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区别?
所谓正一品和从一品,是官员的品级。在古代有九品十八级的官员品级制度。用以衡量官员的尊卑,权力的大小,强调秩序。
正一品的发音应该是“整”一品,从一品的发音应该是“纵”一品。
古代的正一品基本是三公级别的:太史、太傅、太保,还有王爵也在这个级别。最后全都演变为虚衔。为什么呢?与皇帝的集权有关。比如汉代时,皇帝封丞相,是称作拜相。到宋朝之前,丞相与皇帝议事时,还有座位。到明朝时,因为胡惟庸案,把丞相这个职位也撤掉了。改为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而皇帝处理不了这么多事情,就会有一个内阁。但内阁成员都是兼职,类似皇帝的秘书处。到清朝时,连内阁大学士也被晾在一边了,组成了军机处。军机处的临时性,比内阁还要强。随时有什么事情发生,皇帝临时把相关负责的大臣找来,在军机处商议。事情处理完,该干嘛干嘛。
皇权的一步步集中的另一面,就是官员的品级一步步降低。到清代,真正有实际职务的一品大员,寥寥无几。只有: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掌卫事大夫,建威将军,子爵、衍圣公。
从一品:少师、傅、保,太子太师、傅、保,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内大臣,八旗都统,驻防将军,乌鲁木齐都统,察哈尔都统,提督,荣禄大夫,振威将军
可以看到,其中太师,太傅,太保,子爵、衍圣公,是彻底的不掌实权的虚衔,殿、阁大学士也是常常空缺。
真正有实权的,是从一品的六部尚书等。但为了显示尊贵,会给这些从一品的官员,加封一品的职位,为的只是抬高身价,而干的活还是从一品的活。就比如,清初的权臣鳌拜,在被抓捕前,全部官衔是:太师加赐一等公世袭二等公免死二次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辅政大臣。
其中太师、一等公、世袭二等公、免死二次,就是代表荣誉的虚衔,后面的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辅政大臣才是实权。
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关系,也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正副的关系。应该分清官员的品级与官位的区别。
太师和少师,虽然有正副的意思,但作为从二品的太子太师却是太子府的一把手。
但,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八旗都统,作为一个部门的正职、一把手,驻防将军、乌鲁木齐都统、察哈尔都统,作为一个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品级却是从一品。
从一品,有的是二把手,有的是一把手,不一定是副职。
正一品和从一品,不能单纯的理解成正一品和副一品。两者相差不是半级,而是一级。
最初,正一品就是最高级别了。但在清朝又独创了高于正一品的超品,包括亲王、贝勒、贝子、公侯伯等爵位。
还应该注意到,即使同为一品,武职官员也要比文职官员低。有的朝代是低半级、有的甚至是低三级。
而现在的行政级别,一共有27级,对应的职务层次分为:
正国级、副国级、正省部级、副省部级、正厅局级、副厅局级、正县处级职、副县处级、正乡科级、副乡科级。每一层,对应四个级别。
所以,与古代的品级又有不同。