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你看懂他的结局是什么意思了吗?
电影《让子弹飞》中最深刻最要害的道理几乎没有人明白:那就是张麻子反复让他的兄弟们要举起两把枪;这是暗示我们的人要永远举起两把枪;一把指向外部的敌人。另一把指向自己胸口!。
遍观姜文的作品,无论是如《鬼子来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国民性格,还是反映“火红”年代所特有的青春期的骚动——《阳光灿烂的日子》,抑或是满篇充满隐喻的《太阳照常升起》,他的每部作品都与中国近现代史分不开。
不论你持何种态度,不可否认对于20世纪的中国不论你持何种态度,不可否认对于20世纪的中国——影响最大的人物无疑是毛润之了,姜文的作品显然也是绕不开毛的,姜文曾多次说过他一生最崇拜以及最想演绎的角色就是毛泽东,“我演的毛可能是通不过的。我觉得他可以把几万人带着迁徙,又没有补助费。这种东西是精神上的,但他也很矛盾,很有悲剧性……我很幸运曾经跟他(毛)生活过一段。他是中国这几千年来能够冒出头儿来的这么三、五人中的其中一个。他跟旁边的人没法比,什么蒋,个儿太矬了……现在太多的恩怨,对他,会扭曲了他的精神!
张麻子不是教员,他是那批精英集团为中心的早期革命者张麻子不是教员,他是那批精英集团为中心的早期革命者。从谁赢就跟谁,这样简单的描述群众,就可以看出来。群众在麻子心里就像被驱赶的羊群。这也是早期革命很快失败的原因,没有足够群众基础,以精英为中心的革命,而不是真心和群众融为一体。这也是牧之和润之的巨大差别,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来,牧之是放羊,润之是滋润人民,渗透到人民,教育人民,就像党的革命一开始就推广识字普及教育一样,和人民组成一个整体,为人民服务。群众并不是简单的谁赢就跟谁那么低俗唯利是图,很多英雄和能人都是在革命中从群众中涌现的,群众才是产生英雄的根基。群众没有那么低俗,谁赢就跟谁,只不过多数群众还是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不能接受足够良好的教育罢了。
很多人喜欢把张麻子当作教员,无非两点,一个是他提出公平作为目标,另外一个是推翻黄四郎后兄弟都不想继续革命,都享受荣华富贵或者找女人去了,都背离了他的革命。但实际上,麻子不是教员,仅仅是把自己当作精英阶级,把精英作为核心,把人民用利益驱赶着,而不是把人民作为根基的。如果还想不明白,仔细看看姜文以前的电影,尤其是那个国外获奖的电影,看看是靠什么吸引外国人口味拿奖的,很多其他外国获奖的中国电影是靠什么口味吸引外国人的。麻子层次和能力比教员差的远了去了,教员在走后就留下了星星之火!
这个电影之所以火,还在于一点,张麻子与黄四郎如何一起从百姓那里征钱的套路这个电影之所以火,还在于一点,张麻子与黄四郎如何一起从百姓那里征钱的套路。这倒是挺真实的。比如明朝灭亡时候,皇帝穷的收不上钱来打仗,富人的钱收不上来,只能收穷人的钱,可是穷人已经被逼的要饿的造反了。喊穷的富人在闯王来了抄家时搜出了巨额钱财。现在美国又何尝不是,我们的人民富豪又何尝不是,钱都在境外离岸信托计划……
这剧本说是找了六个导演改过。里面还是存在问题,张麻子的阶级属性要看透,丑h人民的地方也不可取。这种人终究不是教员。倒是更像早期那种脱离大多数底层农民,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由精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革命后胜利的果实又很快被新的权势阶级夺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