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论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倾听就是细心听取别人说话。善于倾听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修养,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培养孩子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尤为重要。
1.让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课
“亲其师而信其道”,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就愿意听他的课。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热情和爱心吸引学生听课。应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亲近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发现孩子认真听讲、用心思考、努力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要用真诚的话语鼓励和体态语言表扬他们。
同时,由于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应将抽象转化为形象,让单调变为有趣,创设情景,以情生趣,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在课堂的结构上注意动静搭配,合理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调节学生听讲情绪。
2.让学生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
同伴间的互动是智慧的碰撞,倾听同伴的发言也同样重要。在数学课堂上,一年级学生的发言往往出现重复或只顾自己抢着说。为此我们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一种学习方法,而且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其次,教育学生倾听同伴发言,要欣赏别人的长处,也要发现别人的不足。可采用听后评议的方法,即让学生边听边想:小明的发言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你有意见?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讲话并提出意见的习惯。再次,可采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组织学生轮流当小老师给同学讲课,老师作为“学生”在倾听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及时帮助同学纠正错误。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倾听时的表情,提出意见时的口气、语调等都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认真倾听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如果说智慧是创造的源泉,那么思考便是智慧的起点,积极思考更是一种智慧的力量。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是至关重要的。
1.养成认真思考每个问题的习惯。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家长经常会问:“今天老师请你发言了吗?”因为家长知道,发言表示思考了。可是,一个班一般有四五十个人,一堂课不大可能每个孩子都发言,更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发言。因此我们要纠正发言才思考的不良习惯,要让孩子明白,不管老师有没有请你发言,你都应该认真思考每个问题,还要对照别人的发言与老师的评价,反思与调整自己的思考。
2.不能禁锢孩子的思维,鼓励孩子多角度看问题。
孩子不是我们成人的附属品,他们有权利走自己的路。一年级的孩子,常常有一些幼稚的观点,甚至有些异想天开,但这也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解释,是他们成长的收获。所以,当孩子有了和我们相左的意见时,千万不要把它一棍子打死,要肯定其中合理的部分,恰当地提出建议。相反,我们还应该鼓励孩子多角度、多个侧面地看待问题,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三、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习惯
我们人类生活离不开社会,也就离不开交流。同样,学习数学也离不开相互的交流,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1.与自我交流,调整认知。
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先与自己说一说,与心中的“我”进行交流。一方面,通过与自我的交流,孩子可以整理自己的思考,使自己的认识趋于完善,或加深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与自我的交流,可以反思自己原有的思考,调整原先的认知,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问题。
2.与他人交流,提升认知。
数学课上,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老师相互交流,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无论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是在集体交流中,我们都应该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鼓励每个孩子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交流中,既要鼓励孩子愿意赞赏、欣赏他人的见解,又要鼓励孩子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实现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
四、培养学生有效合作的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合作学习没有必要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上,要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
1.遵循教学原则,构建合作小组。
一年级孩子的合作学习,可以是同桌进行,也可以是小组进行。为发挥小组学习的交流、互助、合作功能,合作小组不能随意性分配,应根据学生的性别、能力、特长、学习基础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动、协调和谐”原则把学生进行分成分组。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组内的学生不宜过多,一般以四人小组为主。
2.建立合作机制,促进有效合作。
每个小组设有小组长,合作学习时,要听从组长的进行分工及安排,合作中各负其责且灵活互补。为弥补学生的不同差异,可定期或针对性的进行角色轮换,组长可以轮流当,让每个组员都有代表集体和展现自我的机会。
还要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如操作不能争、抢,要懂得谦让与宽容;每个人都要参与,要有次序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养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习惯等等,从而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
3.运用科学评价,激发合作兴趣。
小组学习的评价应以评集体和评个人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在小组学习时,组内的学生都是小老师,及时对组内发言的同学指出错误和不足,在自己组内展开表扬与批评。而在全班交流这一环节中,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表扬与批评,进行组际间的竞争。这样就促使在小组学习时小组内每个组员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去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深深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五、培养学生细致作业的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作业习惯得从一年级开始。
1.给学生良好的作业环境。
不同环境下的作业质量绝对是不一样的。数学课堂上完成的作业从书写质量、正确率等方面明显比课外作业好。因此我们要坚持做到不拖课,让孩子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完成作业。作业时,要求学生做到一个字:静。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规定作业时间,督促孩子做作业专心致志,不能放任他们边玩边做作业,做完作业后要求孩子自己检查一遍并整理好所有学习用品。
2.养成不慌不忙的作业习惯。
贪玩是一年级的孩子的天性,孩子总以为先做完作业可以先玩,于是应付了事。我们要改变孩子这样的想法,要教会学生认真作业的方法,养成不慌不忙的作业习惯。作业前,听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再动笔做。作业时,认真思考,认真书写,每做一题,都要做到胸有成竹,力争做一题做对一题。作业后认真检查,每次作业完成后,不可以马上交上来,自己逐题检查,确定没有漏做,没有做错才可以交上来。
3.身教言传,教给方法。
培养学生认真做的好习惯,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自己要先做到,从黑板上板书到批改作业及订正后的再次批改,我们都要写得端端正正,给学生一个认真细致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认真细致的习惯。
4.在竞争中进步。
有这样一句话:督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学生是需要鼓励的。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我们可以建立了完善的奖励机制。每天的作业,根据认真程度与正确率,盖上不同的“花”,然后每周进行一次小结,评出“优秀作业本”进行展览。每月一次总结,评出当月的“学习之星”,并发送“喜报”给家长。
倾听就是细心听取别人说话。善于倾听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修养,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培养孩子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尤为重要。
1.让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课
“亲其师而信其道”,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就愿意听他的课。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热情和爱心吸引学生听课。应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亲近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发现孩子认真听讲、用心思考、努力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要用真诚的话语鼓励和体态语言表扬他们。
同时,由于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应将抽象转化为形象,让单调变为有趣,创设情景,以情生趣,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在课堂的结构上注意动静搭配,合理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调节学生听讲情绪。
2.让学生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
同伴间的互动是智慧的碰撞,倾听同伴的发言也同样重要。在数学课堂上,一年级学生的发言往往出现重复或只顾自己抢着说。为此我们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一种学习方法,而且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其次,教育学生倾听同伴发言,要欣赏别人的长处,也要发现别人的不足。可采用听后评议的方法,即让学生边听边想:小明的发言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你有意见?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讲话并提出意见的习惯。再次,可采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组织学生轮流当小老师给同学讲课,老师作为“学生”在倾听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及时帮助同学纠正错误。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倾听时的表情,提出意见时的口气、语调等都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认真倾听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如果说智慧是创造的源泉,那么思考便是智慧的起点,积极思考更是一种智慧的力量。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是至关重要的。
1.养成认真思考每个问题的习惯。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家长经常会问:“今天老师请你发言了吗?”因为家长知道,发言表示思考了。可是,一个班一般有四五十个人,一堂课不大可能每个孩子都发言,更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发言。因此我们要纠正发言才思考的不良习惯,要让孩子明白,不管老师有没有请你发言,你都应该认真思考每个问题,还要对照别人的发言与老师的评价,反思与调整自己的思考。
2.不能禁锢孩子的思维,鼓励孩子多角度看问题。
孩子不是我们成人的附属品,他们有权利走自己的路。一年级的孩子,常常有一些幼稚的观点,甚至有些异想天开,但这也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解释,是他们成长的收获。所以,当孩子有了和我们相左的意见时,千万不要把它一棍子打死,要肯定其中合理的部分,恰当地提出建议。相反,我们还应该鼓励孩子多角度、多个侧面地看待问题,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三、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习惯
我们人类生活离不开社会,也就离不开交流。同样,学习数学也离不开相互的交流,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1.与自我交流,调整认知。
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先与自己说一说,与心中的“我”进行交流。一方面,通过与自我的交流,孩子可以整理自己的思考,使自己的认识趋于完善,或加深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与自我的交流,可以反思自己原有的思考,调整原先的认知,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问题。
2.与他人交流,提升认知。
数学课上,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老师相互交流,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无论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是在集体交流中,我们都应该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鼓励每个孩子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交流中,既要鼓励孩子愿意赞赏、欣赏他人的见解,又要鼓励孩子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实现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
四、培养学生有效合作的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合作学习没有必要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上,要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
1.遵循教学原则,构建合作小组。
一年级孩子的合作学习,可以是同桌进行,也可以是小组进行。为发挥小组学习的交流、互助、合作功能,合作小组不能随意性分配,应根据学生的性别、能力、特长、学习基础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动、协调和谐”原则把学生进行分成分组。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组内的学生不宜过多,一般以四人小组为主。
2.建立合作机制,促进有效合作。
每个小组设有小组长,合作学习时,要听从组长的进行分工及安排,合作中各负其责且灵活互补。为弥补学生的不同差异,可定期或针对性的进行角色轮换,组长可以轮流当,让每个组员都有代表集体和展现自我的机会。
还要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如操作不能争、抢,要懂得谦让与宽容;每个人都要参与,要有次序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养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习惯等等,从而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
3.运用科学评价,激发合作兴趣。
小组学习的评价应以评集体和评个人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在小组学习时,组内的学生都是小老师,及时对组内发言的同学指出错误和不足,在自己组内展开表扬与批评。而在全班交流这一环节中,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表扬与批评,进行组际间的竞争。这样就促使在小组学习时小组内每个组员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去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深深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五、培养学生细致作业的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作业习惯得从一年级开始。
1.给学生良好的作业环境。
不同环境下的作业质量绝对是不一样的。数学课堂上完成的作业从书写质量、正确率等方面明显比课外作业好。因此我们要坚持做到不拖课,让孩子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完成作业。作业时,要求学生做到一个字:静。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规定作业时间,督促孩子做作业专心致志,不能放任他们边玩边做作业,做完作业后要求孩子自己检查一遍并整理好所有学习用品。
2.养成不慌不忙的作业习惯。
贪玩是一年级的孩子的天性,孩子总以为先做完作业可以先玩,于是应付了事。我们要改变孩子这样的想法,要教会学生认真作业的方法,养成不慌不忙的作业习惯。作业前,听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再动笔做。作业时,认真思考,认真书写,每做一题,都要做到胸有成竹,力争做一题做对一题。作业后认真检查,每次作业完成后,不可以马上交上来,自己逐题检查,确定没有漏做,没有做错才可以交上来。
3.身教言传,教给方法。
培养学生认真做的好习惯,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自己要先做到,从黑板上板书到批改作业及订正后的再次批改,我们都要写得端端正正,给学生一个认真细致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认真细致的习惯。
4.在竞争中进步。
有这样一句话:督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学生是需要鼓励的。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我们可以建立了完善的奖励机制。每天的作业,根据认真程度与正确率,盖上不同的“花”,然后每周进行一次小结,评出“优秀作业本”进行展览。每月一次总结,评出当月的“学习之星”,并发送“喜报”给家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