面说过的,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声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
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这种唱法本身有他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响特色。美声唱法所需要的歌唱乐器唱出来的歌声是有他特有的“味道”的。
相对来讲,民族唱法由于要次和润腔等计法的运用,在共鸣腔管的使用上,比美声唱法要细一点和短一点,以求突出民族性喉咙打开速度。咽喉枪不要球,开的太宽,喉结相对稳定,放下下额,抬高上额,这样获得共鸣,集中在头鼻腔。
美声唱法的特点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点是用一句话来概括,美声唱法就是混合声唱法,美声唱法从声音说是真声,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因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从共鸣来说,是把哥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这种唱法本身有他自己的味道,特有的音效特色。学习和掌握美声唱法的过程,等于用我们的歌唱训练来制造我们的嗓音,乐器,美声唱法所需要的歌唱乐器唱出来的歌声是有着他特殊的味道。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发音部位是不一样的,区别是美声唱法用鼻咽腔出声声音通道放舌咽壁的上下部位发音管的位置尽量放宽拉长,使基因得到最大的共鸣,民族唱法一般是以增生为主,用户式吸气法形成的吸气管道比较长气口,是中国民族唱法中用来说明吸气点或吸气方式的术语,中国民族声乐的曲调结构复杂。
我们说话的声音,便是我们的基音,它自然也有共鸣,但是,腔体共鸣机制与声带闭合机制却基本平衡,以致于腔体共鸣机制小于声带闭合机制。而美声唱法的一大特点,便是腔体共鸣机制大于声带闭合机制,各个共鸣腔,胸腔、咽腔、头腔,可以根据不同声部或音高,进行调节,但是,一个都不能少。
民族唱法,也是腔体共鸣机制大于声带闭合机制,它与美声唱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更多强调头腔的打开,胸腔力量较少,所以,声音会比美声唱法更亮。
美声唱法:以“掩盖”为主
民族唱法:以“半掩盖”为主
民族唱法要求气沉“丹田”,即用横膈膜呼吸。民歌手中,有意识运用深呼吸的人不多,由于某些风格的需要,大多利用胸式呼吸。但民歌唱法在呼与吸的控制上还是有相同之处的,引用歌唱家吴雁泽先生的一句话叫做“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
通俗唱法不太讲究呼吸的深度,以胸式呼吸为多,吸气部位偏高,只有少数艺术型歌手,演唱深情类歌曲时,呼吸才运用较深。
二、喉位的区别
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低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开喉是发声的关键。
民族唱法认为喉咙打开的大小或喉位的高低,应就作品风格的需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地要喉咙开大,允许喉头上下挪动,唱山歌或某些风格性作品时,喉头可上移。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民族唱法较美声唱法的喉位略偏高喉咙打开得也较小些。
而通俗唱法男女声都以真声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咙打开不大,一切服从风格的需要。
三、共鸣方面的对比
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要求声区统一,转换音区不能有痕迹,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强,不必借助麦克风来扩大音响。
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允许中间换气,形成独特风格。民族传统唱法中称头腔共鸣为“脑后音”,胸腔共鸣为“膛音”。
通俗唱法,由于借助话筒扩音,不需要强大的共鸣(少数劲歌除外),轻唱为主,多用真声,下部共鸣较多,多用口腔共鸣,尽力保持自然状态,就像朗诵、说话一样。
四、音域的不同
美声唱法由于上下声区贯通,音域展衍较快,一般能达到两个八度,甚至三个八度。
民族唱法,作品音域一般不宽,但也有些山歌上下流动很大。
通俗唱法,作品音域大多在十至十二度之间。部分民歌改编曲音域稍宽,某些劲歌或戏剧性作品音域宽广,嗓音条件一般或未经训练的较难胜任。
五、咬字部位的异同
美声唱法要求声音圆润柔和,音色偏“暗”咬字部位稍靠后,母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
民族唱法,母音发音较靠前,声音反射至硬腭部分,嘴巴呈扁平状,嘴角向两边分开,让字吐得更清楚。
美声唱法来源于意大利等欧洲古国,在17世纪的意大利是一种极有影响力的演唱唱法,其发声统一,音色穿透力强,音域宽广,音量在控制的时候十分自如,有科学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
民族唱法是中国民间的一种唱法,在我国各个文化历史发展时期都有,其中包括各民族的民歌、戏曲和说唱艺术,内容主要是包括汉语言的发音吐字,戏曲唱腔,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演唱方法是非常真实自然的,使人感觉亲切。
美声唱法的演唱种类是比较多的,演唱风格有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康塔塔等,民族唱法范围也非常广泛,其中包括说唱艺术,各种戏曲唱法,民族新唱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